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内科学 | 23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24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1.
目的观察理气通便贴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气滞型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气滞型ST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理气通便贴贴敷神阙穴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便秘症状积分、便秘严重度评分及每周自发完全排便次数(CSBM)变化,并比较其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便秘症状积分、便秘严重程度评分和CSBM次数均明显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气通便贴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可明显改善气滞型STC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自发排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散瘀饮对脾虚湿热血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治疗作用及对胃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53、Ki-67表达的影响,探讨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CAG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脾虚湿热血瘀证CAG患者28例,口服健脾清化散瘀饮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检测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前后胃黏膜TNF-α、p53、Ki-67表达。[结果]28例脾虚湿热血瘀证CAG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治疗有效24例(85.71%)。胃镜下改变有效22例(78.57%)。病理改变慢性炎症减退25例(89.29%)。脾虚湿热血瘀证CAG黏膜TNF-α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黏膜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1)。脾虚湿热血瘀证CAG黏膜p53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黏膜p53表达水平升高(P<0.01)。脾虚湿热血瘀证CAG黏膜Ki-67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Ki-67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脾虚湿热血瘀证CAG有效。TNF-α在CAG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炎作用,p53在治疗CAG的组织抗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TNF-α、p53、Ki-67在脾虚湿热血瘀证CAG治疗前后黏膜中表达改变,推测健脾清化散瘀饮可能通过下调胃黏膜TNF-α,上调p53表达,促进上皮细胞增殖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及对免疫调节的影响。方法:对正常体检查者(体检组)和CHF组进行IgA、IgG、IgM、C3、IL-Ⅱ、E-RFC、T-LTT、抗心肌抗体的检查;然后将CHF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应用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强心苷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60mL 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2周后重复上述检查,进行体检组与CHF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分析。结果:体检组与CHF组比较,IL-Ⅱ、E-RFC、T-LTT、C3和抗心肌抗体CHF组明显高于体检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比较心衰治疗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显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IL-Ⅱ、E-RFC、T-LTT、C3和抗心肌抗体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对心衰的疗效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细胞免疫作用实现的,其辅助治疗可获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理气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制.方法 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及夹尾激怒法构建功能性便秘气滞证大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雌雄各半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2 mg/kg)、理气通便方低剂量组(5.15 g/kg)、理气通便方中剂量组(10.3 g/kg)、理气通便方高剂量组(20.6 g/kg)... 相似文献
15.
探讨NF-κB、G、D细胞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窦粘膜内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脾胃湿热组、脾胃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胃窦粘膜内NF-κB、G、D细胞.结果:正常对照组NF-κB呈弱表达.脾胃湿热组NF-κB呈高表达,较脾胃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表达增强,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脾胃湿热组G细胞数量与脾胃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D细胞数量则显著低于其它2组(P<0.01),G/D细胞比值高于其它2组(P<0.01).结论:脾胃湿热组NF-κB的表达增强,G/D细胞比值增大.可能与较高的Hp感染率及其他致病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探讨EGF和TFF1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患者胃窦粘膜内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20例,与同病脾胃气虚证患者32例和健康人5例对照,结果脾胃湿热组和脾胃气虚组患者的EGF和TFF1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2组患者间EGF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TFF1在2组患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脾胃湿热组TFF1阳性低于脾胃气虚组;脾胃湿热组患者Hp感染率高于脾胃气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组EGF表达低于脾胃气虚组,可能与Hp感染有关;而TFF1的表达低于脾胃气虚组,可能与胃粘膜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难治性疾患,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而中医药在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追溯伏邪理论内涵,从伏邪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与发病特点,认为伏邪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反复的关键。笔者认为本病病因与内伤伏邪、外感伏邪、先天伏邪相关,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血瘀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治疗上以健脾固本、清化湿热、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并对本病进行分期论治,活动期以清化湿热、凉血行瘀为主,健脾固本为辅,缓解期以健脾固本为主,清化散瘀为辅,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以“脑-肠-菌”轴为切入点,结合中医“脑肠相通”理论,以现代医学中的“脑-肠”轴、肠道菌群两方面进行佐证,梳理其对功能性便秘的影响,探讨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理,以期从中寻找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新方向,为将来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2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虚实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虚证表现为:胃酸分泌功能,造血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合成代谢能力减弱,其中脾肾虚红细胞,血红蛋白,尿17-羟类固醇,HDL-C,TG,CD8,HP感染率,不典型增生程度和PNA着色程度均较脾虚证低,而LPO水平及血沉又较之增高,加快。实证表现为: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体液免疫功能亢进,血液呈高粘,浓,凝,聚状态,分解代谢增强,其中气滞血瘀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