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93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64层螺旋CT在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5例诊断CHD的新生儿及婴儿进行64层螺旋CT对比增强心脏检查,并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成像进行图像重建.所有病例均做超声心动图(ECG)对照,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64层螺旋CT、ECG对心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98%、71.86%,前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后者(χ2=23.88,P<0.005).心内畸形68处中,64层螺旋CT、ECG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65%、97.06%,两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68,P>0.05).心外畸形131处中,64层螺旋CT、ECG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9.24%、58.78%,前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后者(χ2=32.32,P<0.005).结论: 64层螺旋CT是诊断CHD可靠的方法,弥补了ECG对心外畸形诊断的不足,尤其能评价主动脉、肺动脉以及冠状动脉,对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2.
功能磁共振是目前研究人脑工作的有效手段.通过局部刺激诱导脑血氧水平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从而间接反应神经活动情况.大部分功能磁共振研究是通过比较刺激组和对照组(或者基线)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BOLD)信号强度的改变,因此对照组的精心设计能使得特殊刺激的神经活动信号改变显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磁共振活体监测移植入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大鼠腹主动脉的磁标记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检测大鼠.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方法 磁性纳米粒子体外标记大鼠骨髓MSCs.ARF大鼠分为3组,插导管至腹主动脉,分别移植入标记细胞(10只);移植入未标记细胞(10只);灌注等量生理盐水(10只).移植后0.5 h及第1、2、5天应用MRI对移植细胞进行活体示踪,并与肾脏普鲁士蓝染色及CD68抗体染色对照.监测大鼠肾功能恢复及肾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Fe2O3-PLL可有效标记大鼠MSCs.标记细胞移植后ARF大鼠.肾脏皮质区T2*WI信号强度明显下降,持续到移植后第5天.组织学分析见标记细胞分布于肾皮质肾小球内.细胞移植组肾功能优于对照组,肾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 临床应用型1.5 T磁共振仪可活体监测移植入ARF大鼠腹主动脉的MSCs,移植后早期细胞分布于肾皮质肾小球内;MSCs移植后早期可促进ARF恢复.  相似文献   
44.
医学影像学专业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通过研制《心脏超声诊断学》、《影像解剖学》、《消化系统放射诊断学》、《泌尿系统放射诊断学》等课件的经验 ,介绍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 ,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 ,制作医学影像学专业多媒体CAI课件的总体设计 ;制作课件的主要技术和工作 ,包括文字输入、图像采集、录制动态图像、声音录制和动画技术设计。探讨了演示型课件和交互型课件对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要求。以及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和意义[1] 。  相似文献   
45.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reducing radiation dose with ECG-pulsing and image quality in 64-row multi-a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Methods Fifty-nine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se heart rates were less than 80 beat per minute and cardiac rhythm was regula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from October 26, 2007 to March 12, 2008.Conventional technique of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was employed in group 1, while ECG-pulsing technique was applied in group 2.CT dose index volume (CTDIvol) and dose length product (DLP) were obtained automatically, an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ive dose (ED) were calculated.The quality scores were performed on obtained imaging by using double blind method.Student t-test was applied in the comparison of value of CTDIvol, value of ED and quality of imagiug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value of CTDIvol was (70.0±1.1) and (39.0±2.7) mGy, the value of ED was (16.8±2.0) and (9.5±1.7) rosy in group 1 and group 2, respectively, which reach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t=57.675,15.346 ,P <0.01, respectively). The quality scores of coronary images were 3.8±0.2 and 3.8±0.1 in the groups, which did not reach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0.222, P 0.05).Conclusions The proper application of ECG-Pulsing technology in 64-slice spir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can reduce radiation dose significantly while having no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the imaging.  相似文献   
46.
p53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53基因在机体组织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等过程中起重作用。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维持细胞基因组的稳定,负调节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研究发现人类恶性肿瘤中至少有50%发生了p53基因改变,因此以p53基因治疗肿瘤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最近,有学者引入介入技术经肿瘤供血动脉直接灌注重组p53,为p53基因治疗肿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就肿瘤中p53基因突变情况以及p53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一、p53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和特性人类p53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17p13.1),全长16~2…  相似文献   
47.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属于放疗中近距离治疗范畴,分为永久性植入和暂时性植入.永久性125I粒子植入因丹麦的Holm教授创建标准术式及美国的Blasko教授推广,最终以可与外放疗及手术媲美的疗效,被写入前列腺癌NCCN指南.近20年以来,在中国专家的积极研究下,应用于全身各部位实体肿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得到国内外认可,...  相似文献   
48.
柴人杰  滕皋军 《药学进展》2023,(10):721-723
<正>20世纪50年代,使用机器学习模拟人类智能以实现智能机器更高层次应用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概念被提出。随后的70年中,人工智能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成为新时代科技产业革新的重要推动力量。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强调“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出发展便捷高效的“智能医疗”“智能健康和养老”等智能服务,加快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初步观察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中期临床疗效及支架内通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腔内治疗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随访资料,对比分析腔内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支架内通畅情况.结果 2012年3月至12月共6例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其中男4例,女2例,中位年龄50岁(40.75~54.75岁),发病至接受腔内治疗中位时间为10d(1周至3个月).所有患者支架植入后夹层真腔血流立即恢复,部分假腔内仍有对比剂允盈;1例术中出现视网膜动脉栓塞,无死亡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4.4个月(49.7~57.9个月),末次随访时NIHS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2);影像学复查可见颈内动脉支架段假腔均消失,支架内无明显狭窄.结论 采用裸支架对部分有症状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进行腔内治疗,可有效防止临床症状复发,随访发现夹层重塑良好并保持支架内通畅.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葡萄糖降解产物甲基乙二醛(MG)对海马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取新生24h Sprague-Dawley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至第7天,给予MG干预24h,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存活率,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蛋白V联合碘化丙啶(PI)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采用实时RT-PCR法及Western印迹法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TrkB)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随着MG浓度的增加及干预时间延长,海马神经元存活率逐渐降低,呈浓度依赖性(r=0.946,P<0.01)和时间依赖性(r=0.993,P<0.01).与0h组海马神经元凋亡率(1.633±0.153)%相比,100μM MG干预2h、6h、12h和24h后,其凋亡率逐渐增加[分别为(2.833±0.153)%、(3.367±0.153)%、(4.433±0.404)%和(8.833±0.306)%;均P<0.01];2.与同时间对照组相比,MG干预12h组及24h组海马神经元BDNF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而MG干预6h组、12 h及24h组TrkB 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P<0.05或P<0.01).结论 MG对海马神经元具有直接毒性作用,可能首先抑制海马神经元TrKB表达,导致BDNF表达代偿性增高,损伤BDNF-TrKB通路,诱导神经元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