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3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9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8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目的 构建携带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p14AR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 将野生型p14ARF全长cDNA基因片段插入腺病毒载体质粒pAdTrack-CMV,与骨架质粒在大肠杆菌BJ5183胞内进行同源重组,经293细胞包装、扩增后得到携带p14ARF的重组腺病毒AdEasy-GFP-p14ARF。结果 成功构建了AdEasy-GFP-p14ARF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系统,经测定腺病毒载体滴度达2.3×109 efu/mL。结论 构建的重组腺病毒AdEasy-GFP-p14ARF可望有效地将p14ARF基因导入喉癌细胞株/组织内,为进一步研究喉癌细胞信号转导干预治疗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2.
p16β基因重组腺病毒质粒的构建及对喉癌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野生型p16β对体外喉癌Hep-2细胞周期信号传导的干预作用。方法以重组腺病毒为载体,构建p16β的重组腺病毒AdEasy-GFP-p16β质粒,并在293细胞中包装、纯化。将已纯化的重组腺病毒AdEasy-GFP-p16β在体外转染Hep-2喉癌细胞,采用MTT实验、流式细胞术(FCM)、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实验手段检测Hep-2细胞的抑制/杀伤作用及其细胞周期信号、DNA含量、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检测P16蛋白的表达和Hep-2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本研究成功地构建和制备了高滴度的AdEasy-GFP-p16β重组腺病毒,并高效地转移到Hep-2细胞内和表达P16蛋白,有效地抑制了Hep-2细胞的生长。被转染的Hep-2细胞被有效地阻滞在G0/G1期,提高了转染细胞的凋亡率。结论重组腺病毒AdEasy-GFP-p16β能高效感染Hep-2细胞,表达P16蛋白;有效抑制Hep-2细胞增殖;干预Hep-2细胞周期的信号传导机制和细胞周期,诱导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通过经鼻内镜行蝶窦外侧壁尸头解剖,为临床鼻内镜下蝶窦外侧壁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取经10%甲醛防腐处理的国人成人湿性尸头10具(20侧),鼻内镜下经鼻-蝶窦手术入路,暴露蝶窦腔,在0°和30°鼻内镜下确认蝶窦外侧壁骨性隆起,观察视神经和颈内动脉与毗邻结构的关系,以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分别测量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骨性隆起与鼻小柱、鞍底中线的距离和角度.结果:鼻内镜下可见蝶窦外侧壁上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骨性隆起呈"八"字形关系,向蝶窦腔凸入的程度及两者间距离因人而异,沿颈内动脉追踪可暴露海绵窦外侧壁;测得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颈内动脉骨性隆起前端到鼻小柱的平均距离分别为(75.33±5.59)mm和(81.02±5.29)mm,到鞍底中线的平均距离分别为(5.81±1.52)mm和(5.53±1.47)mm;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到鼻小柱连线与鼻底的夹角平均为(53.4±4.1)°.结论:以鼻小柱及鞍底中线为参考点,在鼻内镜下经鼻-蝶窦手术径路进行的蝶窦外侧壁解剖学形态观察和相关测量数据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104.
随机选用30具成年尸体,男27具,女3具;所有尸体均非死于头颈部疾病,头颈部及喉部外观正常、无畸形。在进行喉显微解剖研究时,发现1具男性成年尸体左侧喉返神经喉主干在位于第2气管环附近,气管食管沟处发出1神经支。该神经支向上内走行于环杓后肌表面直接与左侧喉上神经内支的下支吻合,病理切片证实为神经组织。据我们查阅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未见喉上神经内支(ISLN)与喉返神经直接吻合的描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p5 3、bcl- 2与喉鳞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ABC法对 6 0例喉鳞癌和 8例声带息肉标本中的 p5 3、bcl- 2基因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6 0例喉鳞癌中 p5 3、bcl- 2基因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均较高 ,分别为 6 1.7% (37/6 0 )和 43.3% (2 6 /6 0 ) ,并且其阳性表达率与喉鳞癌的病理分化程度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P<0 .0 5 ) ,而与喉鳞癌的临床分期和分型无关 (P>0 .0 5 )。8例声带息肉标本的 p5 3、bcl- 2基因蛋白的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本实验从蛋白水平上证实了喉鳞癌与 p5 3、bcl- 2基因的关系 ,提示此两种基因可能参与了喉鳞癌细胞凋亡的调节 ,对喉鳞癌的发生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方式和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鼻漏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45例经鼻内镜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患者,42例经鼻进路,3例经鼻及鼻外双进路。采用患者自体游离阔筋膜、捣碎的肌肉,剥去骨质带骨膜的中鼻甲或下鼻甲作为修补移植物,修补采用内贴修补法、堵塞修补法、外贴修补法和充填修补法。结果:1次性手术修补成功44例(97.8%)。术后并发脑膜炎3例,额窦区感染皮瓣下积液1例。45例住院治疗7~30d,平均11d。随访5个月~7年,无复发。结论:对于前颅底小瘘口和鞍底、斜坡处瘘口的脑脊液鼻漏,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具有明显优势。修补方式、方法和修补材料的正确选择是修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7.
环氧化酶-2及其抑制剂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氧化酶-2及其抑制剂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环氧化酶-2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化学预防、放射增敏和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环氧化酶-2作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治疗靶点以及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基因与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基因联合放射治疗小鼠头颈鳞状细胞癌(鳞癌)的疗效。方法模拟临床头颈肿瘤治疗方案,利用鳞癌SCCⅦ细胞株在C3H/HeJ小鼠口底建立头颈鳞癌的荷瘤动物模型,在荷瘤部位直接注射多价阳离子脂质体包裹的表达IL-2基因和IL-1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对照组分别注射无目的基因的空载体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ic buffered saline,PBS)。次日给予2Gy直线加速器的局部肿瘤放射治疗(简称放疗)。4d后重复IL-2基因和IL-12基因局部治疗。观察肿瘤治疗前后大小变化,检测肿瘤组织中CD4^ 、CD8^ 的表达、IL-2和IL-12的表达水平及自然杀伤(naturalkiller,NK)细胞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CTL)的活性。结果IL-2基因和IL-12基因联合加放疗治疗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疗效显著优于单基因加放疗治疗组、单基因治疗组和各对照组。在注射有IL-2基因及IL-12基因的治疗组中,IL-2与IL-1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小鼠脾细胞NK细胞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增强,肿瘤组织内可见大片坏死,并含有大量的CD4^ ,CD8^ 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多价阳离子脂质体携带的IL-2基因和IL-12基因治疗可提高肿瘤局部和机体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加强放疗的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109.
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是耳鼻咽喉科罕见的且易误诊的神经源性恶性肿瘤 ,我科曾收治 1例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60岁 ,工人 ,住院号 :72 2 671 ,因右鼻出血 3年 ,加重伴鼻阻 1月于 2 0 0 0年 1月 2 4日就诊于我院。 3年来反复不明原因的左鼻出血 ,量不多 ,曾在外院经鼻腔填塞、激光烧灼等治疗无效。 1月前 ,症状加重且伴左鼻阻进行性加重。查体 :左鼻腔嗅裂填满新生物 ,色灰白 ,质脆 ,易出血。鼻咽部未见新生物 ,颈淋巴结无肿大。副鼻窦摄片 (874989号 )示左鼻腔内软组织肿块阴影 ,未见骨质破坏。血象、出凝血时间正常。于 2 0 0 …  相似文献   
1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易于分离,且体外扩增能力强,便于自体移植的特点,近年来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种子细胞来源。2000年以来,我们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采用单层培养方式分阶段研究MSCs这一分化机制,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软骨诱导的条件、分化模型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气管、甲状软骨等组织工程重建提供种子细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