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5-溴脱氧尿嘧啶(5-BrdU)示踪时效及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移植椎间盘后存活及细胞增殖情况。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兔BMSCs;使用模拟人后外侧入路针吸髓核法建立兔的椎间盘退变模型;注入经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第2、4、8、12周观察MSCs的增殖情况及5-BrdU示踪情况。结果:经体外标记的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率>90%;BrdU标记的BMSC移植于退变的椎间盘2周、4周、8周和12周后,在实验椎间盘内均可见BrdU染色的阳性细胞,随着时间推移,阳性细胞逐渐增多,且排列逐渐规则。结论:5-BrdU完全能够满足移植细胞的标记需要。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所移植的椎间盘内存活及增殖。  相似文献   
32.
背景: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至今尚未明了,所以制作一种与自然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过程相类似的、适用于这些治疗方法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诱因、病理生理变化及某些治疗方法的研究.目的: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进行后外侧穿刺抽吸髓核建立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研究及其优点.方法:随机选取日本大耳白兔20只,根据解剖结构观察结果,为防止纤维环后外侧穿刺损伤血管,采用右后外侧入路,行L1~2和L3~4椎间盘后外侧穿刺髓核抽吸法摘除部分髓核组织,将L2~3椎间盘纳入对照组.术后2,4,8,12周分别对造模后椎间盘及对照椎间盘(L2~3)行X射线及MRI影像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日本大耳白兔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2,4,8,12周实验组椎间盘高度指数持续下降(P<0.05),说明造模后椎间盘间隙高度会逐渐降低,并丘各时间点椎间盘高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2,4,8,12周时实验组椎问盘MRI T2WI信号逐渐下降,并且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呈低信号改变.通过影像学观察发现本模型退行性变的征象与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征象一致,提示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建立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成功建立,为运用组织工程修复重建退行性变椎间盘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3.
纤维环细胞的培养技术及生长因子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表现为细胞数量和细胞基质代谢如胶原、蛋白聚糖等代谢的改变.生长因子有调整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基质代谢的作用,可用于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其作用成为研究热点.在腰椎间盘退变阶段,纤维环损伤的修复对预防髓核疝出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有关生长因子对纤维环细胞作用的研究少于髓核细胞,有待加强.椎间盘细胞不易培养,目前其培养技术渐趋成熟,但国内涉及椎间盘细胞培养的研究偏少.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外一些成熟细胞培养技术,如单层、三维培养的对比等,其对实验有明确指导作用.其次综述了国内外目前有关生长因子对纤维环细胞增殖、基质代谢作用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年来的新成果,目的在于总结埘纤维环细胞有良好作用的生长因子,探讨生长因子生物学修复退变椎间盘的趋势;同时促使人们注意未进行研究的因子,扩展生长因子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4.
肱骨髁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肘关节严重创伤,由于其骨性阻挡,使骨折复位及固定困难,且固定后易发生再移位和关节粘连,最终造成肘关节活动受限,因此被认为是较难处理的骨折之一。1998~2002年间我科共收治肱骨髁间骨折27例,采用经鹰嘴截骨入路、中空螺纹钉、双钢板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分析股骨颈应力性骨折发生的作用机制,探讨其诊断、治疗、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探讨2例股骨颈应力性骨折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相关文献学习。[结果]2例骨折均愈合,股骨颈髓腔膨胀消失。[结论]本病重在早期诊断,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为临床治疗股骨颈应力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7.
软骨细胞移植治疗软骨损伤较为成功,由于软骨细胞培养困难,因此探索替代软骨细胞作为治疗软骨损伤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骨、软骨、肌腱、脂肪等组织的多分化潜能。除了一些蛋白质因素如: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有助于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外,某些非蛋白质因素也具有此作用,如:力学刺激、低氧条件、地塞米松、维生素C等。但各细胞因子之间含量的比例以及最佳施力大小、施力方式和作用时间等还未明确,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8.
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构建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经典方法,但存在较高的复发率。 目的:验证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进行后外侧穿刺抽吸髓核,建立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照实验,于2006-10/2007-0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日本大耳白兔20只,行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制备。 方法:用持针器夹持21G穿刺针,行L1~2及L3~4椎间盘右后外侧穿刺髓核抽吸法摘除部分髓核组织,术后2,4,8,12周分别对造模后椎间盘行组织学观察,并将L2~3椎间盘作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学结构。 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对照椎间盘大多髓核完整,髓核与纤维环分界清晰,纤维环结构接近正常,髓核组织中有大量髓核细胞。造模后第4周髓核细胞数量不断减少,第12周时髓核中主要为纤维组织,伴有极少量髓核细胞。 结论: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建立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可为应用组织工程修复重建退行性变椎间盘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不同力学刺激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8-02/2008-12在福州总医院实验科和病理科完成。①实验材料及方法:自人体髂骨抽取骨髓15m1,原代及传代培养后,获得的BMSCs接种到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上。分成四组,静止组、100g组、200g组、300g组,共4周。②实验评估:实体观察,并检测各组的蛋白聚糖含量以及相关病理观察。结果:① BMSCs与PLGA黏附性良好,能在PLGA上生长并分泌基质。②实体观察:受力组明显大于静止组,200g组形成的组织块体积最大。③HE染色组织结构:200g组组织切片可见软骨细胞近似圆形,基质分泌多,且沉积均匀。可见软骨陷窝及软骨囊,偶见同源细胞群。静止组、100g组和300g组可见少量细胞基质,无见细胞。④Ⅱ型胶原免疫组化:200g组可见深黄色的Ⅱ型胶原形成,静止组、100g组和300g组染色淡或无。⑤蛋白聚糖含量:三组受力组与静止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 g组与100g组、300g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g组与300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的力学刺激对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0.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ASIA评分:A级28例,B级3例,C级22例,D级8例,61例均经复位、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50例采用前方入路及钛板内固定,11例采用后方入路及颈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2周均获得骨性融合,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 必须根据不同的颈椎损伤的类型,选择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以及相应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