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人体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3具年龄大于40岁的新鲜冰冻尸体标本,取出所有标本的右侧股骨和胫骨,分别于股骨头、股骨内髁、股骨外髁、胫骨内髁、胫骨外髁、胫骨远端距负重区关节软骨面1 cm处,垂直于下肢机械轴切下3 mm厚松质骨样本。使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系统测量骨组织显微硬度。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青壮年(16—60岁)和老年(961岁),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合并骨折及致伤原因等资料。结果共收治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540人542例骨折,占成人肱骨骨折的23.69%(542/2288),占全身骨折的1.04%(542/52225)。其中男340例,女200例,男女比为1.70:1;年龄16.90岁,中位年龄为37岁。青壮年451例(83.21%),老年91例(16.79%)。青壮年组以男性为主(70.51%),而老年组以女性为主(73.63%)。AO分型多为13.A型骨折,占50.00%。23.89%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伴有其他部位骨折,以青壮年(86.82%)和高能量损伤(75.19%)为主。51.71%的青壮年住院患者由高能量损伤所致。结论成人肱骨远端骨折以青壮年男性常见,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关节内骨折较多;老年患者以女性为主,多由低能量损伤所致,关节外骨折较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京津冀地区成人距骨骨折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京津冀地区1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距骨骨折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构成及骨折AO分型分布等。结果共收集622例成人距骨骨折病例资料,男499例(80.23%),女123例(19.77%),男女比为4.06:1,平均年龄为37.7岁。高发年龄段为16—55岁(89.55%),骨折类型中,81-A型撕脱骨折所占比例最高(32.32%),其次是81.B型(26.21%)距骨颈骨折和81.C型(19.94%)距骨体骨折。结论京津冀地区成人距骨骨折以男性、中青年最为多见,距骨撕脱骨折最为多见,距骨颈骨折多于距骨体骨折。  相似文献   
14.
背景:测量分析肱骨近端显微骨硬度分布规律可以较好地评价该部位骨组织不同区域的物理性能。目的:探讨肱骨近端不同部位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共选用了62岁男性、45岁女性和58岁男性3具遗体捐献者标本,于肱骨肩关节盂水平及外科颈水平垂直其长轴取多层面标本,使用显微硬度计在样品表面不同区域进行维氏硬度测试,统计分析骨骼硬度的分布规律。结果:3具标本的肱骨近端共测量84个部位,测得肱骨近端区域总体硬度为(37.62±8.82)HV,硬度最大处为肱骨外科颈内侧(45.82±5.55)HV,其次为外科颈外侧与后侧,此三处硬度大于肱骨近端其他部位(P<0.05);硬度最小处为大结节处松质骨(28.32±4.35)HV。从解剖部位来看,外科颈硬度为(44.07±6.45)HV,大于肱骨头及大、小结节硬度(P<0.001);大结节硬度最小为(29.56±5.68)HV(P<0.01)。肱骨头前半部硬度大于后半部,小结节硬度大于大结节,肱骨外科颈前方硬度低于其他方位(P<0.05)。结论:肱骨近端不同区域骨硬度的分布具有规律性;肱骨近端骨硬度分布数据可为肱骨近端内固定策略的选择、新型植入材料的研究提供基础,并为3D打印仿生骨的设计开辟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肱骨干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共收集1 741例成人肱骨干骨折患者,男1 185例,女556例,男女比为2.13∶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 ~ 30岁(24.30%);12-A型骨折1 136例(65.25%),12-B型骨折469例(26.94%),12-C型骨折136例(7.81%).A组1 205例,男女比为2.24∶1;B组536例,男女比为1.91∶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40,P=0.153).A组患者平均年龄[(37.5±16.0)岁]低于B组[(42.0±17.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59,P=0.000).两组患者年龄段构成比和AO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肱骨干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 ~30岁,平均年龄呈增长趋势;男性多于女性;骨折高发类型为12-A型,12-B型骨折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脊髓灰质炎混合多价糖丸活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 )免疫疗法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实验组 :用脊髓灰质炎疫苗 10粒 ,每 10d 1次口服 ,连服 3个月 ;对照组 :阿昔洛韦30 0mg ,每日 1次口服 ,连服 3个月 ,疗程结束后随访 3个月。结果 :①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②实验组治疗后HSV抗体效价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 <0 0 1) ;③治疗后的实验组比治疗后对照组HSV抗体效价明显提高 (P <0 0 5 )。结论 :根据我们所研究的结果显示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治疗RGH疗效满意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6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14家医院诊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将东北地区4家医院资料定义为东北组,西北地区10家医院资料定义为西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和骨折分型等。结果共收集老年髋部骨折1 499例,其中东北组806例,西北组693例。东北组男性289例,女性517例,男女比为1∶1.79;西北组男性304例,女性389例,男女比为1∶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0.002,P<0.05)。东北组和西北组中位年龄分别为76岁和7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50,P<0.001)。东北组76~80岁构成比最高(22.70%,183/806),西北组60~65岁构成比最高(23.95%,166/693),两组60~65岁、66~70岁、81~85岁和≥86岁4个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北组31-C型骨折构成高于东北组(c2=18.353,P<0.001),31-A型和31-B型骨折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东北组31-B2型骨折最多(270例,33.5%),西北组31-A2型骨折最多(207例,29.87%),两组比较,31-B2,31-C1和31-C2型骨折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骨折亚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女性多于男性,与西北组比较,东北组年龄大,31-C型骨折构成比小。东北组高发骨折亚型为31-B2型,西北组为31-A2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体腕骨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将右侧腕骨软组织剥离后,用慢速锯分别在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切取厚3 mm的骨组织标本。舟骨选取舟骨结节、腰部内外侧和舟骨体部,月骨选取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选取外层皮质不同区域,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个区域选取 5 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骨硬度值。观察不同骨骼间及骨骼内部不同区域的骨硬度值差异。结果 3具标本中共取得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标本切片18片,测量位点255个。腕骨不同骨骼骨硬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钩状骨(39.04±5.79)HV、头状骨(38.98±6.17)HV、舟骨(37.72±5.85)HV、大多角骨(35.89±4.75)HV、月骨(33.65±5.42)HV及小多角骨(31.82±5.54)HV,不同骨骼间总体骨硬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83,P<0.01)。舟骨、月骨内部不同区域骨硬度分布近似,舟骨结节、腰部外侧、腰部内侧和舟骨体部骨硬度分别为(37.07±5.77)、(37.51±6.39)、(40.00±5.64)、(36.31±5.47)HV,其中腰部内侧骨硬度最大,舟骨体部骨硬度最小,4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9,P>0.05)。月骨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骨硬度分别为(33.57±3.61)、(34.58±6.04)、(35.47±5.24)、(30.97±5.88)HV,其中背侧骨硬度最大,远端骨硬度最小, 4个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0,P>0.05)。结论 健康人腕骨不同骨骼间硬度各有不同,舟骨和月骨内部各部位骨硬度分布均匀一致。测量腕骨显微骨硬度值,了解其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腕骨微观生物力学性能,亦可指导腕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设计制作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状态下的腕部骨骼假体及建立腕部肌骨组织的有限元模型。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BPR-17010818。  相似文献   
19.
殷兵  张奇  张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20):1701-1703
骨不连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小组把骨不连定义为损伤和骨折后至少9个月,并且已有3个月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1].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发生率为5%~10%,其中21.5%~35%为胫骨骨不连,其发生率占所有胫骨骨折的2%~15%[2].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并分析2008—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童胫骨近端骨折的年龄、性别特征及结构分布情况。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新鲜儿童胫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儿按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3岁、3~6岁、7~11岁、12~16岁。记录不同年龄段患儿的性别及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儿童长骨骨折( AO/PCCF)分型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共诊治儿童骨折8987例,其中胫腓骨骨折1163例,胫骨近端骨折118例;胫骨近端骨折占儿童全身骨折的1.3%(118/8987),占儿童胫腓骨骨折的10.1%(118/1163)。118例胫骨近端骨折患儿中,男性80例(67.8%),女性38例(32.2%),男性多于女性。随患儿年龄增加,其骨折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胫骨近端骨折男女高发年龄均为12~16岁,年龄段构成比52.5%(62/118)。骨折AO/PCCF分型中,41t-E型骨折78例(66.1%,78/118),其中41t-E/7型骨折最多,45例(38.1%,45/118);41t-M 型40例(33.9%,40/118),其中41t-M/2型和41t-M/7型较多,各17例(14.4%,17/118)。不同年龄段41t-E/7型、41t-M/2型骨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6.657, Hc=32.702, P值均<0.05)。结论儿童胫骨近端骨折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为12~16岁,高发骨折类型为41t-E型,尤其是41t-E/7型。儿童胫骨近端骨折的重点预防人群为大龄男性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