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眼科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视神经炎与中枢神经脱髓鞘关系密切,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辅助检查手段,且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和研究价值.增强磁共振成像、磁化传递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苗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分子影像因其各自独特的研究价值而成为临床视神经炎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就近年磁共振成像住视神经炎及其相关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2.
视神经炎与中枢神经脱髓鞘关系密切,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辅助检查手段,且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和研究价值.增强磁共振成像、磁化传递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苗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分子影像因其各自独特的研究价值而成为临床视神经炎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就近年磁共振成像住视神经炎及其相关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3.
目的:从脑网络的角度,研究惊恐障碍患者默认模式网络的变化,为探讨惊恐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可能的理论信息。方法:被试者包括20名首发、未用药的惊恐障碍患者(PD组)和19名健康对照者(HC组)。其中,惊恐障碍患者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心理科门诊,健康对照者来自华山医院体检中心。所有被试者完成一般人口学资料收集和焦虑评估后,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获取静息态磁共振数据。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情绪量表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f MRI数据使用SPM8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组和对照组被试者均完成一般人口学资料采集和情绪量表评估。由于头动,患者组3例和对照组2例的功能磁共振数据被剔除。两组被试者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及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相比,PD组患者的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的评分明显高于HC组(t=29.95,P=0.000;t=9.037,P=0.000)。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PD组患者默认模式网络中的前扣带回(ACC)与左侧楔前叶、左侧角回和左内侧额叶后部皮质之间的功能连接增高,ACC与左侧眶中回的功能连接减弱。结论:惊恐障碍改变了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功能连接,可能因此促进惊恐障碍患者恐惧环路的形成。  相似文献   
74.
目的:通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获得脑胶质瘤的容积转运参数(Ktrans)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探讨它们定量评估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包括71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Ⅱ级31例,Ⅲ级8例,Ⅳ级32例。每名患者经过DCE-MRI成像获得胶质瘤的Ktrans与Ve的最大值。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Ktrans值与Ve值的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Ktrans值、Ve值与胶质瘤分级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分析Ktrans值、Ve值鉴别不同级别胶质瘤的最佳切峰值及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除了Ⅲ级与Ⅳ级胶质瘤Ktrans值与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余各级别胶质瘤Ktrans值与Ve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Ktrans值、Ve值均与胶质瘤分级正相关(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Ktrans与Ve的最佳切峰值为鉴别Ⅱ级与Ⅲ级、Ⅱ级与Ⅳ级、低级别胶质瘤(LGG)与高级别胶质瘤(HGG)提供了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论:应用DCE-MRI可以为评估脑胶质瘤微血管的通透性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ESWAN序列在星形细胞肿瘤分级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手术的脑星形细胞肿瘤患者35例及其他类型病变39例。行常规MRI、增强T1 FLAIR及GEESWAN序列扫描,根据各种肿瘤内ITSS数目将其分级。结果: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间变型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的ITSS分级具有显著差异;并且随着肿瘤级别增高,ITSS分级增高,提示星形细胞肿瘤随着级别的增高,其血管增殖及微出血相应增多。高ITSS分级(3级)可用于鉴别诊断GBM/HAT与淋巴瘤,但是不能鉴别GBM/HAT与颅内孤立性转移瘤。结论:通过ESWAN序列扫描,经ITSS分级检测,对星形细胞肿瘤的分级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助于鉴别GBM/HAT和颅内孤立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帕金森病(PD)和多系统萎缩(MS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PD患者76例为PD组和MSA患者42例为MSA组,另选择25例非PD患者为对照组,采用SWI显示黑质背外侧和基底节区图像。根据临床症状相对应侧的中脑黑质部“燕尾征”消失结合基底节区“壳核后外侧低信号”特征表现鉴别PD和MSA,并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评价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PD组、MSA组和对照组中脑黑质“燕尾征”消失分别为96.05%、90.47%和12.0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PD组与MSA组比较(P>0.05)。“壳核后外侧低信号”改变在PD、MSA和对照组患者中分别为7.89%、76.19%和4.0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MSA组发生率与PD和对照组比较(均P<0.05),但P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采用SWI上“燕尾征”消失诊断PD的灵敏度为96.05%、特异度为88.00%,约登指数为84.05%,阳性预测值为96.05%、阴...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倒背数字作业测验(BDST)fMRI脑内激活区的特点.方法: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各18例,以BDST作为刺激任务,进行fMRI检查,氯丙嗪治疗后的患者中9例再次接受fMRI检查.结果:在BDST的fMRI检查中,对照组的左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顶上小叶、左侧缘上回、左侧颞下回及左侧枕颞外侧回等脑区均有明显激活;而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下回及双侧顶叶后下部等脑区激活低下.9例用氯丙嗪治疗后的患者左侧额上回及左侧额下回的激活低下明显改善(P<0.05).结论:fMRI不仅可以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而且还能为精神分裂症临床药物疗效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8.
近来科学家发现,宇宙中不为人重视的暗物质及暗能量(后者约占宇宙总能量的75%),是宇宙不断膨胀的主要动力.同样,我们的大脑也存在这种暗能量[1].研究发现,约5%能量耗于脑对环境刺激的可见反应中,大部分能量则耗于难以查觉的大脑自发的内在活动[2].经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功能磁共振(fMnI)技术证实,即使在清醒静息、睡眠甚至麻醉状态下,人脑也存在活动[3-4].BOLD -fMRI是日本科学家小川诚二在1990年发明,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的脑功能区定位等特点,早先的BOLD检查,需设立任务来获得任务激活脑区[5].近来静息态大脑自发内在活动的发现,不仅对人脑高级认知功能的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6],而且对任务BOLD成像结果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应用三维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脱髓鞘斑块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 资料与方法 应用3 T 磁共振对34例MS患者和25名非MS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MS病灶处和正常表现脑白质的纤维束变化. 结果 三维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方向、形态和结构.在MS斑块处可见纤维束中断、病灶远端纤维束缺失或稀少.病灶周围的纤维束表现为受压、推移改变.与相同年龄段的正常人对照,MS患者的正常表现胼胝体内纤维束稀少. 结论 基于DTI技术的纤维束成像能够直观地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反映病变对纤维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目的通过体外模型考察三维(3D)DSA的导航精度,评价通过与MRI和(或)MR血管成像(MRA)[MRI(A)]的图像融合实现基于3DDSA神经导航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模型:树脂玻璃体模(Peg-Board Phantom),圆柱体的底部随机排列有32个高低不等的实心定位圆柱体,其高度和排列位置均符合正态分布。(2)3DDSA检查: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的InfinixNS/VCDSA机,原始数据经3D工作站重组后,传输至在线Pc工作站,经WFUDICOM-Toolkit软件转换为标准的医学数字影像通信标准(DICOM)图像层面数据。(3)MRI(A)检查:采用GESignaVH/i3.0T超导MR成像系统,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序列进行扫描,DICOM图像亦传输至Pc工作站。(4)图像融合:采用3D Slicer软件以定位圆柱体的位置及形态为依据,对3D DSA和MRI(A)图像进行手工配准,融合效果由多名有经验的医师进行评价。(5)导航精度的测量:计算3D DSA、MRI(A)显示的底盘上的32个定位圆柱体顶点的坐标与模型实际坐标间的欧氏距离。体模的DSA导航精度与MRI导航精度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评价。结果以定位圆柱体的位置及形态为依据进行体外模型的3D DSA、MRI(A)的图像配准,最终图像融合效果满意。模型内定位圆柱体顶点的平均定位误差分别为(0.38±0.24)mm(3D DSA)、(0.31±0.12)mm[MRI(A)],两者间的导航精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1,P=0.55)。结论通过与MRI(A)的图像融合,可以实现基于3D DSA的神经导航手术,其导航精度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