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6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216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68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249篇
口腔科学   169篇
临床医学   832篇
内科学   356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151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390篇
综合类   1542篇
预防医学   506篇
眼科学   44篇
药学   516篇
  2篇
中国医学   571篇
肿瘤学   29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43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308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正1病例资料病例1:男,53岁,因颈部疼痛1周入院。无头晕、视物旋转、行走困难、饮水呛咳、流涎、肢体麻木、乏力、偏瘫、恶心及呕吐等不适,体格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颈部超声(图1)示右侧椎动脉内径2.9 mm,左侧椎动脉内径2.4 mm,左侧椎动脉C4~5椎间隙段管径增宽,内径约4.3 mm,管腔内彩色血流充盈不饱满,管腔内可见线状光带回声,将椎动脉管腔分为真假两腔,假腔内可见逆向血流,真腔内径约1.2 mm,  相似文献   
922.
目的 研究亚致死温度射频消融(RFA)对肝癌干细胞(LCSC)产生及其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小鼠Hep1-6肝癌细胞株和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样品,检测LCSC相关标志物和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 不同温度分别刺激Hep1-6细胞后发现,45℃是不能诱导细胞死亡的亚致死性温度.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显示45℃处理可引起CD13+、CD44+、CD90+、CD133+ Hep1-6细胞水平明显上调,提示45℃温度导致Hep1-6细胞中以上各型LCSC产生增加;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显示45℃温度导致CD13、CD90、CD133 mRNA水平明显上调.CD13 mRNA水平在5例HCC患者复发肝癌组织中均明显上调,CD133 mRNA在4例复发肝癌中上调,CD90 mRNA仅在1例复发肝癌中上调;FCM检测显示CD13+ LCSC水平在4例复发肝癌中明显上调,CD133+ LCSC水平仅在1例复发肝癌中上调,提示CD13+ LCSC水平上调与45℃温度关系更密切.RT-qPCR检测显示4例CD13+ LCSC上调的复发肝癌患者13个LCSC相关转录因子中Sox2、Stat1明显上调,FCM检测显示45℃处理Hep1-6细胞后Sox2、Stat1 mRNA明显上调.用Sox2、Stat1 siRNA分别沉默了Sox2、Stat1基因,表明Sox2 、Stat1均参与了45℃温度诱导的CD13+ LCSC产生.结论 RFA治疗中45℃亚致死性温度所致CD13+ LCSC水平增高与Sox2、Stat1表达有关.该结果对肝癌复发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23.
目的探讨负载人肝细胞性肝癌(HCC)组织来源的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CD133+HCC RNA-DC)疫苗的免疫活性。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人HCC组织中分离出肝癌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出CD133+肝癌细胞,制备负载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疫苗,最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的表型,ELISA法测定DC分泌IL-12水平,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DC在体外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的HLA-ABC、HLA-DR、CD86、CD80、CD83表达水平分别是(96.52±2.02)%、(92.17±3.04)%、(94.25±3.28)%、(55.14±1.67)%、(40.53±2.31)%,与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和成熟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33+肝癌细胞RNA-DC、肝癌细胞RNA-DC、成熟DC和未成熟DC分泌IL-12的量分别为(421.50±3.12)、(418.20±1.10)、(324.20±2.19)和(102.47±4.60)pg/ml,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前两者均高于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肝癌细胞RNA-DC与肝癌细胞RNA-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分别均强于成熟DC和无DC刺激的自体T淋巴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疫苗具有成熟表型,能够在体外有效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24.
目的 探讨伊立替康(CPT-11)对食管癌EC109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核因子(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CPT-11(20、50、100、200 μmol/L)作用24、48及72 h后的细胞存活率以筛选低细胞毒性药物浓度进行后续实验;根据实验设计分为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CPT-11+照射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经不同剂量X线(0、2、4、6、8和10 Gy)的存活分数(SF)并通过单击多靶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增敏比(SER),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处理48 h后的凋亡率和caspase-3活化率,Foci焦点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的DNA损伤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NF-κB p65和IκB α的蛋白水平,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的Rad51水平。结果 在20~200 μmol/L范围内,随CPT-11浓度增加,EC10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升高,抑制效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与CPT-11 20%抑制浓度(IC20)接近的浓度(25 μmol/L)进行增敏实验。CPT-11+照射组的SF低于单纯照射组,且CPT-11+照射组的D0为1.39±0.14,单纯照射组的D0为2.46±0.17,SER为1.77。与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比较,CPT-11+照射组的凋亡率、caspase 3活化率及Foci焦点数目均升高,而Rad5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T-11+照射组的NF-κB p65水平低于其余两组,且IκB-α水平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CPT-11可抑制食管癌EC109细胞增殖并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同时诱导凋亡,可能与抑制NF-κB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925.
目的探讨血管前置的高危因素和产前超声诊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和(或)临床诊断为妊娠合并血管前置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并追踪妊娠结局。 结果产前超声共检出血管前置18例,其中1例脐带先露误诊为血管前置;漏诊1例。确诊为血管前置病例共计18例,其中16例(88.9%,16/18)为单胎妊娠,2例(11.1%,2/18)为三胎妊娠;合并低置胎盘9例(50.0%,9/18),帆状胎盘8例(44.4%,8/18),副胎盘2例(11.1%,2/18),球拍状胎盘2例(11.1%,2/18),单脐动脉3例(16.8%,3/18)。18例胎儿中,早产9例(50.0%,9/18),足月产8例(44.4%,8/18),1例(5.6%,1/18)因胎儿结构异常引产。产前超声检查漏诊的1例患者,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时大出血,胎儿死亡。 结论胎盘异常是血管前置的高危因素,需重视产前超声检查,及时诊断和处理,可有效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6.
新生儿纵隔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患儿男,因窒息后复苏21 h入院。患儿为第2胎第2产,胎龄39+2周,顺产出生。患儿母亲孕早期无用药史、放射接触史,定期产检。羊水、胎盘未见异常,脐带绕颈2周,出生体重3.4 kg。Apgar评分1 min 4分,5 min 5分,10 min 6分。出生后患儿逐渐出现呻吟样呼吸,皮肤紫绀,抽搐1次,予抗惊厥、镇静、纠正酸中毒、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急救处理。经过治疗后,患儿症状无好转,继而出现肺出血,予以止血、输注新鲜血浆及抗感染等处理。体查:T 36.8℃,P 140次/分,R 35次/min,Bp 50/35 mm Hg,头  相似文献   
927.
目的 对78例患者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评价,探讨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对患者术后韧带功能恢复中的临床作用。 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月,取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7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29.2岁,受伤至手术平均时间为3个月,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全部病例均采用同种异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78例患者均存在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包括30例体部断裂,44例股骨起点断裂,ACL胫骨止点断裂4例,尽量保留残端。术后对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进行随访,通过相关检查来判断临床效果。 结果 取末次随访数据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5个月。有76例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对比术前,膝关节前后稳定性、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IKDC综合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保留残端对ACL重建术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28.
929.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阿苯哒唑剂量递增法治疗后CT影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将380例脑囊虫病患者疗前CT影像表现分为单发小囊型、多发小囊型、炎症型和混合型,对比各型患者抗囊治疗后CT影像变化,并与其杀虫反应和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不同类型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后CT影像呈现程度不同的吸收、钙化等病理变化.单发小囊型大部分患者治疗后病灶完全吸收,小部分患者出现钙化,疗效最佳,并且治疗时仅有小部分患者出现轻微杀虫反应.多发小囊型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较好,CT显示小部分患者病灶完全吸收,大部分患者见1个或多个钙化灶,治疗效果良好,但该型患者杀虫反应较重,需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炎症型和混合型患者杀虫反应较重,虽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病灶吸收仍较差. 结论各型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阿苯哒唑剂量递增法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钙化等影像变化,对病人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0.
淫羊藿总黄酮提取及其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淫羊藿是使用最为悠久及药用来源种类最多的中药之一,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淫羊藿资源分布量大的有7个种,按分布区的面积依次分别是箭叶淫羊藿Epimediumsagittatum,淫羊藿E.brevicomu,粗毛淫羊藿E.acuminatum,朝鲜淫羊藿E.koreanum柔毛淫羊藿E.pubescens,黔岭淫羊藿E.leptorrhizum和巫山淫羊藿E.wushanense;目前研究证明,淫羊藿总黄酮为淫羊藿主要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