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310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136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卡巴胆碱对烧伤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烧伤模型,分为对照组、烧伤组和卡巴胆碱治疗组。用活体微循环观测技术观察卡巴胆碱对烧伤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血流速度的作用。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测肠壁血流量的变化。结果(1)烧伤组大鼠颈动脉平均压和细静脉管径较对照组分别下降19.30%(P<0.01)和9.97%(P<0.05),给予卡巴胆碱治疗后,颈动脉平均压和细静脉管径较烧伤组分别升高17.88%(P<0.05)和29.42%(P<0.001)。(2)烧伤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流速度和肠壁血液灌注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68.18%和70.66%(P<0.001),卡巴胆碱可明显增加肠系膜细静脉血流速度和肠壁血液灌注量,分别是烧伤组的2.41倍和2.45倍(P<0.001)。(3)烧伤后大鼠毛细血管网开放数较对照组下降55.21%(P<0.001),给予卡巴胆碱治疗后,毛细血管网开放数是烧伤组的1.95倍(P<0.01)。结论卡巴胆碱能使烧伤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舒张,加快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速度,增加肠道的血液灌注量,具有改善肠道微循环的功能。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对肠部分缺血-再灌注(IschemiaandReperfusion,I/R)损伤家兔血浆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大耳白兔,耳缘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麻醉,用自制血流阻断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SMA)50%,4h后恢复灌流。随机分为卡巴胆碱组、肠部分I/R组、假手术对照组。卡巴胆碱组在部分阻断SMA2h后肠内注射卡巴胆碱(30mg/kg)。各组分别于阻断前及阻断后2,4,6,8h,1,3d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且于阻断后2,6h,1,3d处死动物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TNF-α及IL-6含量明显升高;肠内注射卡巴胆碱后,血浆TNF-α含量在术后1d显著降低,IL-6含量在阻断4,6及8h显著降低,与肠部分I/R组相比差别显著;卡巴胆碱组在术后1d肠组织病理学损害较肠部分I/R组明显减轻。结论:卡巴胆碱能明显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减轻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3.
为研究早期预测脓毒症严重性及病死率的可靠指标,希腊学者检测了47例脓毒症患者发病24h内的多项指标,包括血清自细胞介素-8(IL-8)、IL-1β、IL-6、IL-10、IL-12p7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降钙素(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研究结果显示,脓毒症早期仅有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率和血清IL-8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可据此将病程划分为脓毒症、重症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评价脓毒症严重程度[依据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最佳指标为CD64、IL-8和IL-6,评价器官衰竭程度[依据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评分(SOFA)]的最佳指标为CD64和IL-8。研究结果还表明,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和IL-8水平与28d病死率有关,  相似文献   
34.
严重战、创(烧)伤能导致致死性低血容量休克,造成组织细胞代谢障碍和机体器官功能损害,如不能及时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伤员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现场救治战、创(烧)伤休克最有效的方法是及时、充分地进行液体治疗.液体治疗实施的越早,救治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相似文献   
35.
36.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形态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肺泡 型上皮细胞 (type alveolarepithelial cell or type pneumocyte,AT )是一种多功能细胞 ,对维持肺泡结构和功能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功能有 :1增殖功能 :它是 型、 型上皮细胞的祖细胞 〔1 ,2〕,在正常细胞更新和损伤修复过程中 ,AT 可以分化为 型细胞 ,也可通过有丝分裂补充自身的数量 ,因此被认为是肺泡上皮的干细胞〔3,4〕 ;2合成和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 (pulm onarysurfactant,PS) ;3维持肺泡内外液体平衡 ;4近年还发现 AT 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5〕。AT 的位置比较特殊 ,容易受到来自空气和血液两方面的损害。空气中的各种有…  相似文献   
37.
目的 了解口服补液对烧伤休克犬肺组织含水量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Beagle犬18只,行颈动、静脉置管后24 h造成50%TBSAⅢ度烧伤.伤后随机分为不补液组、口服补液组和静脉补液组,每组6只.伤后第1个24 h不补液组不作任何治疗,口服补液组和静脉补液组分别经胃管或静脉输注葡萄糖-电解质溶液;伤后24 h起3组犬均给予静脉补液.统计各组犬伤后72 h内的死亡率.测定3组犬伤前、伤后30 min和4、8、24、48、72 h非麻孵状态下的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PaO2、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于伤后72 h或犬濒死前测定肺组织含水率.结果 不补液组6只犬均在伤后9~22 h死亡,口服补液组中3只犬伤后25~47 h死亡,静脉补液组犬无一死亡.不补液组伤后8 h RR为(44.0±5.0)次/min、ELWI(10.3±0.6)mL/kg、PVPI 6.6±0.6,比伤前大幅增加;PaO2和MAP均明显低于伤前(P<0.05).口服补液组伤后8 h RR为(33.0±4.0)次/min、ELWI(8.9±0.3)mL/kg、PVPI 5.7±0.4,显著低于不补液组(P<0.05),但高于静脉补液组[(26.0±3.0)次/min、(8.2±0.3)mL/kg、4.2±0.4,P<0.05];口服补液组PaO2和MAP均高于不补液组(P<0.05).两补液组肺组织含水率相近(P>0.05),均低于不补液组(P<0.05).结论 早期口服补液对烧伤犬肺的保护作用虽不如静脉补液,但与不补液相比能显著改善休克期肺血管通透性,减轻肺水肿,减少肺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38.
肠道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排出肠道内残渣以及形成一个防御性屏障以阻止外源性有害物质的入侵。近年来,随着对创伤、休克、感染及其肠道并发症研究的深入,肠道作为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在重症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创伤、休克、感染等打击不仅引起肠道运动和吸收功能障碍,还能造成肠道粘膜屏障损害,肠道内正常菌群过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探讨电针足三里穴治疗胃肠疾病的机制。方法:将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按总血容量的45%放血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电针组于制模完成后10 min电针足三里穴(持续刺激1.5 h,2-100 Hz,2 mA);模型组同样方法电针非经非穴;假手术组只分离股动、静脉不放血。失血后6 h后处死大鼠,取肠道组织制作肠肌间神经丛全层铺片,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肠胶质细胞形态,同时对肠道GFAP蛋白含量进行WesternBlot测定。结果:失血后6 h,肠胶质细胞出现形态学异常,细胞变形并且荧光增强,突触模糊、中断;电针足三里穴能减轻肠胶质细胞形态学异常,增加荧光强度。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GFAP表达量增加,但电针足三里穴后GFAP的表达量增加更为显著(P〈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电针足三里穴能激活并保护肠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40.
Objective To discuss a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 wether if can be used to detect Brucella.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BCSP31 gene sequences specific for Brucella, one pair of primers and one TaqMan probe were designed. A real-time PCR was developed with the BCSP31 fragments cloned into PMD18-T vector. The standard cure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ensitivity, the species specificity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assay were evaluated. The clinical blood specimens were detected by QT-PCR and compared with clinical diagnosis. Results The standard curve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standard templat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t and the DNA copy number was linear(r=0.999). The sensitivity of the real-time PCR was 5 copies/μl.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ommon PCR was 5×102 copies/μl. The sensitivity was about 100 times higher than common PCR. Species specificity of this FQ-PCR assay evaluated using genomic DNA from 6 Bmcella strains and 5 non-Brucella strains and strong fluorescence was detected in all Brucella strains. The CV of intra-assay and inter-assay reproducibility were 0.71%,7.23%, reprectively. Twenty-four specimens from clinical brucellosis cases, 19 showed positive, the positive coincident rate was 79%(19/24). The negative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all 31 negative control, and the negative coincident rate was 100%(31/31). Two were positive from all 30 specimens clinically suspected. Conclusions Highly specific, sensitive, repeatable and coincidental with clinic, this FQ-PCR is quite useful for rapid detection of tiny DNA of Brucella in various samples and laboratory dia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