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7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21.
MRI概述     
一、MRI发展简史 192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Wolfgong Pauli首次提出核子有角动量(自旋)现象。以解释原子光谱结构。此后,1946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Felix Bloch及其合作者首次报道了第一次核磁共振实验。同年Edwerd Purcell小组在哈佛大学也进行了同样的试验。这个新的  相似文献   
22.
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凡  樊长姝 《铁道医学》1996,24(5):271-272
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怀颅内恶生淋巴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后,认为对发生在中线区表现为均匀高密度,边缘清楚具有分叶征象的病灶,可作为CT的表现的特点,在放、化放过程中出现肿瘤时隐时现的情况,也可作为CT诊断的特异征象。append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CNS)特征性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表现。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例经病理证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报道及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2例均有特征性的颌骨多发囊肿,肋骨分叉;其中1例有颅内异常钙化。结论目前文献对BCNS确诊的病例报道较少。由于BCNS具有临床及影像特征表现,因此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嗜铬细胞瘤的CT与MR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23例(CT:17例、MR:13例)嗜铬细胞囊的CT和MRI表现,并比较了两者的诊断价值。嗜铬细胞瘤的MRI有特征性,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异位及临床不典型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术后复查MR优于CT。  相似文献   
25.
患者,男,82岁。因腰髋部疼痛2月余入院,伴有尿频、尿急,无尿痛。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及CT显示,多个胸腰椎体及附件、左侧第7肋骨后段、右侧髂骨翼溶骨性骨质破坏。盆腔MRI显示,前列腺增大,大小约5.5cm×6.0cm×4.5cm,内部信号不均匀,呈多发斑片状主要为等T1长T2信号改变,行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见图1、图2),右侧髂窝可见团状软组织肿块。骨盆诸骨可见灶性信号异常。B超显示:肝脏、胆道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PSA5.61ng/ml。根据上述资料,当时考虑为前列腺癌多发转移可能性较大,故决定在B超引导下穿刺前列腺组织…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透视跟踪技术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61例疑有下肢血管病变做下肢3 D CE-MRA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对其成像表现及均值曲线(mean curve)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当靶血管感兴趣区(腹主动脉腹腔干水平)对比剂信号强度mean值上升到40~60范围内开始触发扫描,也就是感兴趣区有造影剂显影第4~6s触发扫描能准确地观察3段(下腹及盆腔、大腿、小腿)动脉血管,3段血管充盈饱满并且静脉干扰少。结论透视跟踪技术3 DCE-MRA能较好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具有操作简便、快捷、节省造影剂用量等优点,而触发扫描时间点的正确选择更有利于动脉病变的检出,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和比较CT与MRI 在中枢神经系统结核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49例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患者,男25例、女24例,年龄为12~78岁,平均36.6岁。依据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特征而确诊和分型。全部病例皆行CT检查,其中18例进行MRI检查。结果:所有病例依其病变侵及部位分为3型:脑膜炎型23例,脑膜脑炎型25例,以及脊髓型1例。23例脑膜炎型患者的CT检查,其中14例有脑积水、基底池及小脑幕密度增高等改变。但未发现脑实质的病变,其中2例又经MRI检查,结果相同。25例脑膜脑炎型患者的CT检查,其中18例除有上述脑膜炎型改变外,还可看到脑实质的损害。MRI检查了15例(CT检查阴性者7例、阳性者8例)均可看到脑膜增厚,脑内干酪样病灶,结核性炎症,粟粒结节及结核瘤等改变。1例脊髓型患者CT检查为阴性,然而经MRI检查却发现其脊髓增粗,蛛网膜下腔变窄,蛛网膜增厚。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利用CT与MRI皆可发现异常改变。MRI在显示脑脊髓实质性病变上优于CT,然而,CT在显示脑膜增厚及钙化方面却又好于MRI。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分析踝三角韧带不同构成部分急性损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7例踝三角韧带急性损伤患者的MRI资料,同时选择25例无踝关节症状志愿者为对照组.三角韧带分为胫舟-胫跟韧带、胫距前韧带和胫距后韧带3个部分进行评估.结果 与手术比较,MRI诊断胫舟-胫跟韧带急性损伤的Kappa系数为0.71(P<0.01),韧带迂曲、信号增高和形态异常3个征象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3.1%、92.3%和92.3%.MRI诊断胫距前韧带急性损伤的Kappa系数为0.46(P <0.01),信号增高和形态异常征象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1.2%和73.1%.MRI诊断胫距后韧带急性损伤的Kappa系数为0.66(P<0.01),韧带结构扭曲和形态异常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4.6%和90.4%.结论 MRI能显示三角韧带各构成部分正常解剖及急性损伤的特征,特别是对胫舟-胫跟韧带及胫距后韧带损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胫距前韧带的诊断价值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9.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MS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娟  樊长姝  柯祺  张家雄  毛荣军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47-1250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MSCT和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IMT患者的CT和MRI表现,其中11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15例中病变发生于腹腔9例、鼻窦和鼻腔1例、肺部2例、左侧腮腺1例、肘关节及膝关节周围各1例。主要CT和MRI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不均匀,11例出现囊变、坏死,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2例关节周围肿块可见包膜。病理示肿瘤由梭形细胞及炎症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肌源性蛋白阳性表达。结论:CT和MRI检查对IMT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IMT的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脊椎病变骨髓MRI信号特点、分型与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分析150例脊椎椎体病变骨髓的MRI信号特点,其中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44例,外伤性骨折52例,脊椎感染性病变12例,转移瘤32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神经纤维瘤病2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总结SE序列T1WI椎体内黄骨髓信号的分布与形态特点并分型。结果椎体病变骨髓MRI信号分6型:0型,正常骨髓信号,21例;Ⅰ型,红骨髓缺失型,4例;Ⅱ型,部分骨髓信号保留型,56例;Ⅲ型,骨髓信号局灶替代型,16例;Ⅳ型,骨髓信号斑片替代型,3例;Ⅴ型,弥漫骨髓低信号型,56例。结论脊椎病变保留的黄骨髓信号,其分布与形态具有一定的规律,反映了相应的病理生理基础。将其总结分型,便于正确认识脊椎病变的骨髓MRI信号变化,提高脊椎病变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