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分期立体定向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的疗效、适应证、靶点的选择及并发症。方法:对比第一次手术350例与第二次手术387例患者的UPDRS评分、评分改善率、并发症及主要症状改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次手术均有显著近期疗效,二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为震颤95.3%、僵直94.6%、运动迟缓82.9%、步态62.4%、平衡65.3%、异动症和痛性痉挛96.4%,总有效率97.2%。第二次手术总体改善率较第一次低,一过性特异性并发症增多,能于短期内恢复,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率为5.43%。美多巴用量较术前减少。结论: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术前选好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至关重要,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以半年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双侧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PD)的冻结足(FOG)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3例合并有冻结足的PD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至少随访12个月.采用UPDRS运动评分(UPDRSⅢ)、UPDR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UPDRSⅡ)及UPDRSⅡ中的第14项"Freezing"项目的评分(FOG),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1周、术后6个月、12个月在药物治疗"开、关"期的基础评分及随访期间刺激器开启时的评分,尤其是"Freezing"项目得分多少及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3例PD患者运动功能症状改善良好,UPDRSⅢ、UPDRSⅡ评分下降显著(P<0.01).在手术后的6、12个月,刺激器开启时患者"关"期的冻结足评分明显下降(P<0.01),而"开"期的冻结足没有改善(P>0.05).结论 STN-DBS能显著改善PD患者"关"期的冻结足,而对"开"期的冻结足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丘脑底核(STN)与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 采用STN-DBS与Gpi-DBS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34例,术后1、3、6、12和24个月采用Burke-Fahn-Marsden(BFM)肌张力障碍量表评估疗效。结果 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DBS,其中4例未获得缓解和1例因术后感染行二次手术取出刺激装置。29例患者二期手术开机后随访1~2年,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1例原发性患者疗效较好,术后BFM运动评分及残疾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继发性患者行DBS术后上述两项评分有所下降,但较术前比较改善不明显。结论 STN-DBS与Gpi-DBS对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疗效明显,对继发性患者疗效差。两个靶点刺激均可使肌张力障碍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患者STN-DBS比GPi-DBS术后较早期获得改善。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射频毁损双侧伏隔核术中,制作不同大小的毁损灶对复吸的影响,为手术定位及术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接受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毁损术一年以上的42例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者进行随访,根据手术中毁损灶制作方式的不同,分析毁损灶的大小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术后患者阿片类药物复吸率明显降低,1年复吸率为52.5%,单点毁损灶组 11例均复吸,伏隔核壳部单针道毁损组16例,半数复吸;伏隔核壳部加核心部双针道毁损组13例,2例复吸。结论针对阿片类药物吸毒成瘾者实施的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毁损术,可明显降低吸毒者阿片类药物依赖程度,而伏隔核壳部加核心部双针道毁损方法疗效较好,为伏隔核壳部和核心部共同参与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5.
新型模式救治急性硬膜下血肿635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方法,评价新型救治模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新型救治模式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35例,以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救治的56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对照,通过统计分析治疗效果、开颅手术次数、住院时间,评价该新型治疗模式的有效性。结果新型模式组重型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较传统模式明显缩短(P〈0.01),特重型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死亡率及重型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开颅手术率明显低于传统模式组(P〈0.01)。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新型救治模式可提高特重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缩短重型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6.
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评估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的手术疗效及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选择。方法 应用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83例 ,其中同期双侧苍白球毁损 1 0例 ,同期同侧苍白球加丘脑毁损 3 0例 ,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43例。以术前及术后 1周UPDRS积分计算改善率评价疗效。结果  83例均有显著近期疗效 ,其中同期双侧毁损的改善率为 83 4% ,同期同侧毁损的改善率为 78 5% ,分期双侧毁损的改善率为 85 2 %。术后 3 6%出现轻度并发症。单项症状改善率最高为僵直 (95 7% ) ,余依次为震颤 (95 1 % )、行动迟缓 (90 9% )、步态 (70 % )、平衡 (68% )。平均随访 1年 ,除 1例复发外 ,余疗效均稳定。结论 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最有效方法 ,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案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7.
头颈部高血运肿瘤术前栓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头颈部高血运肿瘤术前栓塞的作用和适应征。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和颈外肿瘤供血动脉术前3 ̄5天血管内栓塞230例,所用栓塞材料为自制明胶海绵微粒,3.6 ̄5F造影导管,2ml注射器不断注入造影剂观察,直至肿瘤血管染色消失,。结果 栓塞后肿瘤手术出血明显减少,平均每例手术输血量减少1/3。栓塞后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 头颈部高血运肿瘤手术切除前均应争取全脑血管造影,肿瘤供  相似文献   
38.
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对难治性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难治性”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难治性帕金林病患者行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对药物反应情况和症状改善程度。结果:苍白球毁损术对“难治性”帕金森病患者的僵直改善率为92.0%,对运动迟缓改善率为87.5%,对震颤改善率为75.0%。Hoehn-Yahr分级显著改善。结论:苍白球毁损术对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9.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疾病,不断加重的身体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影响颇大。该病虽不影响寿命,却非常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上我们可见,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有些病程长,症状进展缓慢;有些病程短,而病情严重。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神经性厌食症大鼠模型伏隔核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分析其局部场电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运动诱发的厌食症(activity-based anorexia,ABA)大鼠模型组及对照组(各12只)。ABA模型的建立基础是模型大鼠不受限制的滚轮运动以及限制饮食(1h/d),通过这种限制饮食及过度活动,造成明显的体重下降,从而模拟AN的行为学特征。通过微阵列电极记录大鼠在神经性厌食症病理及正常生理状态下伏隔核神经元的局部场电位。结果电生理记录显示模型组大鼠NAc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为(6.89±2.67)Hz,对照组为(3.22±1.23)Hz。模型组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放电的峰峰间期散点图在200ms以下有密集分布。模型组伏隔核神经元放电峰峰间期直方图呈逐渐衰减的正偏态分布,对照组伏隔核神经元放电峰峰间期直方图呈对称分布;回归映射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状态下数据明显较生理状态下集中。功率谱密度分析显示模型组在10~20Hz范围内出现了能量高值成分。结论神经性厌食症模型大鼠伏隔核神经元较生理状态下放电频率明显增加,峰峰间期序列发生明显变化,局部场电位模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