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65篇
综合类   204篇
预防医学   35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77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目的:建立兔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模型,为治疗CNV相关疾病的药效学实验奠定基础。

方法:采用青紫蓝兔视网膜下注射不同浓度Matrigel的方法建立实验性CNV模型,通过眼底彩照、FFA、脉络膜铺片、组织病理切片分别进行评价分析,确定Matrigel最佳浓度及操作方法。

结果:从FFA来看,Matrigel 40μL和20μL组从7d起出现荧光渗漏,14d和28d逐渐增强; 10μL组14d和28d出现荧光渗漏,5μL组一直未见明显荧光素渗漏。从眼底情况来看,7d时大部分注射部位的视网膜已贴附回去,仅个别眼出现局限性视网膜脱离,Matrigel 40μL组个别眼视网膜增殖明显,造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因白内障或玻璃体混浊无法进行眼底彩照和造影多出现在Matrigel 40μL组。从组织病理学观察,小血管和/或幼稚纤维组织增生多见于Matrigel 40μL和20μL组。但Matrigel 40μL组视网膜损伤明显。

结论:Matrigel视网膜下注射可成功诱导CNV形成,20μL为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682.
目的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2015年12月治疗的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者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统计并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指标(改良寰齿前间距MADI,脊髓可用间隙SAC)及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的症状均明显改善,MADI明显缩小,SAC明显增加,颈髓角135°;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时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对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术中寰枢椎复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术可以有效进行寰枢椎的融合,固定效果良好,缓解脊髓受压,改善了齿状突游离小骨及寰枢椎脱位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683.
急性CO中毒大鼠脑组织NO NOS活性变化及纳洛酮的干预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 (CO)中毒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 (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活性的变化及纳洛酮的治疗作用。方法 健康Wister大鼠 4 5只 ,随机分为 3组 :正常、CO染毒组 (中毒组 )、CO染毒后纳洛酮治疗组 (观察组 )。采用改良的Griess法和分光度法 ,分别测定大鼠大、小脑组织NO和NOS活性。结果 急性CO中毒后大鼠大、小脑组织中NO和NOS活性明显升高 ,与正常组比较P <0 0 1;应用纳洛酮治疗后 ,脑组织中NO和NOS活性明显降低 ,与中毒组比较P <0 0 1。结论 急性CO中毒后大鼠脑组织中NO和NOS活性增高 ,NO、NOS活性改变可能参与了急性CO中毒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纳洛酮治疗可降低急性CO中毒大鼠脑组织中NO和NOS活性。  相似文献   
684.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法代表方剂黄连解毒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黄连解毒汤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治疗组接受常规治疗,黄连解毒汤组接受黄连解毒汤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连解毒汤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黄连解毒汤治疗组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效果相当(P0.05),联合治疗组效果较治疗组、黄连解毒汤治疗组有效(P0.01)。结论黄连解毒汤能通过清除体内热毒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85.
曲马多术后持续静脉镇痛的药效学及其血清浓度监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曲马多术后持续静脉镇痛的作用效应及监测镇痛期间的曲马多血清浓度.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术后病人500例,手术结束前缝深层组织时静注负荷剂量曲马多1.5mg/kg,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246)曲马多600mg+氟哌啶醇10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50ml,剂量为8mg@h-1;Ⅱ组(n=254)曲马多800mg+氟哌啶醇10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60ml,剂量为10mg@h-1.两组持续静输72h.选择II组病人10例,于镇痛期间0、0.5、1、3、6、12、24、30、42、48、54、60、72h各采静脉血3 ml.观察指标镇痛效果(VAS评分)、不良反应及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曲马多血清浓度.结果Ⅰ组VAS为1.16±1.15,Ⅱ组为0.83±1.33,Ⅰ组镇痛效果满意率为84.15%,Ⅱ组为91.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但I组尿潴留发生率(6.25%)较Ⅱ组(10.6%)低(P<0.05).镇痛期间曲马多平均血药浓度为(0.521±0.216)μg/ml.结论曲马多10mg@h-1连续静输用于手术后病人的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其血清治疗浓度约为500ng/ml.  相似文献   
686.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硷(HCPT)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可行性.方法:HCPT20mg第1~5天静滴,5-FU 750mg第1~5天静滴,DDP 20mg第1~5天静滴,21~28天重复为一周期,完成两周期后总结疗效.结果:联合化疗13例,PR7例,有效率54%.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和脱发,不良反应可耐受、逆转.结论:对已用常规手段治疗失败,耐药的晚期食管癌患者,选择该方案化疗仍可获得较高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687.
目的:观察针刺对吗啡麻醉及镇痛后并发症的防治效果,探讨针刺治疗机制。方法:将择期经尿道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腰麻后,Ⅰ组不再进行操作;Ⅱ组、Ⅲ组行针刺治疗,留针30min,Ⅱ组穴取合谷、曲池、内关、支沟,Ⅲ组穴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观察围麻醉期不同时点各组患者的肠鸣音、恶心、呕吐、瘙痒等变化情况。结果:吗啡腰麻后各组患者肠鸣音减少。Ⅱ组针刺后及手术开始时肠鸣音次数增加,与Ⅰ组、Ⅲ组同时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5.0%(1/20)、30.0%(6/20),均低于Ⅰ组的35.0%(7/20)、80.0%(16/20)。结论:无神经传导阻滞情况下,针刺治疗对吗啡相关并发症有治疗效果;神经传导通路阻断后,针刺治疗对吗啡引起的并发症治疗作用减弱。针刺治疗机制可能与神经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88.
低温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氧自由基释放,抑制诸多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和释放,然而低温在急性胰腺炎中应用的研究较少。本实验在急性胰腺炎后应用中度低温,观察其对急性胰腺炎所致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低温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689.
叶蜀新  谢小平  江伟  曾强 《四川医学》2005,26(9):1003-1004
目的 探索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下肢长骨骨折时,怎样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根据统一标准选择股骨、胫骨骨折病人126例,行交锁髓内钉静力型固定,术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照提前取锁法要求取除一端锁钉,对照组不取锁钉。定期行X线片检查,对比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及骨折移位情况。结果提前取锁组骨折愈合时间缩短,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无骨折不愈合和断钉发生,有骨折再移位的可能。结论交锁髓内钉提前取锁法简单、实用,有利于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90.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行单纯PVP治疗,30例)和观察组(行RFA联合PVP治疗,32例)。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ODI、KP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KP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术后7 d及1、3个月VAS评分及ODI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骨水泥渗漏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FA联合PVP较单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能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减轻其功能障碍并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