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圆锥角膜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进行性圆锥角膜的早期临床表现。方法10只眼的进行性圆锥角膜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治疗,主要观察术中和术后第1、3、5天术眼反应,以及术后1、3个月视力、角膜情况、眼压、角膜地形图等情况。结果去除角膜上皮后,维生素B2可渗入角膜基质层,紫外线照射下呈黄绿色荧光,治疗后数小时消退。第3天时角膜上皮愈合,角膜轻度水肿。术后1个月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轻度角膜基质层混浊,可持续至治疗后3个月。3只眼的角膜地形图平均屈光度数较治疗前增加约0.5D。1只角膜水肿比较重的眼,角膜厚度较治疗前略有增加。结论角膜水肿和角膜轻度混浊现象存在于大多数治疗眼的早期观察中,提示该治疗早期,除了去除角膜上皮继发的组织反应外,可能还有光化学治疗本身对角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因眼外伤、眼疾而摘除眼球后,如果眼眶内不放入植入物以填补眼球所占的眼眶空间,则会形成眼窝凹陷的畸形外观。我院自1993~1998年采用羟基磷灰石作为眶内植入物,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价LASIK手术对-10.00 D以上高度近视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0 D以上高度近视67眼接受LASIK手术,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15.18±4.85)D(-10.00~-29.00 D),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占83.58%(56/67),低于0.5占16.42%(11/67),达到或超过术前最好矫正视力的眼占48.39%(33/67).屈光度在±1.00 D以内,占35.82%(24/67),其余均大于±1.00 D,主要为欠矫,未发生严重损害视力的并发症.结论:虽然LASIK术对-10.00 D以上近视眼治疗的预测性不尽人意,但大多数眼术后后获得较满意的裸眼视力,并且手术比较安全,是一种可选择的高度近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4.
近视眼角膜Q值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角膜的非球面参数Q值在不同程度近视眼中的分布情况。方法:53例106只近视眼,按照低、中、高度近视程度分为3组,用Astramax角膜分析仪测定角膜Q值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平均角膜Q值3组分别为-0.34±0.24,-0.21±0.24和-0.22±0.20。3组之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18)。结论: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与近视程度无关,个体间变异较大。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中不应采用人群的角膜Q值平均值,而应当针对个体角膜的Q值进行修正,即所谓个性化治疗。  相似文献   
25.
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形态的改变。方法:95只近视眼分为中/低度近视组(A组,n=53)和高度近视组(B组,n=42),角膜地形图测量并记录手术前后角膜Q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术眼手术前后角膜Q值有显著差异(P<0.01)。术前角膜Q值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屈光度与角膜Q值没有相关性(P>0.05)。但术后角膜Q值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B组手术前后角膜Q值变化的绝对值大于A组(P<0.01),术后角膜Q值变化与术前屈光度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发生显著改变,由术前长椭圆非球面形(Prolate)变为扁椭圆非球面形(Oblate)。高度近视组手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改变程度大于中/低近视组。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的宽光束和小光斑飞点扫描切削模式对复性近视散光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溯研究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复性的近视散光共92眼。按照准分子激光切削模式分为A组(小光斑飞点扫描切削模式)51眼;B组(宽光束切削模式)41眼,做两组患者之间年龄、屈光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裸眼视力以及两组术后裸眼视力统计学处理。结果A、B两组在年龄、屈光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上无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达到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水平。B组术后平均裸眼视力低于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水平。术后平均裸眼视力A组高于B组。结论 小光斑飞点扫描切削模式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效果优于宽光束模式。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LASIK手术对-10.00D以上高度近视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7只-1000D以上高度近视眼接受LASIK手术,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15.18±485D(-10.00--2900D),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探眼视力≥0.5占83.58%(56/67),低于0.5占16.42%(11/67),达到或超过术前最好矫正视力的眼占48.39%(33/67),屈光度在±1.00D以内,占35.82%(24/67),其余均大于±1.00D,主要为欠矫,未发生严重损害视力的并发症。结论虽然LASIK术对-10.00D以上近视眼治疗的预测性不尽人意,但大多数限术后获得较满意的裸眼视力,并且手术比较安全,是一种可选择的高度近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8.
颅脑损伤时,眼部征象在诊疗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858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依其主要临床诊断分为脑挫伤和脑干伤501例,占58.39%;急性颅内血肿357例,占41.61%。在858例中有眼部征象者共446例,占51.98%,瞳孔改变有360例,占80.72%。另外73例闭合性颅脑损伤合并慢性颅内血肿有视乳头水肿者43例,占58.90%;瞳孔改变2例,占2.74%。  相似文献   
29.
最近利用组织培养研究眼组织细胞之间的作用的报道迅速增多。有些发现对某些眼病的防治提出新的理论依据,例如光凝或热凝后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对新生血管的影响。还有一些重要的常见病正在通过对细胞间作用的研究以求进一步了解其病理过程,例如玻璃体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同作用,使RPE化生为成纤维细胞,从而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病的主要环节。本文还简介了虹膜对晶体上皮细胞、三叉神经细胞对角膜上皮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对角膜内皮细胞等细胞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中华眼科杂志,1994;30(5):376应用体外培养传代对10例人尸眼虹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刮取的细胞进行培养较酶消化法更易存活传代,直接培养的6只眼中,5只眼有细胞生长,经胶原酶消化后培养的4只眼中,1只眼有细胞生长。原代细胞在光镜下呈多角形单层生长,胞浆内有丰富的的色素颗粒,核相对透明,有1~2个核仁。传代后的细胞色素颗粒减少;电镜下见胞浆富含色素,细胞膜有明显微绒毛;免疫组化检查细胞胞浆内角蛋白抗原呈阳性反应,符合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特点。虹膜含有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因此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