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5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头颈部CT扫描中,不同扫描模式对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的影响程度。方法 利用头颈部仿真模体和双源CT,分别使用固定扫描条件120 kV和200 mAs,以及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CARE Dose 4D)、自动管电压调制技术(CARE kV)和部分角度扫描模式(X-CARE)的组合进行成像,分别为120 kV+200 mAs、120 kV+200 mAs+X-CARE、CARE Dose 4D+120 kV、CARE Dose 4D+120 kV+X-CARE、CARE Dose 4D+CARE kV、CARE Dose 4D+CARE kV+X-CARE 6种扫描模式。每次扫描均使用两片热释光剂量片(TLD)分别测量眼晶状体和甲状腺的剂量,两片TLD所测数值取均值。记录以上各种扫描时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眼晶状体层面和甲状腺层面影像的对比度噪声比(CNR)。结果 120 kV+200 mAs扫描时,眼晶状体和甲状腺的器官剂量分别为19.8和26.0 mGy,使用120 kV+200 mAs+X-CARE可降低剂量至13.3和22.2 mGy;与CARE Dose 4D+120 kV相比,CARE Dose 4D+CARE kV可使CTDIvol由13.1降至10.1 mGy,眼晶状体剂量和甲状腺剂量由20.8和23.7 mGy分别降至16.6和19.9 mGy,而使用CARE Dose 4D+CARE kV+X-CARE时,器官剂量又进一步分别降至6.3和11.0 mGy,但影像质量显著降低;与CARE Dose 4D+120 kV相比,使用CARE Dose 4D+120 kV+X-CARE,眼晶状体和甲状腺剂量分别由20.8和23.7 mGy降至9.6和15.1 mGy,同时CTDIvol由13.1 mGy降至9.3 mGy。使用CARE Dose 4D+CARE kV+X-CARE时,CTDIvol和器官剂量降至最低,但头颅和颈部CNR也降至最低。结论 颅脑扫描时CARE Dose 4D+120 kV+X-CARE模式、颈部扫描时CARE Dose 4D+CARE kV模式在保持影像质量较好的同时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当对影像质量要求不高时可选用CARE Dose 4D+CARE kV+X-CARE模式,从而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2.
CT辐射剂量指数的修正和快速转换因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临床常见CT扫描部位中不同尺寸参量对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的影响,以建立SSDE的快速转换因子。方法:于2021年3月8日至5月1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集颅脑、鼻骨、鼻窦、颈部、胸和腹盆6个临床常见扫描部位共189个临床病例。利用Matlab自编程序进行批量图像处理,计算横断面图像的面积...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尿路造影(CTU)在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腹部加压方式对5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行平扫和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对所有数据进行MPR、CPR等处理。记录每次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回顾性分析50例经常规CTU检查患者的辐射剂量,并与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接受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的患者中,泌尿系统完整显示34例;16例因单侧或双侧输尿管显示不佳而接受延迟期追加扫描,其中7例通过延迟扫描完整显示双侧肾盂、输尿管及膀胱,4例患侧较静脉期显示有所改善,5例患侧肾盂对比剂稍增多,而输尿管、膀胱无显著变化。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平均有效剂量为19.57 mSv,常规CTU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1.50 mSv,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对尿路和病变显示效果较好,且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内听道底神经和神经孔道的正常CT和MRI解剖特点并进行定量研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60例共120耳,60耳行颞骨CT扫描,60耳行内耳FIESTA序列MRI检查,在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上对内听道底的神经和神经孔道进行测量。结果:内听道底前后径(4.07±0.97)mm,上下径(3.24±0.88)mm;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3.04±0.52)mm,宽度(0.96±0.31)mm;前庭上神经管长度(2.52±0.48)mm,宽度(0.83±0.30)mm;前庭下神经管长度(1.07±0.23)mm,宽度(0.73±0.21)mm;蜗神经管长度(0.89±0.19)mm,宽度(2.05±0.39)mm;单孔长度(3.56±0.68)mm,宽度(0.56±0.11)mm。面神经直径(1.00±0.03)mm;前庭上神经直径(0.98±0.04)mm;前庭下神经直径(0.71±0.03)mm;蜗神经直径(1.03±0.04)mm;后壶腹神经直径(0.47±0.02)mm。结论:CT和MRI能够准确清晰地显示内听道底的正常解剖结构并可进行准确测量,为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5.
MR扩散加权成像在眼眶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眶内良恶性肿块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特征,评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77例眶内肿块进行常规MRI及DWI,其中良性肿块55例,恶性肿块22例.扩散敏感系数(b)值=0、1000 s/mm2,测量病变对侧颞叶脑白质感兴趣区DWI信号,获得相应的肿块区ADC(ADCM)值、病变对侧颞叶脑白质ADC(ADCw)值,计算二者比值(ADCR).以不同ADCM值及ADCR作为临界点区分眶内良恶性肿块绘制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眶内良性肿块ADCM值及ADCR分别为(1.56±0.75)×10-3mm2/s、1.85±0.91;恶性肿块ADCM值及ADCR分别为(1.09±0.42)×10-3mm2/s、1.28±0.53;良性肿块ADCM值及ADCR显著高于恶性肿块(t值分别为2.803、2.735,P值均<0.01).以不同ADCM值、ADCR作为临界点判断眶内良恶性肿块绘制ROC,曲线下面积均为0.71±0.07.以ADCM值为1.05×10-3mm2/s作为判断眶内良恶性肿块的决定值,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59.1%(13/22)、78.2%(43/55)和72.7%(56/77);以ADCR为1.24作为决定值,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59.1%(13/22)、76.4%(42/55)和71.4%(55/77).结论 DWI可揭示眼眶肿块的扩散特征,ADC值对于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6.
眼眶肿块的MR扩散加权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表现扩散系数(ADC)值对眼眶不同类型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65例眶内肿块病例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别测量病变兴趣区及对侧颞叶脑白质ADC值,比较不同类型眼眶病变ADC差别. 结果 65例眶内肿块的ADCM为(1.38±0.55) ×10-3 mm2/ s,ADCw为(0.85±0.07) ×10-3 mm2/ s.其中淋巴造血系肿瘤ADCM为(0.76±0.12)×10-3 mm2/ s;癌ADCM为(1.36±0.39)×10-3 mm2/ s;良性实性肿块ADCM为(1.35±0.54)×10-3 mm2/ s;脉管性肿块ADCM为(1.50±0.30)×10-3 mm2/ s;囊性肿块ADCM为(1.92±0.99)×10-3 mm2/ s.不同组间眼眶肿块AD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淋巴造血系肿瘤ADCM显著低于癌、良性实性肿块、脉管性肿块、囊性肿块(P<0.01);癌、良性实性肿块ADCM显著低于囊性肿块(P<0.05);癌、良性实性肿块与脉管性肿块之间AD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管性肿块与囊性肿块AD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WI可反映眼眶肿块的扩散特征,不同类型眶内肿块ADC值之间具有差异,有助于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计算机X射线摄影(CR)影像像素值与曝光因子(kVp和mAs)、被照体厚度的关系,传统屏-片系统照片密度与曝光因子、被照体厚度的关系,并对两种能量响应的关系进行比较,为使用CR影像像素值和成像板(IP)平均入射照射量的测量值作为自动曝光控制系统的设定参数提供依据。方法厚度为10、15、20cm的丙烯树脂板分别在50~90、70~120、90~140kVp和密度档为-2时成像,对照屏-片系统与CR系统在不同管电压、相同被照体和密度档时的自动曝光响应。以上测试都使用滤线栅,用电离室测量IP的入射照射量。结果在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情况下,CR所需曝光量大约是高速屏-片系统的2倍。CR系统的管电压像素值关系曲线与管电压照射量曲线相同。10cm被照体时,50~90kVp间的照片密度差值为1.21,像素差值为270;而20cm被照体时,90~130kVp间的密度差值为0.30,像素差值为100;15cm被照体时密度和像素差值居于两者之间,分别为0.62和160。结论Kodak CR900系统的感度值与中速屏-片系统的感度比较接近。均匀野影像的曝光指示器值EI和IP照射量测量值可以用来设定自动曝光控制系统的光电计时器。屏-片系统照片密度和CR影像像素值随kVp变化的规律以及两者的差异,对自动曝光控制系统的校准起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38.
视交叉的MRI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成人正常视交叉的MRI解剖及其毗邻结构。方法  6 5例受检者 ,男 31例 ,女 34例 ;年龄 18~ 72岁 ,平均 4 2 3岁。均行横断、冠状和矢状面T1W扫描和矢状T2 W扫描 ,2 0例行横断面T2 W扫描 ,2 0例行冠状面T2 W扫描。分别测量视交叉的横径、高度、前后径、视交叉 -鞍结节间距、视交叉与枕骨大孔前后径夹角及颅内段视神经的夹角 ,并观察视交叉的层面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1)横断面上视交叉的横径为 (13 0± 1 7)mm ,冠状面上横径为 (13 5± 1 7)mm。视交叉高度为 (3 1± 0 5 5 )mm。视交叉前后径为 (8 6± 0 93)mm。视交叉 -鞍结节间距为 (3 1± 1 7)mm。视交叉与枕大孔前后径的夹角为 (38 3± 8 4 )°。两侧颅内段视神经夹角为 (6 5 6± 8 5 )°。所有测量结果按男女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男女之间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视交叉的毗邻 :视交叉上方为第 3脑室 ;两侧为颈内动脉 ;前上方为大脑前动脉 ;前方为额叶直回 ;后方为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 ;下方为垂体和蝶窦。结论 MR能很好地显示视交叉的形态及其毗邻 ,并能准确地测量视交叉的大小。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扫描平面内铋屏蔽在头颈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中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和眼晶状体辐射剂量的降低作用.方法 分别使用颅脑、颞骨和鼻窦临床扫描条件,在无屏蔽、1层、2层和3层铋屏蔽覆盖眼部区域时,对标准水模和离体头颅标本进行扫描,用热释光剂量片测量头颅标本每次扫描时的眼晶状体器官剂量.在屏蔽材料和被扫描体间放置5、10、15和20 mm厚的海绵时,使用鼻窦扫描条件采集影像,并测量眼晶状体的剂量.测量水模影像中与屏蔽物为2、4、6和8 cm距离处的CT值,主观评价头颅标本影像中伪影对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 颅脑、颞骨和鼻窦CT临床扫描中眼晶状体的器官剂量分别为24.31、27.60和20.01 mGy.使用铋屏蔽时,均使得眼晶状体剂量有显著下降,但下降幅度随着铋屏蔽物的增加而降低.在各种厚度的屏蔽物时,屏蔽物间隙越大,眼晶状体剂量的降低程度越小,测量兴趣区CT值的增加程度也显著降低.颅脑和颞骨CT扫描分别使用2层和3层铋屏蔽,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眼晶状体剂量分别为47.1%和59.1%;鼻窦CT扫描时,1层屏蔽无间隙、2层屏蔽1.5 cm间隙不影响诊断,可降低眼晶状体剂量分别为31.5%和34.5%.结论 扫描平面内铋屏蔽材料的合理应用,可有效降低头颈部CT扫描中眼晶状体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究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DR)中,不同管电压对影像质量以及受检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管电压在80~130 kV范围内间隔10 kV变化,每种管电压设置下自动曝光控制(AEC)范围在-4~4对成人胸部模体进行曝光。测量模体表面的皮肤入射剂量,计算相对噪声值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并估算每次曝光时受检者的有效剂量。结果 皮肤入射剂量为(0.062 9±0.027 4)mGy,有效剂量为(0.012 7±0.004 5)mSv,有效剂量随着皮肤入射剂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912,P<0.01)。随着有效剂量的增加,相同管电压下,相对噪声与有效剂量呈负相关关系(r=-0.967、-0.969、-0.968、-0.969、-0.968、-0.970, P<0.01);CNR与有效剂量呈正相关关系(r=0.987、0.987、0.986、0.987、0.988、0.989,P<0.01)。AEC不变时,随着kV值增加,皮肤入射剂量和有效剂量均降低,最大可降低50%和20%;相对噪声值降低,最大可降低23%;CNR增加,最大可增加8%。结论 胸部DR摄影中,在满足影像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高kV值可有效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