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2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9 毫秒
21.
目的 通过研究照射剂量与垂体瘤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射线诱导调亡的机制,为临床上进一步实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5例垂体瘤标本行垂体瘤的细胞培养,分别设置对照组、5Gy、10Gy、15Gy、20Gy、25Gy组,模拟X-刀剂量。采用直线加速器(美国Varian600C)6MV的X射线,射野为10cm×10cm;深度为3cm,照射完毕后,常规培养24~48小时后进行下一步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和细胞免疫组化法:P53和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 随着照射剂量增加,正常存活细胞逐渐减少,而调亡和坏死细胞数逐渐增加,照射10~15Gy时细胞调亡率最高,剂量进 一步增加,细胞凋亡率也不再增加。凋亡组内P53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 射线诱导的细胞凋亡是P53基因依赖性凋亡。Bcl-2基因表达低于对照组,说明它的过度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2.
背景:在癫痫微环境神经干细胞能否被诱导分化为异常放电的“癫痫神经元”?癫痫微环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无镁”细胞外液,二是与癫痫细胞共培养。其中前者比后者的致癫痫作用强。 目的:模型模拟体内癫痫微环境,将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和正常海马神经元以及“癫痫神经元”体外共培养,观察干细胞的分化发育情况。 设计:重复测量观察。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材料:实验于2005—08/2007—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病原学教研室及药理学教研室完成,选用150只新生Wistar大鼠,雌雄不拘,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兔抗鼠突触素抗体购自美国LabVision公司。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基因的血清型2型腺相关病毒购自北京本元正阳公司。Axopatch 200B放大器为美国Axon公司产品。5111A示波器为美国Tektronix公司产品。 方法:①分离大鼠海马神经元,采用“无镁”外液处理神经元建立“癫痫神经元”模型。常规方法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分别与正常海马神经元、“癫痫神经元”共培养14d。②应用膜片钳记录与两种神经元共培养后细胞突触后电位;利用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千细胞突触素抗体染色情况;将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放入“无镁”外液,应用膜片钳记录其突触后电位。 主要观察指标:①海马神经干细胞与两种神经元共培养14d后突触后电位、突触素抗体染色结果。②分化后神经元在“无镁”外液中突触后电位及“癫痫样放电”情况。 结果:①神经干细胞与正常海马神经元共培养后,膜片钳记录到60%(6/10)神经干细胞14次,5min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癫痫神经元”共培养后记录到12次,5min兴奋性突触后电位。②神经干细胞分别与正常海马神经元及“癫痫神经元”共培养后,免疫荧光检测均显示80%(12/15)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干细胞突触素抗体染色阳性。③60%(9/15)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在“无镁”外液中出现14次,5min时程约10s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未记录到“癫痫样放电”。 结论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与“癫痫神经元”体外共培养后可形成功能性突触,未转变成“癫痫神经元”。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该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给予PFNA治疗,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DH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治疗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围术期血红蛋白丢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少,切口小,骨折愈合时间短,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需要重视及及时纠正术后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胼胝体各部分径值及与年龄的相关性,为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正常胼胝体数据. 方法 选择120例健康成人自愿者(男、女各半),行头部T1加权序列MR扫描.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胼胝体的膝部、压部、体部的宽度以及胼胝体长度与高度. 结果 120例健康成人胼胝体膝部、压部、体部的宽度以及胼胝体长度与高度分别为(11.35±2.16) mm、(9.97±2.09)mm、(5.93±1.32)mm、(73.33±3.77)mm、(25.34±3.01)mm.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健康成人腩随年龄的增加胼胝体的膝部、乐部、体部的宽度逐渐减小,而胼胝体的长度与高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呈显著相关性(P<0.05).胼胝体形态随年龄的增长而呈弓背样增高. 结论 胼胝体的各部分径值及形态与年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5.
SAH从病因学考虑分两种,一种为自发性SAH,病因有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病等。但亦有约1/10的病人无法查出出血来源。继发性SAH多为脑挫裂伤的一个病理改变,临床所见多为伤后立即发生。我们在最近的临床工作中见到1例外伤后迟发性SAH的病例,现报道如下。目的为引起大家对此的注意。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颅内较大的不规则形肿瘤和多发的肿瘤行立体定向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每次剂量2.5-8.0Gy,每周3-5次的分割方式,总次数为4-15次,配合给以脱水治疗。结果:本组资料显示临床症状改善61.2%,无变化25.8%,恶化3.2%,死亡9.7%;随访中影像学结果:完全消失25.8%,缩小51.6%,无变化16.1%,进展3.2%;IMRT治疗计划优化程度:MD/PD≤1.5,PI/TV≤2.3;治疗反应:急性放射反应48.4%,经对症治疗均缓解,无晚期放射反应。结论:颅内较大的不规则形肿瘤、多发的肿瘤,手术未能切除或不适合手术,IMR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其疗效较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7.
患者,男,因躯干及四肢不自主运动13年而入院。查体:贫血外观,神志清,吐字不清,挤眉弄眼,躯干及四肢呈剧烈不自主螺旋形运动,不能仰卧,进食困难。双足内翻跖曲,左侧斜颈,四肢及头颈部肌张力高,但肌力、反射、深浅感觉和智能正常。头颅CT未见异常。诊断:扭...  相似文献   
28.
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顽固性精神病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精神病的作用.方法:对30例顽固性精神病患者行CT和MRI引导下立体定向双侧杏仁核和内囊前肢联合毁损,症状不缓解病人加行双侧扣带回及双侧尾状核下束毁损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4年,有效率为70%,无效率为30%。结论: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精神病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的综合治疗经验.方法 8例创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采用急诊外固定支架固定、血管修复,术中常规小腿骨筋膜室切开减压,2周后韧带重建术,术后积极康复锻炼,随访其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所有患者受伤肢体均存活,无感染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发生;术后膝关节功能(KSS)优6例,良1例,差1例;HSS评分78~95分,平均91.6分.结论 急诊外固定支架固定、血管修复、韧带重建及功能锻炼治疗创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肢体存活率较高、术中可同时处理膝关节内的损伤等优点,效果满意,但要求有良好的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对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微创复位PFNA内固定术。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月,平均13月。骨折均愈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15例、良2例、可1例,平均得分为90.2分;无感染、螺钉松动、断裂,无螺旋刀片切割、退出,无髋内翻、股骨头坏死。结论微创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临床效果好、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