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0篇
  3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春秋两季发病最为多见 ,发病患者以儿童和青壮年为多。笔者自 2 0 0 0年以来采用穴位点刺放血加中药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4 8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 8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 31例 ,女 17例 ;年龄2 .5岁~ 35岁 ;病程 3~ 5 d。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急性乳蛾”的诊断标准。2 治疗方法2 .1 取穴 :体穴取少商、商阳 ;耳穴取耳尖、扁桃体。常规消毒后 ,用三棱针刺进 0 .2 cm ,各穴均挤出血 3~ 5滴。每天 1次 ,连用 3d。2 .2 …  相似文献   
322.
目的:调查并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传染病专科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3月对我院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救治的护理人员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线上测评,统计分析结果,提出心理干预措施。结果:我院共有326名护理人员参与调查,抑郁症状阳性率为39.9%,焦虑症状阳性率为25.5%,对重度抑郁、焦虑护理人员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线上心理干预;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与文化程度具有差异性(P<0.05),与民族、年龄、婚姻、职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护理人员出现焦虑、抑郁状况时,应积极给予关注和心理干预,保障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23.
患者女,73岁,2015年10月10日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问诊知其10 d 前感冒后出现咽部疼痛不适,吞咽时加重,伴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无其他肿瘤病史。查体:双侧甲状腺肿大,左侧明显,左侧上极可触及大小约50 mm ×30 mm 包块,质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辅助检查:颈部 B超示:左侧甲状腺内见47 mm ×31 mm 低回声影,边界欠清,双侧颈部淋巴结可见,左侧较大者约13 mm ×8 mm,右侧较大者为19 mm ×6 mm;电子喉镜检查示:左侧梨状窝杓间区见一淡红色肿物,表面光滑,突入喉腔,声带部分被掩盖;颈部、胸部、腹部 CT 示:左侧甲状腺上缘可见46 mm ×42 mm 大小等低混杂密度影,增强后呈明显环形不均匀强化,边缘清楚,周围软组织及软骨受压推移,喉腔受压、变形,无其他部位肿大淋巴结,无远处转移灶;甲状腺 ECT 示:甲状腺双叶肿大伴左叶上极“冷”结节;活检结果示:细胞呈梭形,质嗜酸性,核卵圆形,显著异型性,伴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结果:Vim(+)(图1)、Des(+)(图2)、HMB-45(-)、PCK(-)(图3)、TTF-1(-)、Myoglobin (-)、MyoD-1(-)、Ki-67增殖指数约80%(+)。根据以上检查,诊断该患者患有甲状腺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324.
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白血病发生血栓并发症,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警惕性和认识,本研究报道1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诱导治疗过程中并发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系64岁老年男性,2022年2月就诊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在诱导治疗后期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出现剧烈腹痛,临床症状严重,而临床体征不明显,高度怀疑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通过腹部增强CT和腹主动脉CTA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经过积极抗凝治疗,患者闭塞血栓部分再通,临床症状获得缓解。急性白血病不仅易出血,也有可能发生血栓风险,对于临床症状和体征不相符的腹痛要高度警惕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发生,及早发现,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325.
目的:研究化毒丹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方法:50只Balb/c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TH模型组及化毒丹高剂量组(1.0mg/g)、中剂量组(0.5mg/g)和低剂量组(0.25mg/g)。除空白组小鼠的左侧足垫注射生理盐水0.05ml外,其余各组小鼠左侧足垫注射10%绵羊红细胞的生理盐水悬液0.05ml,同时,对化毒丹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给予0.5ml化毒丹灌胃,连续灌胃5d后,用0.05ml 10%SRBC.NS攻击小鼠右侧足垫(空白组注射0.5ml生理盐水),24h后测量小鼠足垫肿胀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采用噻唑兰(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TH模型组及化毒丹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足垫肿胀程度明显增加(P〈0.05~0.01),与DTH模型组相比较,化毒丹各剂量组小鼠足垫肿胀程度明显增加(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TH模型组、化毒丹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NF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与DTH模型组相比较,化毒丹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NF水平明显增加(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化毒丹中剂量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5),化毒丹低剂量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活性明显增加(P〈0.05)。结论:化毒丹对小鼠DTH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26.
目的:比较仰卧位联合托肛法保护会阴接生与自由体位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在初产妇第二产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联合干预组与传统干预组各60例,联合干预组产妇采用自由体位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方式,传统干预组产妇给予传统仰卧位联合托肛法保护会阴接生方式。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联合干预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短于传统干预组(P0.01);联合干预组产妇会阴完整率高于传统干预组(P0.05),会阴侧切率低于传统干预组(P0.01),Ⅰ度裂伤率高于传统干预组(P0.05);联合干预组产妇疼痛程度轻于传统干预组(P0.05);联合干预组分娩指导满意度高于传统干预组(P0.05)。结论:初产妇在第二产程中采取自由体位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可以显著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减少会阴损伤,缓解疼痛,提升分娩指导满意度。  相似文献   
327.
目的探讨临床早期异位妊娠中阴道彩色多谱勒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本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中随机选择73例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予以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结果 73例入组患者中,一共有72例患者经诊断确诊为异位妊娠。其中,非特异型占48.0%(35/73),破裂型占32.9%(24/73),特异型占17.8%(13/73),且不同类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声像图特征。结论阴道彩色多谱勒超声在早期异位妊娠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8.
目的对临床阑尾炎周围脓肿诊断中超声波技术应用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以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阑尾炎患者为对象,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单纯性阑尾炎患者52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26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5例。对三组患者进行超声波诊断,回顾性地分析患者资料。结果经超声诊断,单纯性阑尾炎确诊为49例,化脓性阑尾炎确诊为23例,阑尾炎周围脓肿为5例。阑尾炎诊断总符合率96.25%,阑尾炎周围脓肿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临床阑尾炎诊断中超声波技术应用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较好的检测各型阑尾炎病变,具有可反复检查、确诊率高等优点,为手术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9.
前向性房室双径路传导是以房室交接区传导异常为主要病理基础的心律失常 ,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是要发现与确诊多需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偶尔在房性异位心律失常情况下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可以充分表现。现将我们发现的 4例报告分析如下。例 1 患者男性 ,43岁。阵发性胸闷、不典型胸痛及心悸就诊。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体表 1 2导联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连续心电监护 ,体位及活动诱发 ,记录的心电图表现为阵发性频发房性早搏 (PAS) ,同一导联中 ,房性异位P波形态相同 ,联律间期相等 ,但P′-R间期有两种固定长度 ,一种较短 ,为 1 90…  相似文献   
330.
目的 了解产后6~8周产妇腹直肌分离的患病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月于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产后康复门诊就诊的产妇48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采用Glazer评估法测量产妇的盆底肌电值,采用指测法测量产妇腹直肌分离的程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病率为61.6%(301/489),其中轻度占比74.8%(225/301),中度占比21.5%(65/301),重度占比3.7%(11/301)。产妇年龄较大、经产分娩、混合喂养及新生儿体质量较高是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病率较高,应重点关注年龄较大、经产分娩、混合喂养及新生儿体质量较高的产妇腹直肌分离的情况。医护人员也应对腹直肌分离引起重视,在围产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措施,减轻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