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8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09篇
特种医学   11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66篇
预防医学   5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21.
目的:研究偏头痛病人血浆内皮素与环核苷酸在发作期和间歇期的水平变化,探讨这些生化因素在偏头痛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空腹抽取偏头痛发作期及间歇及间歇期患者肘静脉血4ml,测定血浆内皮素及环核苷酸水平,并随机以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偏头痛病人发作时,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及间歇期(P<0.05),环磷酸腺苷明显升高(P<0.01),环磷酸鸟苷明显下降(P<0.05)。结论:偏头痛的发病与血浆内皮素密切相关,发作时明显升高。偏头痛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副交感神经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822.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患者134例,其中LAA患者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42~82(62.65±9.76)岁;CE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为34~87(69.66±12.43)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t=-3.371,P均<0.05)。LAA患者高血压病占比高于CE患者[70.8%(34/48)vs 51.2%(44/86),χ2=4.900,P=0.027],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CE患者[13(7,16)分vs 16(13,21)分,Z=-3.603,P<0.001]。采用血管成形术的LAA患者比例为52.1%(25/48),高于CE患者的4.7%(4/86;χ2=38.121,P<0.01)。LAA患者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CE患者[10.4%(5/48)vs 32.6%(28/86),χ2=8.136,P=0.004]。两组在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和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AIS患者中,CE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重,且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LAA和CE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不同,但预后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23.
洪波 《吉林中医药》2001,21(6):17-17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病之一,简称哮喘,常常反复发作,难以迅速根治,有的甚至遗患终身。笔者就多年来对本病的临床治疗体会略抒管见如下。1 辨证论治1.1 发作期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多表现为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肺为清肃之赃而主气,以降为顺,上升为逆。痰浊内壅,肺气阻塞,奔迫上逆,发为喘促痰鸣。本着“既发时以攻邪为主”及“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采用平喘止咳化痰之法。 基本方:炙麻黄、杏仁、甘草、炙紫苏子、地龙、浙贝母、前胡、姜半夏。 加减:若见痰少而粘,咽红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者加生石膏…  相似文献   
824.
奥克是我国首创的第一个质子泵抑制剂国产奥美拉唑的商品名。对胃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治疗均为首选药物。我院从 1997年 10月至 1999年 10月共选择 10 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HP(幽门螺杆菌 )阳性的病例。分为两组进行三联治疗。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所选病例为 1997年 10月至 1999年 10月门诊患者。男 87例 ,女 13例。年龄 14~ 50岁。全部经胃镜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且HP阳性。溃疡大小 <1.5cm ,>0 .4cm ,溃疡数在1~ 3个。其中溃疡在 1.0~ 1.5cm者经胃镜活检病理无恶变。病程半个月至 5年。选择病例中…  相似文献   
825.
目的总结X刀治疗脑血管畸形效果.方法脑动静脉畸形(AVM)31例,脑海绵状血管瘤14例.单独用X刀治疗39例,AVM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畸形血管残留X刀治疗3例,脑内血肿清除术后X刀治疗3例.X刀治疗畸形血管周边剂量平均23.04±3.75Gy,其中AVM平均22.6±3.8Gy,海绵状血管瘤平均为24.0±3.9Gy,一般均以70%~90%等剂量线覆盖畸形血管边缘,准直器照射口径10~40mm.结果经12个月~6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35.35±17.60个月.复查发现AVM完全闭塞18例,部分闭塞11例,无闭塞2例.海绵状血管瘤X刀治疗后无发生脑出血,大多数患者癫痫可缓解发作,但血管瘤无一例消失.出现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6例,均为AVM患者.结论AVM闭塞率与所采用的剂量和畸形血管大小相关,剂量越大,闭塞的可能性也越大,对较大的AVM,由于采用的剂量相对较小,闭塞率也较低.直径越小,采用的剂量可适当增加,畸形血管闭合可能性越大,周边脑组织接受剂量较小,对脑组织损伤轻,并发症低.对较大AVM可先进行栓塞,对残留的AVM进行X刀治疗.  相似文献   
826.
独立分量分析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立分量分析 (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简记 ICA)是信号分解技术的新发展。ICA与 PCA(主分量分析 )或 SVD(奇异值分解 )的主要不同是 :后者分解得的各分量只是互不相关 ,而前者则要求各分量相互统计独立。体表测量得的信号往往包含若干相对独立的成分 ,因此采用ICA技术来分解 ,所得结果往往更有生理意义 ,有利于去除干扰和伪迹。本文简短地回顾 ICA的基本原理、判据、算法和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并作出展望及指出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827.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在高龄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时机。方法 选择rt-PA静脉溶栓救治的221例高龄中重度A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早期组75例、晚期组76例。对照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组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启动后即刻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晚期组在rt-PA静脉溶栓24 h后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于治疗7 d时采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治疗90 d时采用mRS评分评价预后情况,比较三组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观察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4 d颅外系统性并发症发生率和90 d病死率,比较三组治疗安全性。结果 三组7 d神经功能改善率、90 d预后良好率比较,早期组和晚期组均高于对照组,且早期组高于晚期组(P均<0.05)。三组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4 d颅外系统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早期组低于晚期组和对照组(P均<0.05),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90 d病死率比较,早期组和晚期组均低于对照组,且早期组低于晚期组...  相似文献   
828.
目的 评价不同介入方法治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性、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不同介入方法治疗的134例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4组,其中载瘤动脉闭塞术1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0例,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78例,血流导向装置治疗25例,随访时间6~44个月。影像学结果依据改良Raymond评分,临床症状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系统评价,分别评价4组患者出院时的预后良好率、末次随访时动脉瘤的治愈率、复发率,预后良好率及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 载瘤动脉闭塞组出院时的预后良好率是100%,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为70%,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91%,而血流导向装置组为100%,四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30)。载瘤动脉闭塞组末次随访时治愈率是63.6%,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为5.6%,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37.2%,而血流导向装置组为72%,四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2)。载瘤动脉闭塞组末次随访时的复发率为0%,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为83.3%,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30.8%,而血流导向装置组为0%,四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1)。载瘤动脉闭塞组末次随访时预后良好率为100%,单纯弹簧圈组为75%,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90%,血流导向装置组为100%,四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09)。载瘤动脉闭塞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3%,单纯弹簧圈组为30%,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14.1%,血流导向装置组为0%,四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650)。 结论 在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中,单纯弹簧圈栓塞复发率高,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降低复发率,载瘤动脉闭塞组预后良好率及复发率满意,但并发症发生率偏高,血流导向装置的初步临床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29.
目的 探讨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过程中,微导管常规技术超选失败情况下的辅助超选技术.方法 4例前颅底DAVF、1例天幕区DAVF采用球囊临时阻断颈内动脉以辅助微导管超选;1例天幕区DAVF采用弹簧圈闭塞枕动脉远端以辅助微导管超选.结果 采用辅助技术后,6例患者微导管均成功超选到达或接近瘘口,注射Onyx-18胶后,栓塞材料均顺利穿透瘘口,进入并闭塞近端引流静脉.6例患者均一次性获得影像学治愈,术后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初步经验表明,在经动脉入路栓塞颅内DAVF治疗中,对常规技术超选难以到达或接近瘘口的病例,球囊临时阻断颈内动脉和弹簧圈闭塞瘘供血动脉远端分支动脉以辅助微导管超选的技术安全、有效,可作为微导管超选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830.
1999年2月-2003年7月,我们采用多导针经皮撬拔复位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取得显示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