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8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9篇
  3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 探讨蚂蚁提取液(ant extract,AE)对DNA -蛋白质交联(DPC)的修复能力.方法 以甲醛为染毒液,预处理小牛胸腺DNA和卵清蛋白混合液,使之形成DPC,再用不同浓度的AE处理,最后采用SDS - KCI沉淀法来检测不同处理组的DPC修复情况.结果 当甲醛染毒浓度为0.544mol/L时,10μg/ml的小牛胸腺DNA和10μg/ml的卵清蛋白DNA -蛋白质交联程度最高;制备2%的AE时,选择pH 7.6的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缓冲液作为组织匀浆液,AE具有最强的DPC修复能力,且用pH 3.6的柠檬酸-柠檬酸三钠缓冲液制备的AE也具有部分DPC修复能力;0.002%、0.02%、0.2%和2%的AE具有一定的DPC修复能力,且存在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蚂蚁提取液制备过程中缓冲液的最佳pH值,并证明了蚂蚁提取液具有一定的DPC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清肝降压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将21只8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空白组、依那普利组和清肝降压颗粒组。三组分别干预8周后测大鼠尾动脉收缩压、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左室心肌肥厚指数。结果清肝降压颗粒可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肌肥厚指数、降低血清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等作用,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清肝降压颗粒组各项指标与依那普利组相当,清肝降压颗粒组各项指标有优于依那普利组的趋势,且大鼠血压较依那普利组下降更早,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肝降压颗粒具有改善心室纤维化、逆转SHR左室心肌肥厚的作用,各项指标与依那普利组相当。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空气动力波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采用空气动力波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对照组20例仅采用前列地尔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2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下肢动脉血管内径、血流量及踝肱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下肢血管内径、血流量、踝肱指数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空气动力波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症安全有效,其疗效优于单一前列地尔治疗。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针对眼科老年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技巧。方法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护理人员掌握好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转变服务观念,规范护理行为;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加强护患沟通工作。结果住院患者的安全得到保证,护理缺陷和护理纠纷减少。结论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是保证眼科患者医疗安全、减少护理缺陷和防范护理纠纷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5.
目的:分析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不同血压昼夜节律的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并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61例OSA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PSG监测时同步对其...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miR-24和miR-22在胃癌细胞与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24和miR-22在人正常胃黏膜细胞株(GES-1)、4株人胃癌细胞株以及胃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iR-24和miR-2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与GES-1比较,miR-24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BGC-823中表达明显升高(P=0.003、P=0.007),而在MGC-803和AGS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4、P=0.120);与GES-1比较,miR-22在SGC-7901中表达明显升高(P=0.000),在MGC-803中表达显著降低(P=0.000),而在AGS和BGC-823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P=0.307);胃癌组织中miR-24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相应的癌旁胃黏膜组织(P=0.005);miR-22在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胃癌组织中除miR-24的表达与性别具有显著相关性外(P=0.029),miR-24、miR-22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如年龄、肿块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以及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iR-24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BGC-803以及胃癌组织中表达是上调的,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评价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儿行前方前牵引治疗后下颌骨的变化。方法 选取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行前方前牵引治疗,对照组于观察期间未进行治疗。所有研究对象于治疗或观察前(T1)及治疗后或相应的观察期后(T2)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在T1及T2时期所拍摄头颅侧位片上对反映上下颌骨水平及矢状向生长改变量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并利用侧位片重叠技术对下颌骨位置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6个月的前方前牵引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侧貌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或观察期间,治疗组下颌骨发生顺时针旋转,平均旋转量为0.8°,对照组发生逆时针旋转,平均-0.6°,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颌骨水平生长量少。结论 治疗组经前方前牵引治疗后下颌骨发生顺时针旋转,对照组下颌骨有逆时针生长趋势。  相似文献   
128.
目的 观察以输液器内输入的液体、生理盐水及肝素钠溶液3种留置针封管液的封管效果.方法 将12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40例用输液器内输入的液体封管,B组40例用生理盐水封管,C组40例用肝素钠溶液封管.比较3组的封管效果.结果 A组发生堵管、回血、外渗、静脉炎18例占45.0%,B组10例占25.0%,C组3例占7.5%.3种封管液封管效果的优劣排序为:C组〉B组〉A组.结论 生理盐水封管效果优于输液器内输入的液体封管,肝素钠溶液封管效果要优于生理盐水封管.  相似文献   
129.
早期胃癌淋巴转移临床病理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转移临床病理相关因素,预测淋巴转移风险。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6-2009年214例早期胃癌标本,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形态、病灶大小、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及脉管侵犯等因素与早期胃癌淋巴转移相关性。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灶大小[OR=2.014,95%置信区间CI(1.049~3.865),P=0.035]、浸润深度[OR=7.112,95%CI(2.484~20.362),P〈0.001]、病理组织学[OR=3.353,95%CI(1.294~8.690),P=0.013]、脉管侵犯[OR=2.812,95%CI(1.043~7.583),P=0.041]与淋巴转移相关。结论肿瘤病灶大小、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及脉管侵犯是早期胃癌淋巴转移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0.
多次活性炭灌胃对大鼠血浆敌敌畏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活性炭灌胃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作用.方法 30只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对照组(A组)、单次活性炭番泻叶组(B组)和多次活性炭番泻叶组(C组),每组10只.A组按35 mg/kg剂量经口敌敌畏染毒,不给予活性炭和番泻叶.B组按35 mg/kg剂量经口敌敌畏染毒,染毒后立即给予活性炭175 mg/kg,半小时后再予番泻叶35 mg/kg经口灌服.C组按35 mg/kg剂量经口敌敌畏染毒,染毒后立即给予活件炭175 mg/kg、番泻叶35 mg/kg每4 h经口灌服.每组均于染毒后不同时间分别采血,检测血中敌敌畏浓度和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对3组各时间点血中敌敌畏质最浓度、峰浓度(Cmax)、曲线下面积(AUC)0→∞、平均保留时间(MRT)值、胆碱酯酶活性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染毒后单次灌胃组及多次灌胃组血液中敌敌畏浓度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染毒4 h后多次灌胃组血中敌敌畏浓度水平与单次灌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性炭灌胃两组的AUC,Cma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T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胆碱酯酶抑制水平于染毒后4 h内,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h后,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染毒后多次灌胃组及单次灌胃组的峰浓度降低,进入血液的敌敌畏量减少,全血胆碱酯酶抑制水平得到改善,并且多次灌胃组疗效优于单次灌胃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