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外伤性脾破裂的介入性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采用介入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Ⅲ级以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经脾动脉行明胶海绵颗粒部分性栓塞止血。右下腹麦氏点经皮穿刺放置导管引流腹腔积液。结果:部分性脾栓塞术(PSE)对33例脾破裂患者一次性止血栓塞成功,引流通畅,技术成功率100%,有效率97%。17例行腹腔积血回输,全部病例治愈出院。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经PSE及腹腔引流术治疗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2.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术(PTA)以及血管内支架(EMS)置入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已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 Budd-Chiari 综合征(BCS),且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1995年1月~12月间11例 BCS 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  相似文献   
5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累及手、足部小关节,呈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改变,最终导致关节畸形甚至功能丧失。不同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PET提供了一种在细胞水平上的显像方法,是一种潜在的、高度灵敏的滑膜炎评估方法。笔者就PET分子探针在RA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RA的诊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4.
谢强  汪世存 《安徽医药》2018,22(8):1562-1565
目的 研究氨基酸代谢显像剂L-[S-11C-甲基]-蛋氨酸([11C]-MET)全自动合成、质量控制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医用回旋加速器轰击氮氧混合气体,生产出的[11C-]与57%氢碘酸生成[11C]-碘代甲烷,高纯氮气推动[11C]-碘代甲烷与[11C]-MET前体L-高胱氨酸硫内酯反应,生成[11C]-MET,经纯化,灭菌最终得到[11C]-MET注射液.薄层色谱法对[11C]-MET进行放射化学纯度(RCP)检测.肿瘤患者行[11C]-MET PET-CT扫描.结果 最终合成产物[11C]-MET的RCP> 95%,3 mg的L-高胱氨酸硫内酯可获得未校正合成效率约为35%.结论 使用国产碳-11碘代甲烷合成模块以及碳-11多功能合成模块的组成化学合成模块实现液相法转移[11C-]两步法合成[11C]-MET,合成时间短,合成稳定.  相似文献   
55.
目的 经动脉向实体恶性肿瘤组织灌注碳酸氢钠,观察对ADM、MMC、5-Fu介入治疗的增效作用。方法 随机分组为单组介入化疗组和经动脉灌注碳酸氢钠后再灌注化学药物两组。Seldinger技术穿刺经股动脉进入肿瘤动脉血管,对照组单纯灌注化疗药物;治疗组先灌注碳酸氢钠再分别灌注生理盐水30ml和化疗药物。结果 加用碳酸氢钠组部分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结论 向恶性肿瘤组织灌注碳酸氢钠可提高ADM、MMC、5-Fu疗效。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行PET-CT检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法回顾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预约检查的重症患者,未使用英国早期预警评分体系(NEWS)评分法,预约情况以及完成检查的情况;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NEWS评分法应用于重症患者的检查过程中,进行评估,并给予合适的应对措施。结果 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的124例重症患者63例完成检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49例重症患者42例完成检查,使用NEWS评分法后的完成检查情况明显高于往年。结论 NEWS评分法方便快捷,为合理安排重症患者提供了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7.
PET-CT在肺癌诊断与临床分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成像(^18F-FDG PET-CT)在肺癌诊断及其在临床分期方面的价值。方法:75例患者进行了PET-CT检查诊断为肺癌,分析其PET-CT代谢情况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薄层增强CT和HIKCT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5例患者通过^18F-FDGPET-CT检查,均诊断为肺癌,其中经纤维支气管检查或者穿刺检查有明确病理的4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3例;^18F-FDGPET-CT75例均表现为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最大SUV值在1.5-18.8之间;30例CT增强扫描病例中,病灶边缘毛糙,明显强化,CT值升高在20-46Hu之间;45例HRCT检查中病灶有明显分叶、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截断现象等。结论:^18F-FDGPET-CT与诊断性CT联合应用,可以对肺癌进行明确诊断与分期。  相似文献   
58.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19岁,因左上肢麻木4个月加重3个月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阴性,患肢肩部伸侧面、前臂手部背侧面感觉减退,肩关节活动时疼痛,上抬受限。于我院就诊期间,血尿常规、生化免疫组合及凝血象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增强CT示左肩部肌间隙内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约7.0 cm ×6.0 cm,边界尚清,密度欠均匀,增强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骨质未见破坏。德国 Siemens 公司 Biography 16 Sensation PET/CT scanner检查示左肩部肌间隙内见团块状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灶,SUVmax为4.6(正常肌肉组织SUVmax为0.7),同机CT提示左肩部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约6.2 cm ×6.9 cm,密度不均匀,其内另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图1~3)。CT诊断:神经源性肿瘤可能,血管瘤待排(图4~6)。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中高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术后临床特征与131Ι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131Ι清甲治疗的10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后临床相关资料。131Ι治疗后8~12个月进行二次131Ι治疗或诊断性碘扫,结合甲状腺球蛋白和其他影像学检查为疗效评价依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分为满意、可接受及欠佳。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直径(>2 cm、1~2 cm、<1 cm)、病灶数目(单发、多发)、甲状腺癌合并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其他、无)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5个、5~10个、≥ 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直径(原发肿瘤直径<1cm)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5个、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5~10个)是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论 原发肿瘤直径(原发肿瘤直径<1 cm)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5个、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5~10个)是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临床转归影响的独立因素,与临床转归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髓外浸润的18F-FDG PET/CT图像特点,提高对该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1例为穿刺病理或随访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髓外浸润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显像,分析髓外浸润PET/CT显像特点。结果:21例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年龄41-77岁,平均(58.3±10.0)岁;骨髓外浸润累及淋巴结9例,肺、胃、脾脏及肾脏各2例,腹膜后、右心耳、皮下结节及脊膜受累及各1例;髓外浸润SUVmax最大值21.2,最小值2.1,平均值7.7±5.3,骨髓病变最大值33.5,最小值2.4,平均值6.6±3.6,髓外浸润与骨髓病变SUVmax比较,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95,P=0.232)。结论:18F-FDG PET/CT不仅对多发性骨髓瘤有很好的诊断价值,而且对继发髓外浸润也有很好的评估价值,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