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8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11篇
特种医学   11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267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除了合并皮层静脉引流这一危险因素之外,目前尚无其他因素被公认是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患者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阐明DAVF患者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收治的190例DAVF患者。其中颅内出血60例,非出血表现130例。收集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提取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类型、血管构筑学特征等参数,对比不同表现DAVF在上述参数上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瘘口位于大静脉窦区(OR4.296,95%CI:1.126-16.393,P=0.033),Borden分级Ⅱ级(OR3.852,95%CI:1.123~13.207。P=0.032)和Ⅲ级(OR14.070.95%CI:2.741~72.237,P=0.002)。结论瘘口位于大静脉窦区,引流方式为BordenⅡ级和Ⅲ级是DAVF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评价支架治疗介入栓塞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6月~2013年3月应用支架治疗的介入栓塞术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病例,共83例患者、83枚复发动脉瘤。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案、治疗结果、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分析。
结果 所有83例患者共应用93枚支架,支架植入顺利,技术成功率100%。动脉瘤即刻治疗结果,33例单纯支架植入术的病例中,18例(54.5%)术后即刻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15例(45.5%)单纯支架植入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同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50例患者中,按Raymond分级,Ⅰ级11例(22.0%),Ⅱ级21例(42.0%),Ⅲ级18例(36.0%),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共发生与支架植入术相关并发症2例(2.4%),均为脑血管痉挛,给予动脉灌注罂粟碱后好转,出院时无神经功能损害。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82例(98.8%),3分1例(1.2%)。影像学随访50例(60.2%)患者,随访时间2~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单纯支架植入随访20例结果显示:致密栓塞14例(70.0%),动脉瘤内进一步血栓形成3例(15.0%),动脉瘤稳定3例(1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0例随访结果为:致密栓塞20例(66.7%),进一步血栓形成3例(10.0%),稳定3例(10.0%),小复发2例(6.7%),大复发1例(3.3%),再次破裂出血1例(3.3%)。所有患者均获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除发生再出血的患者接受再次治疗并痊愈外,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
结论 颅内支架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技术上可行,安全性高,结果满意,但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3.
患者女,2 1岁,表现为进行性左耳鸣、听力下降伴行走不稳。体格检查发现左侧听力丧失。头颅MRI示左侧颈静脉球区异常信号,T1T2以血管流空信号为主。既往无颅脑外伤、颅脑手术、颅内感染等病史。2 0 0 2年5月第1次入院后行脑血管造影显示颈静脉球区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 ,瘘口位于颈静脉球区,主要由左侧椎动脉和左侧颈外动脉分支供血,分别向同侧颈静脉和对侧横窦引流,矢状窦逆向充盈,皮层逆向引流明显(图1 ,2 )。于2 0 0 2年5月行第1次手术,采用经动脉入路栓塞,超选左侧枕动脉,PVA颗粒及弹簧圈1枚栓塞。术后颈外动脉分支的瘘口明显…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未破裂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的安全性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将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未破裂脑动脉瘤 (必要时支架或球囊辅助 ) ,去除可能的出血因素。结果  5 7例共 6 5个未破裂动脉瘤 ,5 2个致密栓塞 ,12个栓塞程度大于 90 % ,1个栓塞程度少于 90 %。血管造影随访 (6~ 36个月 ) ,30个致密栓塞 2 9个仍稳定 ,1个动脉瘤再生长 ;11个栓塞程度大于 90 %中 1个完全消失 ,7个稳定 ,3个再生长 ;1个栓塞程度少于 90 %的再生长。结论 未破裂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必要的也是安全的方法 ,致密栓塞的影像学结果更好 ,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5.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破裂VADA的临床资料,均使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按使用支架数量分为单支架组(n=32)和多支架组(n=25),比较两组间即刻和随访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结果。结果治疗即刻VADA完全栓塞、近全栓塞和部分栓塞,单支架组分别为4例(12.5%)、7例(21.9%)、21例(65.6%),多支架组分别为13例(52%)、7例(28%)、5例(20%)。影像学随访12~78个月,单支架组30例,其中VADA完全栓塞19例(63.3%),显影11例;多支架组24例,其中VADA完全栓塞23例(95.8%)、显影1例。术后即刻与随访期VADA完全栓塞率,多支架组显著高于单支架组(P〈0.05)。死亡3例。改良mRS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技术上是安全有效的,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可有效提高即刻及远期的完全栓塞率,降低术后复发及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脊液中内皮素 1(ET 1)和一氧化氮 (NO)浓度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 (CVS)的关系。方法 经皮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犬CVS动物模型 ,放免法测定脑脊液中ET 1浓度 ,镉还原法测定脑脊液中NO浓度 ,脑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痉挛程度 (%reductionofbasilararterydiamiter,%RBAD)。结果 SAH后脑脊液中ET浓度显著高于注血前正常水平 (P <0 .0 5 ) ,第 7天达到峰值 (2 15± 36 ) μg L后逐渐下降 ;脑脊液中NO浓度显著下降 (P <0 .0 5 ) ,至第 7天达到最低值 (5 .8± 1.35 ) μmol L后逐渐升高。SAH后血管痉挛程度逐渐加重 ,第 7天达到最大痉挛程度 4 8± 10 ,其后逐渐缓解。结论 SAH后脑血管痉挛程度与脑脊液中ET 1和NO含量在时间进程和程度上密切相关 ,SAH后脑脊液中ET 1和NO可能参与了CVS的过程。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影像学特征、血管内栓塞治疗技巧及结果。方法 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194例 ,对宽颈动脉瘤则采用瘤颈成形辅助技术 ,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术 17例 ,微导丝辅助成形技术 19例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 2 1例。结果 栓塞程度 :致密栓塞 134例 (6 9% ) ,90 %以上 38例 (2 0 % ) ,90 %以下 2 2例 (11% )。术中出血 9例 (4 .6 % ) ,死亡 1例 (0 .5 % )。结论 GDC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瘤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支架等方法 ,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和减少脑梗死并发症。  相似文献   
48.
患者女 ,37岁。因脑外伤后左眼失明 17年 ,头痛、颅内杂音 2年入院 ,2年前在外院经血管造影诊断为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并经左侧颈外动脉途径对供血支行颗粒及NBCA胶的栓塞治疗 ,治疗后症状有短期改善 ,但随即症状逐渐加重。入院时查体左眼失明 ,眼球活动障碍 ,左侧瞳孔 >右侧瞳孔 ,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正常 ,左侧视神经乳头萎缩 ,左侧眼球及颞部听诊为收缩期增强的吹风样杂音 ,右侧轻度结膜充血水肿。入院后进行了DSA检查 ,显示左侧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双侧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都有分支供应 ,左侧海绵窦扩张成…  相似文献   
49.
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32 6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 自 2 0 0 0年 10月~ 2 0 0 4年 4月 ,共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 32 6例。男 ,2 13例 ,女 113例 ,年龄 4 4~ 89岁。 4 9例进行球囊预扩张 ,2 93例进行支架内球囊后扩张 ,10 7例应用血栓过滤伞保护技术 ,本组所有患者均成功的植入血管内支架。结果 发生并发症 19例 (5 .8% ) ,其中高灌注综合征 2例 ,表现为脑出血 1例 ,头痛、恶心、呕吐 1例 ;小卒中 1例 ,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 7例 ,血管痉挛 5例 ,术后肺部感染心力衰竭 1例 ,上消化道出血 1例 ,穿刺部位血肿 2例。出院出现明显的迷走反射 2 0 5例 (6 2 .9% ) ,其中心率减慢 2 0 5例 ,血压下降 173例 ,其中心跳聚停 1例 ,经药物治疗均恢复正常。全组无死亡 ,永久并发症 2例 (0 .6 1% )其中长期昏迷 1例 ,肢体轻瘫 1例。结论 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总体是安全的 ,术前全面的评估、规范的操作和并发症防治措施的准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人胃癌组织中hsa-miR-124a基因启动子区的DNA甲基化状态与Rb和CDK6蛋白表达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手术切除的30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的hsa-miR-124aDNA甲基化状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Rb和CDK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hsa-miR-124a总体甲基化率为73.3%(22/3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0.0%(3/30)(P〈0.05),其甲基化状态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侵犯程度等临床病理因素有关(P〈0.01)。hsa-miR-124a甲基化与Rb蛋白和CDK6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hsa-miR-124a处于高甲基化状态,这种高甲基化可能通过增强Rh及CDK6蛋白的表达来促进胃癌的恶性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