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清热解毒化浊片对ETM兔肝组织CD14及TNF-α、IL-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化浊片对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TM)模型兔肝功能、肝组织CD14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的影响。方法将21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热解毒化浊片组(清化组),每组7只。将模型组及清化组兔沿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10μg/kg),于造模后2 h干预,灌胃后2 h心脏采血检测家兔的肝功能、TNF-α和IL-α的变化,采肝脏组织检测CD14及观察肝脏病理形态。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清化组ALT、AST上升(P<0.05),肝组织CD14表达及血清TNF-α、IL-1下降(P<0.05);(2)模型组肝细胞排列结构紊乱,有炎性细胞浸润,且出现空泡样改变,清化组及正常组改变不明显。结论清热解毒化浊片能下调ETM模型兔CDl4、TNF-α和IL-1的表达,具有多靶点、多效应的干预作用,推测其有阻断早期LPS诱导信号通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2.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6岁,维吾尔族,主因"咳嗽、咳痰伴间断发热3年"于2016年5月3日入院。3年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为白痰或绿痰,每日6~10口;间断伴畏寒发热,体温最高39℃,抗感染治疗后可好转;2年前胸部CT显示右肺中叶不张伴支气管扩张(图1)。而后行手术切除右肺中叶,术后病理显示为支气管扩张,肺出血伴实变,肺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个月前再次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当地医院予对症治疗后好转。为求进一  相似文献   
153.
目的观察碳酸镧治疗腹膜透析患者顽固性高磷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5例顽固性高磷血症的腹膜透析患者,每日三餐均嚼服碳酸镧咀嚼片500 mg,6周后对血磷水平进行分析评估,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15例患者治疗6周后血磷由(2.96±0.31)mmol/L降为(1.92±0.37)mmol/L(P0.05),血钙和甲状旁腺素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短期服用碳酸镧可以有效、安全的降低腹膜透析患者血磷水平。  相似文献   
154.
选取收治的200例急性脑卒中以及脑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进行脑血管支架成形术或静脉溶栓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介入头颈部CT的神经辅助治疗。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身体各种指标的变化。研究组治疗后发生头痛及头晕等的人数要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研究组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及偏瘫的人数要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在对患者进行脑血管支架成形术或进行静脉溶栓术中介入头颈部CT神经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5.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中医客观化研究,主要体现在CHB中医辨证分型与多项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为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CHB提供一定的依据。现将近年来CHB中医辨证分型与生化学、病毒学、免疫学、组织病理学、肝纤维化等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概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对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滤泡间区内间质细胞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以及组织来源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间质细胞在疾病形成以及副肿瘤天疱疮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取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23例,收集详细临床资料,分析组织病理形态,对全部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有CCL21、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CD21、CD35、S-100蛋白和CD34.按照Danon等的标准进行分类,将滤泡间区占淋巴结面积大于50%的病例归入富于间质型,其余为普通型.结果 23例中,富于间质型14例,普通型9例.富于间质型病例伴副肿瘤天疱疮11例,普通型无一例伴副肿瘤天疱疮,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滤泡间区内间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普通型9例,CCL21、MSA均为阳性,CD21、CD35、S-100蛋白、CD34均为阴性;富于间质型14例,CCL21阳性13例,MSA阳性13例,CD21、CD35、S-100蛋白、CD34均为阴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在病理上存在普通型和富于间质型两种表现,两者在副肿瘤天疱疮的发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是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滤泡间区内最主要的间质细胞,其特征性的免疫表型为CCL21~+/MSA~+/CD34~-/CD21~-/S-100~-.富于间质型患者易于伴发副肿瘤天疱疮,可能与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的过度增生有关,详细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探讨E-选择素(E-selectin)基因第2号外显子G98T和第4号外显子A561C多态性及血清可溶性水平与慢性HBV感染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367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慢性HBV携带者97例,慢性乙肝101例,肝硬化121例,肝癌48例)和281例健康对照者E-选择素基因G98T和A561C位点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水平.结果: E-选择素A561C多态性中A/C+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在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6,0.002).A/C+C/C基因型患肝硬化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2.45倍( OR = 2.45,95%CI: 1.28-4.72).E-选择素G98T多态性中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 B+C级与A级相比较,G/T+T/T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34),G/T+T/T基因型发展到Child-pugh B或C的风险是GG型的3.07倍( OR = 3.07,95%CI: 1.05-8.97).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组血清s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在肝硬化组中,血清sE-选择素水平从Child-pugh A级到C级明显降低( P<0.05);在各组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清s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A等位基因携带者( P<0.05).结论: 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慢性HBV感染后肝硬化的发生相关,并参与调控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表达;E-选择素G98T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后的临床结局无相关性,但可能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8.
目的:临床研究乌蔹莓治疗小儿口腔疱疹的作用。方法:设乌蔹莓治疗组和利巴韦林对照组各30例,进行2组治疗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乌蔹莓治疗小儿口腔疱疹,比利巴韦林具有更好治疗效果,且临床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9.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干预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干预体外培养HepG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激活的胱天蛋白酶(Caspase)3蛋白表达,RT-PCR检测PPARγ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PPARγ蛋白、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α)蛋白和磷酸化AMPKα(p-AMPKα)蛋白的表达;并将PPARγ小干扰RNA(pGCsi-PPARγ)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观察PPARγ基因沉默后吡格列酮对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干预HepG2细胞后,诱导细胞的凋亡,在此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但在上述过程中,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吡格列酮在高浓度(20μmol/L)时对pGCsi-PPARγ表达质粒转染的HepG2细胞仍表现出凋亡诱导作用。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干预后未见激活的caspase 3表达峰,对NF-κB的DNA结合活性也无明显影响,但其在高浓度(20μmol/L)时明显增加对照组和pGCsi-PPARγ转染组p-AMPKα的表达,而总AMPKα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吡格列酮能够干扰细胞周期、诱导其凋亡,这种作用不是完全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实现的,AMPKα信号途径参与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160.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手术组完成的45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和同期49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的手术安全性、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肿瘤根治性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均无手术死亡病例.腹腔镜组在术中失血、术后恢复、住院时间、术后止痛药剂量、并发症发生率、进食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但在切除标本中淋巴结个数与开腹组无差统计学异(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