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6篇 |
免费 | 95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20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83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59篇 |
内科学 | 112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30篇 |
特种医学 | 45篇 |
外科学 | 133篇 |
综合类 | 448篇 |
预防医学 | 127篇 |
眼科学 | 6篇 |
药学 | 163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152篇 |
肿瘤学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81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93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115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71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2.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是细胞内能量感受器并且参与了细胞和全身器官的能量代谢调节。AMPK的激活有许多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包括减少炎症细胞黏附在内皮上,减少脂质氧化引起的脂质累计和炎症细胞的增殖,刺激细胞抗氧化保护的基因表达和一氧化氮形成的酶。除了用于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药物如他汀类,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之外,中医药宝库中也有许多涉及了AMPK的激活。总的来说,AMPK的激活与维护血管健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综述了AMPK在保护血管功能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5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腕骨关节,舟骨骨折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同时修复关节囊和韧带,术后进行康复治疗。 结果 术后随访7~24个月,平均15个月,根据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 本组优8例、良10例、可5例,差2例,平均评分值82分。X线片检查舟状骨骨折一期愈合,腕关节达解剖复位,腕骨间隙正常。 结论 应用切开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和克氏针内固定,修复关节囊和重要韧带, 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4.
目的 了解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在神经系统和脑血管相关疾病或症状中的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北京天坛医院2014年至2020年包括23种神经系统和脑血管相关疾病或症状,共4514例脑脊液寡克隆区带电泳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不同疾病或症状中,脑脊液特异寡克隆区带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多发性硬化症、脑囊虫病、脱髓鞘病、病毒性脑炎和颅内感染等的阳性率最高;以颅内静脉窦血栓、格林巴利综合征、肢体无力、周围神经病和痴呆最低.在不同疾病或症状中,脑脊液寡克隆区带电泳结果的分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疾病或症状含有源自血清渗透寡克隆区带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脑血管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神经病、脑梗死和视神经脊髓炎有较高比例血清渗透来源于寡克隆区带.结论 在不同神经系统和脑血管相关疾病或症状中,脑脊液特异寡克隆区带具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且寡克隆区带的分布具有差异.脑脊液寡克隆区带电泳检测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克隆人sCD40L基因片段,并在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 用RT-PCR技术,从激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中,扩增CD40L胞外区cDNA,并克隆至载体pGEM-T。测序验证后,转至载体PQE31中,并在大肠杆菌M15中进行表达,最后通过亲和层析柱得到纯化蛋白。结果 纯化所得的产物经Western blot证实,确为人sCD40L蛋白。结论 应用基因重组法构建了人sCD40L基因片段,并在原核细胞内成功地进行了表达,为今后进一步研究CD40L与凋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6.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淋巴细胞的过继转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的免疫学机制以及II型胶原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鸡II型胶原(CCII)加完全佛氏佐剂(CFA)免疫Wistar大鼠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分别用发病大鼠的T淋巴细胞和血清进行过继转移,以ELISA检测外周血中抗CCII抗 体的水平;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对炎性关节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CIA大鼠模型,发病率为90%,用T淋巴细胞转移的大鼠,可见明显CIA症状,发病率为40%,实验组大鼠外周血中的抗CCII抗体的水平虽较对照组高,但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以血清过继转移的大鼠无一发病,但该组外周血中抗CCII抗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鉴定结果可见炎性部位呈典型的CA病变,结论:CIA可以通过淋巴细胞过继转移,机体对I原产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在CIA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采用T细胞介导的免疫治疗RA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组织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Apaf-1)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黄芪注射液干预组和溶剂对照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根据再灌注不同时点再分为0 h、0.5 h、2 h、6 h、24 h、72 h和120 h 7个亚组,于再灌注相应时点提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组织Apaf-1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Apaf-1 mRNA的表达。结果: 除0 h和120 h外,脑缺血再灌注组各个时点Apaf-1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增加 (P<0.05);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黄芪注射液干预组各个时点Apaf-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减少 (P<0.05),而溶剂对照组各时点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则均无显著变化 (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能抑制大鼠海马组织Apaf-1蛋白及mRNA表达,从而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48.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脑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是一种基于内源性对比剂的灌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无损测量脑血流量(CBF)。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投影术(SPECT)、CT以及采用对比剂的磁共振灌注成像相比,ASL技术具有无损、简单易行、成本低等优点,适合长期随访研究。下面就当前ASL技术在诸如脑血管疾病、脑肿瘤、阿尔茨海默病以及癫痫等脑部疾病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9.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液浸润的T细胞表达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为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 (RA)患者关节滑膜液浸润的淋巴细胞介导自身免疫病的特性 ,分析了 2 2例RA患者滑膜液中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对II型胶原的反应频率及IL 10、IL 12的分泌格局。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滑膜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 ,并采用国际标准半有限稀释法分析了关节滑膜液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对II型胶原 (CII)的反应频率 ,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了滑膜液与外周血中IL 10与IL 12含量。结果 :滑膜液中的T淋巴细胞的表型分别为CD4 (39 6 %±10 5 % )和CD8细胞 (36 4 %± 16 4 % ) ,CD4 CD8细胞比值显著低于外周血 ,且同时表达CD16和CD5 6的活化NK细胞占15 5 %± 11 1%。T细胞受体谱取用表明仍以αβTCR为主 (6 9 6 %± 15 7% )。有意义的是 :滑膜液中的T细胞对CII的反应频率为 15 2× 10 - 6 ,远远高于外周血 (4 0× 10 - 6 )。IL 12含量为 (4 19 9± 89 2 )pg ml,IL 10含量为 (187 7± 34 5 )pg ml,与外周血中这 2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分别为IL 12 :(6 5 32± 34 2 )pg ml和IL 10 :(85± 12 7)pg ml〕比较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具有表达特性的浸润T细胞介导了RA患者关节滑膜组织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