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26篇 |
内科学 | 56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54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药学 | 15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在皖籍江淮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分布及意义。方法采用SSP(序列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技术扩增106例RA患者和340例正常对照HLA-DRB1等位基因,先对HLA-DRB1位点进行低分辨率分型,再进一步对低分亚型HLA-DRB1*04,DRB1*10,DRB1*01和DRB1*14做高分辨率分型。计算并比较两组等位基因携带率。结果低分结果共13个亚型,其中HLA-DRB1*04,DRB1*09和DRB1*10在RA组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0.039,0.000)HLA-DRB1*11,DRB1*15和DRB1*07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0.036,0.001)。HLA-DRB1*01,DRB1*14在两组差别无显著意义(P=0.432和P=0.359)。高分结果HLA-DRB1*0405和DRB1*1001在RA组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和P=0.000)。结论 HLA-DRB1位点在皖籍江淮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分布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共同表位等位基因(SE等位基因)HLA-DRB1*0405、DRB1*1001及非SE等位基因HLA-DRB1*09可能是皖籍江淮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易感基因,HLA-DRB1*11,DRB1*15和DRB1*07可能是保护性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03.
醋氯芬酸缓释片治疗骨关节炎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醋氯芬酸缓释片和阳性对照药醋氯芬酸片治疗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方法,选择疾病活动期患者40例,试验组19例,对照组21例,实验药醋氯芬酸缓释片200mg,每天一次;对照药醋氯芬酸片100mg,每天二次。4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4周后,醋氯芬酸缓释片总有效率为84.21%;醋氯芬酸总有效率为85.27%;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周疗程后,两药均能显著改善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10.53%,对照组为15.79%,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均以轻度消化道症状为主,无需特殊处理。结论醋氯芬酸缓释片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与醋氯芬酸片类似,但用药方便。 相似文献
104.
目的:了解抗磷脂抗体(APA)与抗磷脂血栓综合征(APL-T)相关性,进一步探讨APL-T血栓发生机制。方法:采用 ELISA检测ACA(IgG,M,A),PTT-LA检测LA,APTT /-APC检测APC-R。结果:20例患者符合 APL-T诊断。根据病因分类:14/100例SLE为继发性 APL-T;6/16例“原因不明”血栓与习惯性流产为原发性APL-T。根据抗体分类:12/20例LA阳性为狼疮抗凝因子血栓综合征(LA-T);12/20例ACA阳性为抗心磷脂抗体血栓综合征(ACA-T)。根据临床症状分类:7/20例静脉血栓为Ⅰ型,3/20例脑梗塞为Ⅱ型;1/20例静脉血栓合并脑梗塞,习惯性流产为Ⅳ型(混全型);9/20例习惯性流产为Ⅴ型APL-T。APL-T患者LA阳性率(12/20,6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C组0/20,0%)。患者ACA-IgG,M与N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PCR在APL-T患者中阳性率(14/20,70%)明显高于NC组(l/20,5%);LA阳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10/11,90.9%)明显高于LA阴性组(l/11,9%),ACA阳性组的APCR阳性率(7/11,63.3%)与ACA阴性组(4/11,36.3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PA与APCR密切相关,APL-T中血栓发生率与APA以及APCR存在明显相关性,说明APA对PC途径的抑制引起获得性APCR可能是APL-T血栓发生的重要原因,故可将APA作为血栓危险性增加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和CD4 CD25high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率以及可溶性细胞因子TGF-β及IL-10、IL-12的血清浓度,初步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SLE体内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4例SLE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和CD4 CD25highT细胞比率,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GF-β及IL-10、IL-12).结果 ①SLE组CD4 CD25highT细胞的比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TGF-β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IL-10、IL-1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CD4 CD25highT细胞与IL-12呈负相关;②初发SLE组CD4 CD25 T细胞和CD4 CD25highT细胞的比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CD4 CD25highT细胞与IL-10及IL-12均呈负相关.结论 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细胞因子TGF-β、IL-10、IL-12参与SLE的发病机制,但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检测皮肌炎(DM)、多肌炎(PM)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其与间质性肺疾病(ILD)的相关性,探索炎性肌病(IM)伴发ILD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收集DM患者35例,其中DM-ILD组17例,DM-非ILD组18例,DM-ILD患者中急性/亚急性间质性肺炎(A/SIP)患者11例,慢性间质性肺炎(CIP)患者6例;PM组15例,其中PM-ILD组6例,PM-非ILD组9例;健康对照组10例,详细记录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流式CBA法检测血清中IL-6、IL-8和TNF-α的水平.分析三种血清因子与ILD的相关性.结果 (1)DM组IL-6、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HC组(P<0.05);(2)PM组IL-6、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HC组(P<0.05);(3)DM-ILD组IL-6、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DM-非ILD组(P<0.001,<0.001,0.011);PM-ILD组与PM-非IL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L-6在DM-ILD组表达显著高于PM-ILD组(P=0.013),IL-8和TNF-α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DM-ILD组中,IL-6、IL-8、TNF-α在A/SIP组较CIP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DM-ILD中IL-6 、TNF-α、IL-8水平均显著高于DM-非ILD患者;IL-6在DM-ILD患者中显著高于PM-ILD患者;IL-6可能在DM-ILD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从体内和体外2个方面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羟基氯喹(HCQ)治疗SLE中pDCs影响。方法门诊收集稳定SLE病人27例(HCQ组15例,PPI组12例),流式细胞术测PBMC中pDCs数量和pDCs表面分子表达。磁珠分选得脐带血前体pDCs细胞与HCQ和PPI共培养,并在不同PPI质量浓度时行流式细胞术测pDCs表面分子表达,ELISA检测上清细胞因子IFN-α水平。健康人前体pDCs分别与HCQ和PPI共培养,分为4孔,加荧光探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pDCs溶酶体pH值变化。结果PPI组与HCQ组相比,外周血中pDCs的数量减少(P0.05),CD32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体外培养中,PPI组BDCA-2表达水平低于HCQ组(P0.05);加入HCQ细胞溶酶体的荧光强度减弱,pH值升高,加入PPI后,其细胞溶酶体荧光强度较HCQ组减弱,pH值进一步升高。结论 PPI和HCQ二者合用降低SLE体内pDCs水平和CD32表达;体外培养中,PPI降低pDCs上BDCA2表达;HCQ和PPI合用可升高pDCs溶酶体内pH值,PPI可能有拮抗HCQ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110.
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ligodeoxynucleotides,CpG ODN)为含有胞嘧啶和鸟嘌呤二核苷酸的寡聚脱氧核苷酸单链,通过与Toll样受体9(TLR9)结合而发挥作用.天然的含有未甲基化CpG基序的脱氧寡核苷酸广泛存在于细菌DNA中,具有强大的免疫刺激效应,能够活化多种细胞并诱导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人工合成的模拟细菌DNA的CpG ODN也具有免疫刺激效应,因具有抵抗核酶降解特性、稳定性好于天然DNA,而用于临床多领域的研究.CpG ODN不仅在机体过敏性疾病、免疫接种及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CpG ODN同样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调控.本文就CpG ODN的生物学特征、活化机制及其在SLE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