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3PPS技术T2WI-SPAIR成像在显示腋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疑似腋神经损伤患者行磁共振3PPS技术及常规冠状T2WI-SPAIR成像,比较二者的SNR、CNR以及图像质量。结果磁共振3PPS技术及常规冠状T2WI-SPAIR成像的SNR、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PS技术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常规冠状成像的图像质量(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磁共振3PSS技术T2WI-SPAIR成像诊断腋神经损伤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66.7%,准确性为88.9%。结论磁共振3PPS技术T2WI-SPAIR成像对腋神经损伤具有较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提高不同患者临床静脉穿刺的技术。方法对于不同的病人应该采用不同的静脉穿刺方法。结果通过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穿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放射学表现特征,着重探讨 MRI 中4D CE-MRA 及 DWI 的诊断意义。方法:对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SPB 患者的临床及放射学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重点分析4D CE-MRA、DWI 的特征。结果:7例在 X 线片或 CT 上均呈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无骨膜反应,5例骨皮质明显变薄并部分中断,2例骨皮质变薄但仍连续。MRI 所有病例均未见瘤周骨髓水肿,均可见软组织肿块,T1 WI 5例略高信号、2例等信号,T2 WI均以稍高信号为主,夹杂少许灶性高、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4D CE-MRA 见肿瘤供血动脉显影及肿瘤染色,自动脉早期到静脉期瘤体染色信号逐渐增强;高 b 值 DWI 上病变呈高信号,ADC 图上呈灰黑色较低信号,ADC 均值(0.856±0.059)×10-3 mm2/s,肿块的 ADC 值低于正常肌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值为39.55,P <0.001)。结论:X 线、CT 和常规 MRI 反映 SPB 的恶性特性有限度,4D CE-MRA、DWI 表现提示其恶性特征,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骶尾椎脊索瘤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观察21例骶尾椎常规MRI、DCE-MRI和HE染色病理表现,测取瘤体最大径与DCE-MRI的时间信号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SIC)和最大强化斜率(wash in rate,Wi R)、最大消退斜率(wash out rate,Wo R)及强化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结果瘤体T2WI以高信号为显著特点。"足突边缘"征阳性18例的瘤体最大径大于阴性者(t=2.800,P=0.011)。脊索瘤信号在30 min内逐渐增强,TSIC缓慢持续上升,Wi R为0.75±0.05,Wo R为0,TTP为30 min。病理学主要表现是富含空泡细胞和液滴状细胞的瘤细胞巢间以大量黏液聚集。结论骶尾椎脊索瘤具有以椎体为中心的三维侵袭并椎前侵犯倾向的生物学行为特性,"足突边缘"征是其重要边缘形态特征。特征性的T2WI高信号、缓慢持续强化,与瘤细胞及黏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改良检查方法对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椎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及平片拟诊强直性脊椎炎患者骶髂关节常规方法与改良方法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22例44个关节,常规法诊断为正常或不能明确的3例,诊断为早期病变的有9例15个关节,诊断为进展期8例16个关节,稳定期2例4个关节。改良法诊断为早期病变的有12例23个关节,诊断为进展期8例16个关节,稳定期2例4个关节。结论骶髂关节CT的改良检查方法由于采用较薄的层厚扫描,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的干扰,对早期病变显示较常规法更清晰。沿骶髂关节长轴扫描,可更大范围观察病变对关节面的侵蚀破坏。进展期和稳定期骨质破坏和关节间隙的改变已比较明确,常规法和改良法的区别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的临床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患者6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采用PLIF术式固定融合患者32例,棘突间Wallis动态固定患者29例.术前、术后1个月、1年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根据UCLA标准对相邻节段L3/4及L5/S1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利用T1ρ-MRI技术量化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1ρ值.结果:随访时间48~77个月,平均61.3个月,其中PLIF组和Wallis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63.4和59.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构成比、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及相邻节段椎间盘T1ρ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PLIF组与Wallis组OD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6.1%、78.5%,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9.2%、75.0%,均无统计学差异(P=0.78,0.85).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以及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1,0.70).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PLIF和Wallis组L3/4椎间盘T1ρ值分别为115.4 ±8.9ms、111.6±12.3ms、91.6±11.1ms和112.4±10.0ms、109.9±9.2ms、103.5±10.8ms,L5/S1椎间盘T1ρ值分别为95.4±7.7ms、94.6±9.6ms、88.1±12.6ms和96.3±9.2ms、95.4±8.5ms、91.3±11.4ms,两组术后1个月L3/4、L5/S1椎间盘T1ρ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LIF组:P=0.67,0.75;Wallis组:P=0.72,0.64);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椎间盘T1ρ值明显低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而L5/S1椎间盘T1ρ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结论:PLIF术式与棘突间动态固定(Walli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均可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而后者在减少固定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各向同性T2加权容秘成像(VISTA序列)评价脊拄侧弯畸形的意义。材料与方法应用1.5T超导MR成像系统和相控阵全脊柱线圈,30例脊柱侧弯畸形患者行全脊柱常规MR扫描及分段VISTA扫捕,VISTA各段原始图像经无缝拼接后作曲面重组(cMPR)H像后处理,在单一平面上显示全脊柱及椎管内脊髓全貌。图像的诊断信息质量,按由劣至优顺序分为I、Ⅱ、Ⅲ级。结果VISTA.cMPR在单一平面上完整冠示扭曲脊柱及脊髓的全貌.30例脊柱侧弯畸形的诊断信息质量均评为Ⅲ级,其中全脊柱“S”形侧弯畸形23例,颈、胸段侧弯畸形3例,胸、腰段侧弯畸形3例,腰段侧弯畸形1例。30例中,伴发半椎体畸形3例,Chiari畸形4例,脊髓空洞症8例,脊髓低位拴系3例,脊髓血管坶细胞瘤、星彤细胞瘤各1例。常规MRI上诊断信息质量评价各级例数分别为I级26例、Ⅱ级3例、Ⅲ级1例.常规MRI与VISTA—cMPR两种诊断方法的独立性检验差异艟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x2=28.06,P〈0.01).结论MR—V1STA对于脊柱侧弯畸形的诊断和术前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MRI联合4D CEMRA诊断四肢远端长骨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 MRI联合4D CEMRA诊断四肢远端长骨转移瘤的意义。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四肢远端长骨转移瘤患者的 MRI、4D CEMRA资料,评估每例长骨转移瘤病变部位、骨质破坏类型、病变周围水肿、病变信号特点;测量4D CEMRA长骨转移瘤各期相信号强度,计算各期相瘤体信号与动脉信号的比值,比较不同期相瘤体的信号差异。结果:①骨质破坏部位类型:皮质型2例,均位于骨干。髓腔型4例,3例位于骨端,1例位于骨干。②病变水肿程度:6例中病变周围大片明显水肿5例,小片状轻度水肿1例。③病变信号:6例病例 MRI 平扫均表现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6例病例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T1 WI呈更低信号影未见强化。④4D CEMRA表现:动脉期6例瘤体迅速显影、瘤体信号明显增强,瘤体显现范围明显增大,4例呈“挂果征”改变,1例呈“抱球征”改变;至平衡期,瘤体显影范围固定,显影较静脉期稍减弱。6例长骨转移瘤显示瘤体供血动脉。瘤体供血动脉≤3支有2例;>3支有4例。4D CEMRA 上瘤体供血动脉呈网状(Ⅰ)、粗短状(Ⅱ)、长条状(Ⅲ)3种表现。结论:长骨转移瘤 MRI表现多样性,结合4D CEMRA的恶性新生肿瘤血管和瘤体染色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黎规典  徐萍  潘希敏  江波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65-1368
目的:探讨MRI联合4DCEMRA鉴别肢体脂肪性肿瘤良恶性的意义。方法:对7例肢体脂肪肉瘤和7例肢体脂肪瘤的MRI、4DCEMR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二者MRI、4DCEMRA的差异。结果:MRI信号:脂肪肉瘤T1WI信号复杂、不均匀,表现为低至高各种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高信号为主;FS-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T1WI所示高信号呈等信号;病灶呈明显或中度不均匀强化,3例伴有厚分隔、2例伴有薄分隔。脂肪瘤T1WI、T2WI呈高信号,4例伴有薄分隔;FS-T2WI呈等信号;分隔中度强化,余未见强化。4DCEMRA表现:脂肪肉瘤可见异常动脉分支进入瘤体,供血动脉显示、瘤体可见染色;瘤周引流静脉增多、增粗。脂肪瘤未见肿瘤血管染色及供血动脉。结论:MRI联合4DCEMRA对鉴别肢体脂肪性肿瘤良恶性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豆状核(苍白球、壳核)损害的扩散特点。方法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未经治疗的1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15例年龄、性别匹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颅脑MRI扫描,包括常规MRI平扫及DTI扫描,测量豆状核(苍白球、壳核)的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第一本征值(λ1)、第二本征值(λ2)和第三本征值(λ3),比较两者的差异性。结果(1)苍白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D患者FA值减低(t=2.24,P=0.035),MD值升高(t=4.10,P=0.000、),λ1值升高(t=3.96,P=0.001),λ2值升高(t=3.17,P=0.005),λ3值升高(t=2.56,P=0.02)。(2)壳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D患者同样表现为FA值减低(t=2.35,P=0.028),MD值升高(t=5.13,P=0.000),λ1值升高(t=5.32,P=0.000),λ2值升高(t=4.22,P=0.001),λ3值升高(t=4.15,P=0.001)。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豆状核损害表现为FA值的降低,MD、λ1、λ2、λ3值的升高,DTI可提供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豆状核在扩散水平损害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