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经内镜和病理证实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82例食管癌患者入组,患者均在术前1周接受多层螺旋CT( MSCT)和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18F-FDG PET-CT)扫描,结合图像信息,记录其术前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 MSCT与18 F-FDG PET-CT扫描对判断T分期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540,P=0.463),而18F-FDG PET-CT扫描对判断 N 分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MSCT(P<0.05);术前MSCT扫描检测T、N分期与术后病理一致性差(Kappa=0.376,Kappa=0.317,P<0.01),而术前18 F-FDG PET-CT 扫描检测 N 分期与术后病理高度一致(Kappa=0.750,P<0.01)。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皮肤淋巴瘤(CL)的18F-FDG PET/CT特点,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出现皮肤损害,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15~73岁,中位年龄51.5岁。NK/T细胞淋巴瘤5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渐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边缘B细胞淋巴瘤1例。结果 14例患者皮肤病灶均为多发,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及四肢皮下,CT上皮损形态以絮状、斑片状、结节状、团块状为主,部分病灶边界不清,部分伴有皮肤增厚,所有皮损或皮下结节均不伴钙化。所有患者皮损部位均伴有放射性摄取不同程度增高,SUVmax 5.47~26.76,平均值12.72±7.26。除皮肤病灶外,另有不同部位淋巴结受累者13例,脾脏受累者6例,骨骼受累者7例,副鼻窦及口鼻腔、肺部受累者各5例,甲状腺、乳腺、心包、肝脏、胰腺、肾上腺、肾脏、胃肠道受累者2各例,附件及睾丸受累者各1例,胸、腹膜受累者6...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前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1例骨与软组织肿瘤(5例恶性,6例良性)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再用明胶海绵和/或钢丝圈栓塞全部供血动脉,栓塞术后24h内手术切除肿瘤。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术中平均失血量为900ml(500-1800ml)。结论:选择性动脉栓塞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前应用具有显著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MRI及18 F-FDG 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CT、MRI及18 F-FDG PET/CT检查图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2例骨EHE中,1例为全身多发骨骼病变,1例仅为胸11椎体病变。CT表现病灶为边缘清晰,轻度硬化并呈分叶状改变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内见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影,周边软组织及椎间盘未见明显受累。MRI病灶呈稍长T 1、长T 2信号,其内可见散在斑点状低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外周可见增强无强化的低信号环。18 F-FDG PET/CT主要表现为病灶部位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SUV摄取值的升高。结论CT、MRI及18 F-FDG PET/CT检查能帮助评估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灶性质及范围,协助下一步诊疗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椎管内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PET-CT提示椎管疾病患者41例。测量病变标准摄取最大值(SUV_(max)),并与术后病理或随访结果做对比。绘制ROC曲线获得椎管良恶性病变的SUV_(max)最佳诊断阈值。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算~(18)F-FDG PET-CT在SUV_(max)2.5诊断标准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术后病理及随访得出良性15例,恶性26例,在SUV_(max)2.5标准时,~(18)F-FDG PET-CT诊断良性7例,恶性34例,诊断敏感度100.00%、特异度46.67%、阳性预测值76.47%、阴性预测值100.00%。利用ROC曲线确定SUV_(max)的诊断阈值以2.95最佳,敏感度100.00%、特异度60.00%、阳性预测值81.25%、阴性预测值100.00%。结论 :SUV_(max)2.95较SUV_(max)2.5可能更适合作为判断椎管内病变良恶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及相同组织学类型但分化程度不同的宫颈癌原位病灶在经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显像后最大标准摄取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41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鳞癌34例(高分化7例,中分化21例,低分化6例),腺癌7例。比较不同病例类型及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原位病灶的~(18)F-FDG PET-CT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_(max))。结果:宫颈鳞癌患者的SUV_(max)(12.14±5.38)高于腺癌(6.99±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鳞癌患者中高分化组SUVmax为6.86±2.85,中分化组SUV_(max)为12.21±3.74,低分化组SUV_(max)为17.75±5.97,3组中SUV_(max)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宫颈鳞癌分化程度与SUV_(max)呈负相关(r=-0.669,P0.05)。结论:不同组织类型及相同组织类型但分化程度不同的宫颈癌原位病灶~(18)F-FDG PET-CT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之间有差异,对指导临床治疗可能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对于高SUV_(max)值患者。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诊断价值,及治疗前后疗效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或随访半年证实的24例肿块型AIP和24例胰腺癌(PC)患者的CT图像,比较两者在影像征象方面的差异,以及肿块型AIP激素冲击治疗后免疫球蛋白G4(Ig G4)水平与影像学之间的变化关系,同时根据MSCT评分对疗效作出评估。结果①肿块型AIP组与PC组被膜样边缘改变:肿块型组AIP7例,PC组0例,χ~2=6. 021,P=0. 014;周围血管侵犯:肿块型组AIP 4例,PC组19例,χ~2=16. 362,P 0. 001;周围淋巴结肿大:肿块型组AIP 3例,PC组10例,χ~2=5. 169,P=0. 023;肾脏低密度:肿块型组AIP4例,PC组0例,χ~2=4. 364,P=0. 037;胰管截断:肿块型组AIP 2例,PC组20例,χ~2=24. 252,P 0. 001。胆总管增厚或变窄、肾上腺增粗、肝脏灌注不均及胰管的不规则扩张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②MSCT评分与Ig G4无相关性,但MSCT评分可以评估激素治疗效果。结论 MSCT三期扫描对肿块型AIP与胰腺癌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还可以用于评估激素对肿块型AIP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8.
CT及X线钡餐造影在中晚期胃癌诊断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中晚期胃癌进行CT与X线钡餐造影的对照研究。方法 分析48例经手术及/或胃镜病理证实的中晚期胃癌的CT与X线钡餐造影的表现。结果 CT及X线钡餐造影在中晚期胃癌病灶的检出率上无显差别,CT在检出转移灶及判断邻近器官的受侵的程度上明显优于X线钡餐造影。但有对CT在检出转移灶及判断邻近器官的受侵程度上也可出现假阳性(误诊)与假阴性(漏诊)。X线钡餐造影在观察病变空间位置、胃壁柔软度方面则优于CT。结论 在中晚期胃癌的诊断上,X线钡餐造影仍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CT检查则可用来作佐证,以相互补充证实。  相似文献   
79.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ANFH患者的5 3髋先常规行股动脉DSA ,后在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侧动脉内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即在每支血管内注入稀释后的尿激酶2 0万u、丹参10ml及川芎嗪2 0mg;术后保留导管于动脉内,经导管每日注入同剂量的药物及肝素钠4 5 0 0u ,连用3天后拔管,治疗后复行股动脉DSA检查及行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术后DSA示治疗后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多(P <0 .0 5 ) ,患侧髋关节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改善,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1~16个月(平均9.5个月)示FicatⅠ、Ⅱ期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修复明显。结论:ANFH的DSA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因素所致,而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的介入治疗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初步分析和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甲状腺病变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检查发现甲状腺病变并有明确病理结果的18例患者资料,以同一患者对侧正常甲状腺或周围颈部血池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甲状腺恶性病变组、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的SUVmax进行统计并进行差异性分析,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SUVmax行ROC曲线分析,同时观察病灶的CT形态及密度改变,综合分析并计算PET、PET/CT诊断甲状腺病变的效能指标。结果 1)18例患者共21个病灶,恶性病变14个,良性病变7个,甲状腺恶性病变组、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的SUVmax分别为10.12±9.42、5.47±2.97和1.43±0.38,甲状腺恶性病变组与良性病变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35,P=0.435),甲状腺恶性、良性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748和18.270,均有P0.01);2)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病变SUVmax的ROC,该指标的AUC为0.515(0.70),诊断准确性不高;3)~(18)F-FDG PET扫描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71.43%(10/14)、42.86%(3/7)、71.43%(10/14)、42.86%(3/7)、61.90%(13/21),而~(18)F-FDG PET/CT扫描的诊断效能分别为92.86%(13/14)、71.43%(5/7)、86.67%(13/15)、83.33%(5/6)、85.71%(18/21)。~(18)F-FDG PET扫描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功效与标准组一致性很差(Kappa=0.143,μ=0.644,P=0.513),而~(18)F-FDG PET/CT扫描与标准组基本一致(Kappa=0.762,μ=4.792,P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中SUVmax不能作为甲状腺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指标,同时结合PET代谢特点和CT形态学改变,可以初步诊断甲状腺病变性质,并且能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如转移或者合并其他良恶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