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6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通过乳腺原发癌与琳巴结转移癌基因表达谱的比较研究,筛选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探讨淋巴强转移阳性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RNA扩增方法分别将乳腺原发癌与配对的淋巴结转移癌标记Cy3和Cy5的荧光探针,与点有21 329个人功能基因的Oligo芯片进行配对杂交.筛选30例病中至少16对样本(50%以上)有2.0倍以上相同差异表达趋势的基因:采用Cluster3.0对样本及病例进行非监督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得到9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1个在转移癌中表达上调,54个下调,分别与细胞格附和运动能力,细胞外基质,蛋白水解酶,信号传导与转录调节.细胞生长与凋亡相关.基于全基因表达谱对样本聚类将83.3%(25/30)病例的原发癌与其配对的淋巴结转移癌聚类在一起,基于差异表达基因对病例的聚类分析将30便患者分为2组,其中A组与B组比较,A组多为肿瘤体积T3-4(P〈0.05),ER阴性(P〈0.05),组织学Ⅲ组(P=0.073)和3年内发生远处转移(P=0.085)的预后较差的病例.结论:以同一病例乳腺原发癌与其淋巴结转移癌进行基因表达谱的比较分析,筛选得到的在多病例中有共同差异表达趋势的基因,涉及了与转移相关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同一病例的原发癌与转移癌聚类在一起,证实淋巴结转移癌是其原发癌高转移能力细胞的亚克隆,因而具有相近的基因表达谱,其中的差异基因即包含了涉及转移表型的基因改变.基于原发癌差异基因的表达谱可以将淋巴结转移阳性乳腺癌病例进行分子分组并能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32.
EGFR及TIM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TIMP 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3 0例乳腺癌组织中EGFR和TIMP 1蛋白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EGFR表达阳性率为 61.5 4% ,表达阳性者腋淋巴结转移率高、生存率低 (P均 <0 .0 5 )。在有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 ,EGFR表达阴性者生存率高 (P <0 .0 1) ;TIMP 1表达阳性率为 60 .77% ,其中 3 6.15 %高表达 ( ~ ) ,63 .85 %无或低表达 (-~ ) ,高表达者肿瘤体积小、临床分期早、淋巴结转移少、生存率高 (P均 <0 .0 5 ) ;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 ,EGFR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P <0 .0 5 )。结论 EGFR和TIMP 1的表达可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对腋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 ,EGFR检测有助于评估其中预后较好者  相似文献   
33.
10501例次乳腺病变冷冻切片诊断分析与体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乳腺病变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性和提高准确性的方法,促进临床和病理的联系,共同提高对冷冻切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8年1月至2001年12月术中10501例次乳腺病变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诊断结果。结果:在10501例次冷冻切片诊断报告中,确诊10356例次,确诊率为98.62%;误诊106例次,其中假阴性105例次,占1.00%,假阳性1例次,占0.01%;未确诊39例次,占0.37%。假阳性1例为乳头管腺瘤。假阴性较多见于叶状囊肉瘤、乳头状瘤病癌变、乳腺癌化疗后、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及乳头状癌等。未确诊的病变中,乳头状病变、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叶状囊肉瘤待除外等病变较多,其次是乳腺癌化疗后炎性病变和颗粒细胞瘤。结论:冷冻切片取材的局限性、病变形态的多样性和冷冻切片的质量是造成误诊和未确诊的主要原因。只要熟练掌握乳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紧密加强病理与临床的相互联系,乳腺冷冻切片诊断是一种准确而可靠的术中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表现特征与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38例行动态增强MR乳腺检查并经病理及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动态增强MRI评价病变指标包括早期增强率、强化峰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病理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病变组织MVD和VEGF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动态增强MRI上述表现特征、MVD和VEGF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38例中,恶性病变21例,良性病变17例.恶性病变MVD和VEGF表达水平高于良性病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且VEGF表达水平与MVD呈正相关性(P<0.01).在38例乳腺良恶性病变中,早期增强率>60%和曲线类型为Ⅱ、Ⅲ型的乳腺病变的MVD 和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早期增强率<60%和曲线类型为Ⅰ型的乳腺病变,除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分布与VEGF表达水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外(P>0.05),其余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乳腺良恶性病变强化峰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分析微血管分布显示恶性病变外周与中央区MVD的比值(1.27)高于良性病变外周与中央区MVD的比值(1.12),且恶性病变边缘区MVD高于中心区(P<0.05).结论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特性及方式与MVD及分布密切相关,且能部分反映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35.
 根据肿瘤的单克隆性,我们曾采用巢式PCR扩增DNA,用于研究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我们将克隆性检测中所用聚合酶链反应的两种方法—普通PCR(G-PCR)和巢式PCR(N-PCR)的检测结果做一比较,以期找到更为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 通过制备中心体相关蛋白CDK5RAP2的单克隆抗体,检测CDK5RAP2在正常乳腺及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CDK5RAP2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传统的杂交瘤方法制备CDK5RAP2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敲除CDK5RAP2的细胞模型进行免疫荧光检测,验证其特异性.选取正常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3组标本各30例,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得到一株CDK5RAP2单克隆抗体(5F6),亚型为IgG1,用免疫荧光检测确证其特异性.免疫组化检测CDK5RAP2的表达显示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之间无明显的差别,但是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P<0.001).结论 乳腺正常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CDK5RAP2,而乳腺癌组织中该蛋白的表达率明显增高,提示CDK5RAP2可能成为乳腺癌诊治的新型标志物.  相似文献   
37.
乳腺导管内癌全乳腺切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生物学特性,以期以脒导管内癌新的分型提供依据。方法:对导管内癌标本进行全乳腺次连续切片,c-erbB-2,p53和PCNA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并检测并结合形态学观察,探讨导管内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1)核分级与小叶内末梢导管受累相关(P<0.05,Ⅲ)级病变较Ⅰ级病变易累及小叶内末梢导管,2)对34例导管内癌全乳腺次连续切片观察发现:核分级Ⅰ级的DCIS70%(14/20)的病变范围小于5cm,而3例Ⅲ级的病变范围均大于5cm;2例(65)DCIS呈多中心性;3)免疫组化检测发现:c-erbB-2,PCNA的阳性表达率粉型DCIS比非粉刺型高(P<0.05);c-erbB-2,pcna,P53的表达率与核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小叶内末梢导管受累和坏死程度则无关(P>0.05)。核分级高者c-erbB-2,p53,PCNA的表达率均较核分级低者高(P<0.05-P<001)。4)导管内癌腋淋巴结转移率较低为17%,转移是由于隐匿性浸润所致。结论:导管内癌无论在病理形态还是生的学行为方面都是异质性的群体,除传统的组织学亚型外,核分级及c-erbB-2,p53和PCNA的表达也可作为其恶性度的指标,其中,核分级更能全面真实反映DCIS的生物学特性,按核分级的高柢将DCIS分成生物学特性不同的三个亚型,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早在1914年,Theoder Boveri就首次提出恶性肿瘤细胞极性的改变和染色体不稳定性可能是由于中心体异常引起,但这一推测一直未引起肿瘤研究者的关注。直至近年,中心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管蛋白(tubulin)作为中心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染色体的运动、有丝分裂和细胞凋亡,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中心体结构、功能及微管蛋白家族一、中心体结构与功能中心体是细胞内的非膜性细胞器,由一对垂直排列的中心粒(centrioles)和中心粒周围物质(pericentriolar matrix,…  相似文献   
39.
为了研究nm23基因在常规病理检查腋淋巴结阴性(ANN)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的关系。在随访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96例ANN乳腺癌nm2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96例ANN乳腺癌nm23阳性表达率为81.25%,2.预后差组(实验组)不仅nm23阳性率明显低于预后好组,其表达强度料明显低于预后好组。3.ANN乳腺癌的nm23表达与肿瘤临床期别,肿瘤大小、是浸润性非特殊型癌各型均无明  相似文献   
40.
乳腺癌肉瘤罕见,术前常误诊。笔者报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肉瘤3例,回顾性分析其X线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