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数字减影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A(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DS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用颅底骨血管模型,16层螺旋cT(Brightspeed elite)扫描:1)轴位螺旋和非螺旋同一参数重复10次扫描;(2)两组同样的参数放在同一序列内,曝光间隔时间不同(2.3s,3.5s,4.1s,4.7s,5.9s;4s,5s,6s,7s,8s)和采集层数不同(32,41,48,51,55;60,64,72,77,80),各重复1次扫描;(3)模拟注药后按(2)的参数扫描,采集80层,曝光间隔时间为2.4s,重复5次扫描.结果:非螺旋轴扫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100%,螺旋轴扫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20%;同一序列相同两组扫描,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0.6的整数倍时减影成功率为100%,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不为0.6的整数倍时减影均不成功.不同采集层数减影成功率为85%,不成功扫描重复后完全减影.模拟注药后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9s,5次减影成功率为100%,得到清晰的减影"血管"图像.结论:球管曝光起始位置是影响DSCTA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控制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球管转速的整数倍可确保球管曝光起始位置相同;探测器的使用宽度不影响DSCT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及照顾者进行造口护理预警教育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98例肠造口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造口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及照顾者实施预警教育。比较干预后3个月两组造口护理依从性,患者焦虑水平及造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及照顾者造口依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造口并发症(粪水性皮炎、造口黏膜出血及造口周围皮肤湿疹)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预警教育可有效提高肠造口患者及照顾者造口护理依从性,降低患者焦虑水平及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70 kV联合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对大体重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我院采用Revolution Apex CT行低管电压(70 kV)行CCTA检查的患者96例,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平均分为2组,即标准体重组与大体重组。标准体重组图像采用基于多模型的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Veo (ASiR-V40%),大体重组图像分别进行ASiR-V40%及低、中、高三档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L、DLIR-M、DLIR-H),对两组图像的冠状动脉主要节段进行主观评分,记录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各冠状动脉近段[包括右冠状动脉(RCA)、左主干(LMA)、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竖脊肌的CT值及SD值以及有效辐射剂量,分析比较两组组内及组间不同重建算法的差异。结果:低管电压(70 kV) CCTA检查条件下,大体重组中DLIR重建图像噪声均低于常规临床检查的ASiR-V40%重建图像,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均高于ASiR-V40%重建图像,随着DLIR重建算法的降噪级别的递增,...  相似文献   
94.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从而使人们认识到X线在医学界所具有的无法估量的潜力.1972年英国科学家Hounsfield博士研制成功的横断面成像CT成为医学界又一次重要的革命,它把人体组织以最直观的图像呈现出来.1989年螺旋CT的问世是CT技术的一个飞跃,1998年之后的10年是多排CT发展的黄金期,2008年能谱CT的问世改变了人们对传统CT的认识[1-5].  相似文献   
95.
有关CT值与血红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已有相关的文献报道[1-6].但此前的研究多是基于混合能量成像的基础上进行的.笔者以GE discovery HDCT设备为平台,探讨能谱CT单光子成像在定量测定血红蛋白含量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征象,约半数成人在影像检查中可发现甲状腺结节,其中约7%属于恶性[1],及时做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尤为重要.除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外,迄今尚无特异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可以明确结节的良恶性,但前者操作风险大且假阴性率高,较难常规应用.目前甲状腺结节性质的术前判断仍依赖于影像检查,包括超声、核医学、MRI、CT等[2],但特异性有限,甚至即使联合应用误判仍不可避免[3-6].  相似文献   
97.
沈云 《全科护理》2013,(32):3014-3015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借助毛细血管内血浆及腹膜腔内的透析液中的溶质浓度梯度和渗透梯度,通过弥散和渗透原理以除去机体代谢废物和潴留过多的水分[1].腹膜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主要肾脏替代疗法,与血液透析相比具有失血少、发生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的机会少、对免疫系统的干扰相对少等优点,而且可以在家中透析,医疗费用较低.选择恰当的腹膜透析管路并成功地将其置入病人的腹腔,腹膜透析导管植入术是腹膜透析开始的首要条件,导管植入术成功与否及术后护理直接关系能否顺利进行腹膜透析.我院肾内科2011年8月-2013年2月行腹膜透析置管术21例,通过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均好转出院,进行居家腹膜透析.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8.
王晓敏  陈红  刘斌  周勇  沈云 《安徽医学》2013,34(3):315-318
目的比较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不同浓度对比剂以不同速度注射时对血管增强效果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选取体质量指数(BMI)为20.20~25.80 kg/m2的患者60例,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使用350 mgI/ml浓度的欧乃派克,注射流率为4.5 ml/s(碘流量1 575 mgI/s);B组:应用浓度为370 mgI/ml的优维显,团注流率为4.3 ml/s(碘流量1 591 mgI/s);C组:使用350 mgI/ml浓度的欧乃派克,注射速度为4.3 ml/s(碘流量1 505 mgI/s)。分别对A组与C组、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左主干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主干近段的强化程度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左回旋支的增强平均值均较本组其它血管的强化数值偏小。除左回旋支外,A组其余血管增强平均值均大于C组。B组各段血管的强化平均值均大于相应的A组及C组;除B组与C组患者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的增强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外,A组与C组、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其它各段血管的增强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C组4支血管图像质量评分平均值大于A组和B组;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A组和C组、B组与C组4支血管间质量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50 mgI/ml浓度对比剂可获得更佳增强效果图像。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浓度及注射速度的优化具有可行性,并能获得更佳的增强图像。  相似文献   
99.
高清CT冠状动脉支架成像:与64排螺旋CT 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比64排螺旋CT(64-MSCT)和高清CT(HDCT)所获得的支架图像质量及支架腔内横截面积。方法 对7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10个支架)的患者行HDCT和64-MSCT冠脉支架成像,采用评分法对比两种方法所获支架图像质量,并测量同一支架腔内5个标志点处的横截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4-MSCT获得的支架图像质量总评分低于HD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P<0.05);64-MSCT图像的支架腔内横截面积均值 小于HDCT图像的支架腔内横截面积均值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5),偏差百分率为(29.65±13.95)%。结论 HDCT可更清楚地显示支架内部结构,明显降低支架段伪影的影响,是支架植入术后有效的随诊手段。  相似文献   
100.
目的通过动态心脏模具研究低剂量CT左心室功能分析的价值和可靠性.方法采用64排GELightSpeed VCT扫描可模拟左心室运动的心脏模具,模具射血分数选择25%和40%两种,50、60、70、90和120 bpm 5种心率条件,扫描剂量设定:A.关闭ECG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参数为120 kV、500 mA;B.开启ECG管电流调制技术,电流调制范围设定在250~500 mA,调制期相80%~90%和30%~90%两种;C.电流调制范围100~500 mA,其它同B.计算各个扫描条件下的有效剂量以及各组数据中的最高噪声指数.测量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并计算射血量(EF),统计分析不同心率和低剂量条件下的ESV、EDV和EF变化.统计冠脉的解剖学图像质量,综合评价低剂量心室功能合并冠脉检查的有效性.结果相比常规模式,ECG调制技术下低管电流采用250 mA,最多可降低20%的剂量,如低管电流采用100 mA则最多能够节约近39%的射线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下,射血分数值表现为与心率呈负相关变化(25%:r=-0.961,40%:r=-0.948),但与标准理想射血分数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标准射血量的不同不会影响实际测得的射血分数与标准值相似性(25%组:92.1%,40%组:91.8%);ECG调制组,不同心率下对应组图像所测得的EDV、ESV、EF值,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噪声使分析时间相应增加,对分析结果影响小;ECG调制时相的选择会对冠脉解剖分析产生影响.结论不同心率条件下的低剂量ECG调制CT扫描技术进行心室分析可行并可靠,但考虑冠脉检查的需要,电流调制的期相范围要根据心率情况合理设置,以期低剂量检查做到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