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 本文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 对EV71 VP1(enterovirus type 71 viral protein 1)蛋白进行系统结构与功能预测分析.方法 应用GOR4(Garnier-Osguthorpe-Robson方法 )、HNN(Hierarchical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法)、PHD(多重比对人工神经网络比对预测结构法)、Predator(单序列分析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结构法)、SOPMA(改进型自我优化预测结构法)等方法 预测EV71 VP1外壳蛋白的二级结构,SWISS MODEL服务器的同源建模方法 构建EV71 VP1的三级结构模型,并分析亲水性、柔韧性、抗原指数、表面可能性.结果 预测结果 表明EV71 VP1的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其次为β-片层和α-螺旋,无β-转角.同源建模获得与VP1具有42%的序列一致性的已知结构的编号为1bev的蛋白质,进行VP1的同源建模并得到良好的建模评估效果;预测了可能的EV71 VP1抗原性区域.结论 综合多种策略预测EV71 VP1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相关药品以防治EV71感染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人工合成的反义寡核苷酸(ASON)、三螺旋结构寡核苷酸(TFO)分别对人甲肝病毒(HAV)5′非编码区一鸭乙肝病毒(DHBV)-DNA X/C区目标基因序列特异结合效应及受影响因素作用的变化。方法 在设定条件下,将人工合成的ASON和TFO与目标基因片断混合反应,采用电泳转移印迹技术观察特异结合产物及其产量。结果 所设计的ASON与TFO能与目标基因片段直接特异结合;在结合缓冲液中,ASON与目标片段的结合最佳比例是25-50:1,TFO与目标片段的结合最佳比例是600:1;在最适加入剂量比例下,结合反应60min即有大量TFO的复合物形成,复合物产量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180-240min时结合产物完全稳定形成。但ASON的结合复合物大量形成需要180-240min。结论 本试验所设计的ASON和TFO能与HAV和DHBV的目标基因序列发生特异的结合,ASON和TFO的加入剂量和反应作用时间对特异结合产物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男女及城乡不同人群的主要死因及其对期望寿命的疾病影响因素,分析各类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订疾病控制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0年重庆地区全死因监测点数据,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损失年数、减寿率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 2010年重庆地区人口期望寿命值为76.5岁,在西部地区属于高寿命值地区,但低于其他直辖市及部分沿海发达省市;处于死因构成前5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不同人群的死因顺位基本一致,但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病死率存在差异;去除前5位死因后,人均期望寿命可分别增加4.22、2.50、2.01、1.26、0.27岁,各类疾病对不同人群的寿命影响程度不同;对居民早死威胁最大的是恶性肿瘤,以肺癌为首,其次是以交通事故、意外死亡为主的损伤中毒类;自杀行为导致的早死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重庆地区人口期望寿命值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针对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意外伤害的防治策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4.
突发事件特勤应急部队人群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特勤应急部队人群应对突发事件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从重庆市武警和公安消防部队整群抽取12个特勤中队,对其应对突发事件的方式及影响变量进行现况调查,比较其应对方式与军人常模的差异,评价其表现类型和成熟程度,并筛选主要影响因子。结果纳入的396例受试者中,86.36%具有突发事件任务的经历,各项应对因子平均水平与军人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整体应对行为模式为成熟型;应对行为类型与得分达标情况相关(P〈0.001),但列联系数偏低(C=0.23),显示应对方式成熟程度仍有限。从影响变量的作用效应来看:自信心不足、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和缺乏危机生存技能是影响应对方式的负性因素,而社会支持、自我灵活性、责任心、任务经历是正性因素。其中,支持利用度、经验不和谐、自信心程度、逃生知识对不同应对行为的影响比较普遍,而其余因素的影响比较单一。结论特勤应急部队人群应对突发事件的方式总体上比较成熟稳定,但个体差异较大,并受多种因素影响,故有必要开展针对性的干预训练,进一步提高特定人群应对方式的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55.
56.
炭疽病的诊断及危险度预测智能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以临床和流行病学指标为基本分析因子的综合诊断及预测炭疽危害程度的智能预测模型,提高对炭疽病发生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方法根据实际疾病案例资料,分析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指标、流行病学特征等因素。选入明显影响炭疽诊断和流行强度的指标,并将其作为神经元单位。利用Matlab 6.1软件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训练、调整和建立智能化分析系统。结果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疾病潜伏期、胸部X线检验结果、镜检结果、职业特征等11项指标与炭疽病的诊断和流行强度有关;神经网络经500步学习和训练,训练误差从6.669 59下降至5.05119×10-11,通过建立的智能神经网络模型对炭疽和非炭疽实际案例进行诊断和预测分析,其平均符合率达到100%。结论人工神经网络在疾病综合特征与炭疽诊断和危害度预测之间建模是可行的,所训练的智能模型预测平均符合率达100%,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光量子效应对血液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特定条件下光量子效应对血液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血小反聚集测定仪、血凝测定仪以及微管吸吮系统和多聚赖氨酸吸附等技术观察在使用有效灭活血液病毒的光量子剂量下,光量子对血液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 在适宜的血液浓度下,0.1nmol/ml的8-甲氧基补骨脂素(8-MOP)和三螺旋结构寡核苷酸(TFO)结合1800μW/cm∧2的UVA照射,在3~20min的照射时间内,血液的含氧量逐渐增加,红细胞弹性增强,红细胞粘附性降低,血凝相关指标有一定的变化,但维持在正常变化范围。结论 在有效灭活血液中病毒的特定条件下,光敏反应效应的非特异作用可使血液携氧状态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血液粘滞度降低,血液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8.
目的在环境水体中筛选高裂解效应的侵袭性大肠杆菌噬菌体,观察其抑制宿主菌的规律,探讨食品加工和储存中的抑菌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双层平板铺板法、噬菌斑计数法及电镜技术筛选高裂解度噬菌体并对其宿主谱、形态,以及对牛奶中宿主菌的抑制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筛选所得的噬菌体LSB-1形态似葫芦状,由两个圆形衣壳体单位组成,噬菌斑透明且无光晕;其对侵袭性大肠杆菌8401株可产生特异性裂解作用。该噬菌体在4℃条件下作用2~12h,可使牛奶中侵袭性大肠杆菌8401株滴度降低2个对数值;在22℃条件下作用8h、37℃~40℃条件下作用4h,宿主菌滴度降低均可达到4个对数值;但在高于4℃条件下,该噬菌体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抑菌作用减弱。结论噬菌体LSB-1对宿主菌有特异的裂解作用,通过与其他烈性噬菌体组合并在充分验证其安全性的条件下可作为食品类物质的生物抑菌剂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9.
目的系统评价近10年国内外文献报道有关含氯消毒剂杀菌效果的研究结果,为正确使用含氯消毒剂提供系统参数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PubM ed、Sc ienceD irect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工具,对2000-20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进行收集、阅读、统计分析,并作出系统评价。结果共查阅到2000-2011年内有关含氯消毒剂研究文献共102篇,其中中文文献65篇,英文文献37篇;65篇中文文献分布在23种期刊上,有49.23%发表在《中国消毒学杂志》上;37篇英文文献分布在Water Research和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等17种期刊上,发表数分别占37.84%和13.51%。在102篇文献中,涉及到含氯消毒剂包括氯气、二氧化氯、次氯酸钠、优氯净(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次氯酸钙以及氯胺T。综合杀菌效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次氯酸钠。结论 2000-2011年,有关含氯消毒剂杀菌效果的研究报道数量在化学消毒剂中仍居前列,应用最广泛,主要种类和效力以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为主。  相似文献   
60.
在传染病预防和疫情控制措施中,消毒技术的实施是最重要的工作环节。其中,食品卫生维持、饮用水净化处理、动物饲养场所和环境物体表面的病原体清除都大量使用了物理和化学消毒技术。从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现有的消毒技术存在刺激强、腐蚀大、稳定性差、可能会引起环境污染、容易产生病原体抗力增加以及高耗能等问题。从人类可持续发展、有效控制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角度出发,寻找环保概念、靶向特异杀菌、长期持续作用、对人畜安全的生物消毒剂已显得格外迫切。高效毒(裂菌)性噬菌体具有这些特点,有望开发成为新型生物消毒剂,适宜于大规模的水体、土壤、物体表面净化,食品和加工食品的卫生处理,对于传染病的控制有着根本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