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1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7篇 |
综合类 | 4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郭震姚勐炜张世民涂意辉蒋雷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1)
目的探讨瘦素通过对椎体骨质代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性。方法获取12个6月龄雄性ob/ob小鼠(瘦素缺乏小鼠)和野生型小鼠(C57BL小鼠)的腰5椎体(各6个),通过Micro-CT检测比较两者骨密度、皮质骨厚度、小梁骨体积、小梁骨厚度、小梁骨数量、连接性密度、结构模型指数等显微结构参数的差异。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较,6月龄ob/ob小鼠的椎体骨密度及小梁骨厚度增大,椎体连接性密度(Conn.D)明显增加;椎体骨小梁间隙明显减少;椎体结构模型指数(SMI)明显减小,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小梁骨体积((BV/TV)、小梁骨数量增加、皮质骨厚度增大,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瘦素可能通过对小鼠椎体骨质代谢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供应从而进一步影响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52.
医学植入体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33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小切口动力髋螺钉及Gamma钉内固定植入技术对髋关节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4-07/2006-07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3例。根据改良Evens分型为Ⅰ~Ⅴ型,其中稳定型Ⅰ~Ⅱ型18例,不稳定型Ⅲ~Ⅴ型15例。所有稳定型18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其余15例不稳定型采用Gamma钉内固定术。术后早期行髋关节间隙主动及被动锻炼。观察手术切口大小,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法(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优,80分以上为较好,70分以上为良,低于70分为差)。结果:33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8个月。①小切口动力髋螺钉组:切口长度为4cm(3~5cm),平均手术时间70min(60~10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mL(50~200mL);微创Gamma钉组:切口长度3cm(2.5~4.5cm),平均手术时间50min(40~7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5mL(30~100mL)。②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定:优30例(90.9%),良3例(9.1%)。③术后1,3,6,8个月随访复查髋关节X线片,三四个月全部骨折愈合,双下肢基本等长,无髋内翻畸形。④2例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的切口出现小块皮肤坏死,1例Gamma钉内固定患者,术后4个月发现拉力螺钉自股骨头上方切出,复片示骨折愈合,行内固定取出。结论:小切口动力髋螺钉及Gamma钉内固定植入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53.
背景:雌激素的具体骨保护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氧化氮可能在雌激素促进骨形成增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目的:探讨雌激素治疗对卵巢切除大鼠血浆硝酸盐/亚硝酸盐水平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试验。单位: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骨科和同济医院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材料:实验在同济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3个月龄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20~245g,由同济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干预:12只SD大鼠完整切除双侧卵巢,设为卵巢切除组;另12只暴露双侧卵巢而不予以切除,设为对照组;雌激素治疗组12只切除双侧卵巢后即刻及后每隔2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25μg。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骨组织中的表达,双能X射线测定骨矿密度值,图象分析系统进行骨形态学计量学测量,光密度法测定血浆硝酸盐/亚硝酸盐水平。结果:卵巢切除导致血浆硝酸盐/亚硝酸盐水平及骨矿密度值、小梁骨体积等骨形态学计量学参数显著下降。手术后6周,对照组和卵巢切除组平均血浆硝酸盐/亚硝酸盐水平分别为(22.4&;#177;1.7),(16.2&;#177;3.7)μmol/L;骨矿密度值分别是(0.245&;#177;0.030)g/cm^2和(0.189&;#177;0.030)g/cm^2;小梁骨体积分别为(31.97&;#177;3.50)%和(17.14&;#177;4.20)%,两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雌激素治疗抑制了卵巢切除导致的这些变化,雌激素治疗组平均血浆硝酸盐/亚硝酸盐水平为(21.9&;#177;3.5)μmol/L,骨矿密度值为(0.234&;#177;0.020)g/cm^2。,小梁骨体积为(26.53&;#177;1.63)%,与卵巢切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lt;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一氧化氮合成酶免疫活性信号在成骨细胞内测得,雌激素治疗组一氧化氮合成酶信号较卵巢切除组也显著性增强(P&;lt;0.01)。结论:雌激素通过诱导一氧化氮的产生而刺激骨形成,一氧化氮是雌激素诱导骨形成增加的介导剂。 相似文献
54.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在计算机导航手术的帮助下,可以严格把握假体位置的准确性,使其精确匹配。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0-05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8例(28膝)的临床资料,均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的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28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切口平均6.8cm,置换中出血平均45.8mL,平均置换时间91.6min,置换后24h平均引流量38.5mL。下肢力线由置换前平均7.0°减少为置换后平均2.0°(P<0.05)。置换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125°,较置换前平均100°明显提高(P<0.05)。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4分,优良率94%,相比置换前评分平均78分(69~80分)有明显的改善(P<0.05)。提示计算机导航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能提高术中截骨和假体植入的精确性,有效恢复下肢力线。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robotic-assisted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RAUKA)与传统膝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OA)的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和假体位置。方法 对2022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行UKA治疗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RAUKA组32例(32膝),按照年龄、性别及术肢侧别等进行1∶1配对,选择同期行传统UKA术的32例病人(32膝)纳入传统UKA组。RAUKA组男7例,女25例,年龄为(69.2±6.1)岁。传统UKA组男6例,女26例,年龄为(68.9±5.8)岁。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膝关节遗忘(FJS)评分等,测量并比较两组术后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A角)、股骨假体屈伸角(B角)、胫骨假体内外翻角(E角)、胫骨假体后倾角(F角)、假体偏离总体评分及胫股角(FTA)、髋膝踝角(HKA)及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分布等。结果 两组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3.8±1.3)个月,RAUKA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截骨时间长于传统UKA组。两组术后的A角及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UKA组的假体总偏离评分显著优于传统U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E角、F角、FTA、HKA、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分布及KSS、VAS、FJS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RAUKA相较传统UKA具有术后假体位置更精准、术后下肢力线矫正优良率更高的优势,传统UKA在手术时间方面优于RAUKA。RAUKA早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如何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7.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KOA)的重要手术方法。近年来,随着单髁置换术的广泛应用,活动平台(MB)和固定平台(FB)假体的差异比较成为了目前争论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植入物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设计、手术操作、临床结果与功能评分及假体生存率的表现差异,旨在为膝内侧间室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寻求一种更可靠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8.
可注射型人工骨联合撬拨复位穿针治疗跟骨骨折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注射型人工骨联合撬拨复位穿针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7月~2006年11月收治单侧跟骨骨折患者8例,运用微创小切口植骨联合经皮撬拨复位穿针固定治疗,男5例,女3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2岁;高处坠落伤4例,车祸伤2例,其它2例;8例患侧X线测量Bohler角,-1°~10°,平均2°。Gissane角82°~100°,平均92.36°;SandersⅡ型6例(ⅡA3例,ⅡB3例),Ⅲ型2例(ⅢAB1例,ⅢAC1例)。结果所有8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8~15月,平均12.3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1/8)。Bohler角改善大于18~25°,Gissane角改善大于30~35°。按照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患足功能,本组优(90~100分)6例,良(75~89分)2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所有8例术后均未发生皮肤坏死,血肿,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可注射型人工骨联合撬拨复位穿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足部功能恢复满意,并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卵巢切除大鼠骨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的基因表达及细胞定位。方法 大鼠的双侧卵巢被切除2个月后,通过RNA斑点杂交直接测骨组织IL-6mRNA的表达,通过原位杂交判断产生IL-6的细胞并进行细胞定位。结果 卵巢切除大鼠骨组织IL-6mRNA表达明显升高,为对照大鼠的2.4倍(P<0.01)。骨衬里细胞、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具有较强的IL-6mRNA杂交信号。结论 骨组织成骨细胞系表达IL-6mRNA,卵巢切除导致IL-6mRNA的表达升高,IL-6在卵巢切除大鼠骨丢失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比较生物型与骨水泥型单髁置换术的早期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符合牛津第三代单髁置换(Oxford Ⅲ)适应证的终末期膝关节炎的患者64例,其中男性17例(17膝),女性47例(47膝)。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物型单髁置换组(生物组)与骨水泥型单髁置换组(骨水泥组),每组各32例。由两名独立于手术团队的研究员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骨密度、活动范围(ROM)、视觉模拟评分(VAS)、牛津膝关节评分(OKS)、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AKSS)、手术时间、并发症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生物组与骨水泥组患者术前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生物组与骨水泥组ROM(Z=-1.088、-1.152,均为P<0.05)、VAS(Z=-0.063、-1.113,均为P<0.05)、OKS(Z=-1.602、-1.174,均为P<0.05)、AKSS-O(Z=-0.558、-1.122,均为P<0.05)以及AKSS-F(Z=-0.034、-0.621,均为P<0.05)均较术前显着改善,而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生物组手术时间少于骨水泥组(t=-16.124,P<0.001)。3例生物组分别于术后4、6周和6个月发生胫骨平台骨折,皆为非暴力性。其余患者无术后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位置不良、松动、垫片过度磨损、脱位等不良事件。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物型単髁置换术早期临床疗效与骨水泥型相似,并且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