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3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槲皮素低剂量(50 mg/kg)干预组和槲皮素高剂量(100 mg/kg)干预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1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槲皮素干预组分别给予低剂量(50 mg/kg)和高剂量(100 mg/kg)槲皮素灌胃。槲皮素灌胃1个月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B淋巴细胞瘤因子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 2 (BCL-2)、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叉头核蛋白O3 (pFOXO3)、叉头核蛋白O3 (FOXO3)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心肌组织Bax和Bcl-2的mRNA水平。 结果: 糖尿病组心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给予槲皮素干预后,心脏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有明显改善(P<0.05)。糖尿病组心肌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槲皮素干预后均明显改善(P<0.05),槲皮素低剂量干预组与高剂量干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组心肌组织Bax mRNA及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槲皮素干预后明显下降(P<0.05); 糖尿病组Bcl 2 mRNA及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槲皮素干预后明显升高(P<0.05)。糖尿病组pAKT及pFOXO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槲皮素干预后均明显升高(P<0.05),AKT及FOXO3在各组间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槲皮素通过激活AKT/FOXO3信号通路减少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从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PI3K/Akt对糖尿病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正常糖浓度(5 mmon/L)、高糖浓度(15 mmon/L)、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抑制剂GKT137831、PI3K抑制剂Wortmannin作用于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cor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HCASMC)。以GKT137831喂饲链脲霉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免疫印迹测定HCASMC、大鼠冠状动脉PI3K超家族DNA?Pkcs、Akt、p?Akt(S473)及BK?α亚基、BK?β1亚基的表达,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测定HCASMC及大鼠冠状动脉ROS表达。结果:高糖浓度下HCASMC及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ROS、DNA?Pkcs、Akt、p?Akt(S473)表达量增高,BK?β1表达量降低(P < 0.05)。GKT137831作用后的HCASMC及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中,ROS、DNA?Pkcs、Akt、p?Akt(S473)表达量降低,BK?β1表达量明显增高(P < 0.05)。Wortmannin作用后的HCASMC p?Akt(S473)表达量降低,BK?β1表达量明显增加(P < 0.05)。结论:PI3K/Akt通路参与糖尿病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的调控。  相似文献   
83.
B型利钠肽对心源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界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B型利钠肽(BNP)诊断界值水平。方法 采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对351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床旁BNP测定。结果 BNP水平<60ng/L患者基本可诊断为非心源性呼吸困难;BNP水平>100ng/L但<500ng/L患者需考虑心源性呼吸困难可能;BNP水平>500ng/L患者基本可诊断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结论 BNP水平高低是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8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由于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水钠潴留,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本文对45例PA患者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析24h平均血压、脉压、  相似文献   
85.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视网膜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BK)是调节血管舒缩和血液动力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RASMCs)上BK通道的功能变化在DR形成中的作用鲜有研究报道. 目的 研究正常及糖尿病模型大鼠RASMCs中BK通道电流、钙离子浓度及不同钙离子浓度下BK通道开放概率(NP0)的变化,探讨DR早期的血管损伤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SPF级8~12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糖尿病模型组40只大鼠腹腔内注射60 mg/kg链脲佐菌素(STZ)法制作1型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10只同法注射枸橼酸钠溶液.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RASMCs,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RASMCs中BK通道电流;采用荧光探针法测定大鼠RASMCs内钙离子浓度;采用膜内向膜外型单通道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钙离子浓度条件下RASMCs中BK单通道NP0的变化.结果 36只大鼠糖尿病造模成功,造模成功率为90%.刺激电压大于60 mV时,糖尿病模型组大鼠RASMCs中BK通道电流密度明显下降,刺激电压为100 mV时,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大鼠RASMCs BK通道电流分别为(100±23) PA/PF和(50±7) PA/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0,P<0.05).当加入BK通道特异性阻滞剂非洲蝎毒素100 nmol后,正常对照组的BK通道电流明显减弱,而糖尿病模型组BK通道电流无明显变化;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大鼠RASMCs内钙离子浓度分别为(123±11)nmol/L和(255士10)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0,P<0.05).在刺激电位为60 mV条件下,随着钙离子浓度增加,BK通道NP0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8,P<0.05).结论 糖尿病模型大鼠RASMCs中BK通道电流下降,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BK单通道NP0下降.BK通道功能改变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时视网膜动脉异常收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6.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以无特定原因的心腔[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发病率为(5~10)/10万.K(a)rk(a)inen和Peuhkurinen[1]报道至少30%~50%的特发性DCM患者与家族(遗传性)因素有关.业已发现30个基因的突变与DCM发病有关,其中电压门控型(VGSC)钠通道基因(SCN5A)是DCM的重要致病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87.
患者,男,61岁,体质指数18.5,无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置入圣犹达公司2402L型单腔心脏起搏器,经左侧锁骨下静脉置入右室被动固定电极导线(圣犹达1646T)于右室心尖部(图1a).术中测得电极参数:阈值0.4V、R波8.1mV、阻抗730Ω.术后30 d复诊时无不适,由程控仪测:阚值0.6V、R波7.9 mV、阻抗390 Ω;心电监护:起搏感知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88.
患者男性,57岁,因"阵发心悸40余年,再发2个月"入院.患者4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突发突止,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初可自行缓解.后渐发作时间延长,需外院静脉用药后缓解症状(具体用药情况不详).无发作时心电图.2个月前患者上述心悸症状再次发作,持续数十分钟后自行缓解.来我院查心电图提示B型预激综合征.人院体格检查:血压115/70mmHg,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61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双下肢不肿.查血常规、凝血组合、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胸片、心超均正常.行腔内电生理检查十射频消融术.腔内电生理检查提示,窦性心律下,冠状窦近端电极房室间期最近,几乎融合,考虑与体表心电图判断一致,为右间隔显性旁道.于右后间隔处找到满意靶点后进行射频消融,旁道一过性阻断,但很快恢复,多次消融始终未能成功.遂穿刺右股动脉放入小弯温控大头消融导管至左后间隔房室环,寻找到心室最早激动点,以30W、60℃放电,5s内即A波与V波分开,δ波消失,体表心电图P-R间期正常,继续巩固放电90 s,术后20 min行右心室程序电刺激,550 ms时出现VA文氏传导,500 ms时出现VA分离.心房程序刺激未能诱出心律失常,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89.
目的:比较多烯酸乙酯和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和CD40水平的影响.方法:62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男44例,女18例,随机分成两组,多烯酸乙酯组(F组)30例,阿托伐他汀组(A组)32例,分别应用多烯酸乙酯和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测定治疗前(O周)、治疗4周和8周的血脂、CD40的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均降低(p〈0.05),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阿托伐他汀组显著下降(p〈0.01).两组治疗前较正常人群CD40表达明显上调,而治疗后CD40均有下降,但仅多烯酸乙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刺激细胞CD40表达显著,多烯酸乙酯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抑制CD40-CD40L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抗炎、抗动脉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的T波峰末间期(Tpe)的影响.方法 ICM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曲美他嗪(A组,61例)和常规治疗(B组,59例)两组,观察其在第2、4、6、8、10、12个月的Tpe的变化.结果 A组治疗4个月后Tpe值明显小于治疗前[(131.36±14.67)ms vs.(137.03±17.17) ms](P<0.05);而B组在治疗10个月后Tpe才明显缩短[(127.64±12.62) ms vs.(135.98±18.56) ms](P<0.05).结论 ICM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可以更有效地缩短T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