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术后的预后及并发症.方法 回颐性分析本院经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145例,其中Garden Ⅰ型22例,Ⅱ型55例,Ⅲ型52例,Ⅳ型16例;术后2年随访患者术后并发症,股骨头坏死或骨折不愈合的情况以及患肢功能.结果 术后Garden Ⅰ~Ⅳ型发生骨折不愈合或者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4.5%、3.6%、15.4%、31.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Garden分型的四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术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特别在Garden Ⅰ型和GardenⅡ型的患者中应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严怀宁  叶荣  张晓峰  高锋  潘永飞  张炜  周洲  段艳伟 《重庆医学》2013,42(15):1746-1748
目的研究武警新兵加强腰背肌背伸训练对腰背肌肌力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新兵按编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参加正常科目训练的新兵,共162名;训练组为参加正常训练外额外增加腰背肌背伸训练的新兵,共158名。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于入伍后1周行第1次躯干伸肌肌力测定,第2次测试时间为新兵入伍集训后1个月,第3次测试时间为新兵集训3个月时,采用数显式推拉力计测量受试者尽全力屈伸躯干时其最大值。结果对照组和训练组在入伍后1周左右腰背肌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伍1、3个月后躯干伸肌肌力得到明显提高(P<0.05),且训练组与对照组腰背肌肌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腰背肌伸肌肌力,对于新兵后期的服役过程中减少腰部损伤的发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可能明显降低下腰痛的发生率,值得在全部队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阻挡钉在配合胫骨远端骨折髓内钉内固定使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9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阻挡钉配合髓内钉内固定,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15个月(平均9个月)的随访。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个月;无断钉、骨折再移位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1%。结论:阻挡钉技术在胫骨远端骨折髓内钉内固定中可起到促进和维持骨折复位、加强髓内钉内固定后骨折稳定性的作用,并为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15.
潘永飞  姜景辉  严怀宁 《武警医学》2013,(12):1069-1072
目的 评估阻挡钉在胫骨远端骨折髓内钉内固定使用中的辅助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55例胫骨远端骨折经髓内钉固定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髓内钉固定24例,髓内钉结合阻挡钉固定31例,将两种术式病例资料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髓内钉结合阻挡钉组较单纯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t=2.57,P〈0.05),术后骨折再移位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6,P〉0.05).髓内钉结合阻挡钉组末次随访踝关节评分优良率高于单纯髓内钉组(χ2=7.78,P〈0.05).结论 阻挡钉技术在胫骨远端骨折髓内钉内固定中可起到促进和维持骨折复位、加强髓内钉内固定后骨折稳定性的作用,并可为肢体功能恢复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背景: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促进骨组织再生的体内实验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有争论。目的:观察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随机选取45只新西兰兔,制备单侧胫骨中上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对照组植入β-磷酸三钙人工骨,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在术后相应时间段分别进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查,扫描电镜观察其成骨能力、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指标。结果与结论:术后4~8周,实验组骨缺损植入材料处片状密度增强,截骨两端骨质向缺损区生长,骨皮质不连续,仍见骨性缺损,术后8~12周,新生皮质骨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新生骨的形成及修复骨缺损方面相差不明显(P〉0.05),12周时,实验组具备更好的成骨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人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病毒蛋白22(VP22)及microdystrophin基因融合表达重组质粒,体外研究其表达及HSV-1 VP22介导的蛋白转导特性,为进一步利用此重组质粒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奠定基础.方法 从质粒pSINrep5-VP22中PCR扩增HSV-1 VP22全长基因.然后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AVX1中,构建重组质粒pAVP22:再用Not I酶切含microdystrophin基因的pBSK-MICRO质粒,获得microdystrophin基因,片段回收后定向插入质粒pAVP22中,获得重组质粒pAVP22-MICDYS:然后将重组质粒pAVP2-MICDYS转染至小鼠成纤维细胞3T3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microdystrophin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最后收集转染后3T3细胞上清,感染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检测重组蛋白在人MSCs中的表达情况来分析HSV-1 VP22是否可以介导VP22-microdyslrophin融合蛋白的转导.结果 成功构建了含有HSV-1 VP22和microdystrophin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在体外得到了很好表达:同时也证实HSV-1 VP22提高了microdystrophin基因在3T3细胞中的表达效率,并可介导VP22-mizrodystrophin蛋白从3T3细胞到人MSCS间的转导.结论 该重组质粒的构建及体外成功表达和蛋白转导特性的确定为下一步用该重组质粒进行DMD疾病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姜景辉  潘永飞 《重庆医学》2013,(25):2994-2996
目的评估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32.0±37.0)min,术中出血量(320.1±56.8)mL。术后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腰椎功能评分[(22.9±2.3)分]较术前[(11.2±3.1)分]显著升高;术后恢复优良率为90.9%,所有患者均椎体间融合成功。结论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暴露充分、操作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背侧切口Herbert螺钉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背侧切口使用Herbert螺钉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9例。结果:所有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4个月。根据cooney评价标准,优5例,良3例,中1例。所有病人舟骨骨折均获得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5.1个月,未发现舟、月骨坏死病例。结论:背侧切口Herbert螺钉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神经样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提取、培养和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大鼠脊髓损伤造模后,分别进行神经样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无细胞悬液移植,每组18只。术后采用BBB评分及斜板实验观察3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具备神经细胞特征。术后6周,BBB评分方面,实验组(16.56±2.42)优于阳性对照组(13.70±2.66),后者又优于阴性对照组(8.37±2.35)。Rivlin斜板实验评分方面,实验组术后2、4、6周,均优于阳性对照组,后者又均优于阴性对照组。实验组术后可见较多的神经纤维,结构完整,优于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结论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后,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