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13.
目的:观察平衡针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给予辨证中药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针,C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3天、14天、1个月的中医证候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加用平衡针治疗组,具有起效快的优势,能较快且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愈显著。结论:经平衡针规范化治疗后,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耐量低减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超声检测价值。方法选取就诊的糖耐量低减患者50例为实验组,随机选取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空腹常规生化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根据Celermajer介绍的超声评价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方法进行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测定,包括肱动脉血流量和内径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血流量变化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反应性充血的变化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耐量低减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和损伤,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给药并加强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16.
总结介绍黄燕教授对奇恒之腑脑生理特征的见解,主要阐述了脑与血之间的关系。黄燕教授认为,①脑主神明,以血为本。人的精神活动由脑所主宰,精神变化与五脏息息相关,脑与五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沟通,是以血为物质基础的。②脑统五脏以治血。大脑通过调节五脏的功能来保障血液在机体中运行有序。③脑摄血,以化神机。人脑是通过摄纳脏腑供给的营血,在奇恒之腑中化生神机。而神机支配着人体的运动、感知等生理功能。④元神为使,营血为守。元神在外,是脑生理功能的体现,营血在内,是脑的物质基础。脑和血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价平衡针在院前急救中对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第三方盲法方案,把67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4)和对照组(n=33),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平衡针及"假穴位"针刺治疗,评价治疗后15、60min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及安全指标。结果:(1)两组治疗后15minVSI评分比较,头晕、视觉敏感、恶心呕吐、头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平衡障碍、眩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60minVSI评分比较,眩晕、头晕、恶心呕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平衡障碍、视觉敏感、头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1h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院前急救中平衡针治疗对眩晕疗效明显,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90d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于2003-12/2004-04选择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一科收治传统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为传统组。于2004-05/11选择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一科收治临床路径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为路径组。采用非同期队列研究比较实施临床路径前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90d的再住院率。结果共纳入患者195例,其中路径组105例,传统组9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路径组患者治疗90d再住院12例(11.4%),传统组患者再住院15例(1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115,P>0.05)。②路径组患者再住院的原因有再发脑卒中1例,脑卒中后并发症1例,慢性疾病急性加重2例,其他急性疾病8例;传统组分别为3,2,2,8例。结论实施临床路径前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90d内的再住院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可能与研究样本量不足及随访时间较短有关,提示为进一步评价临床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尚需扩大研究样本,延长随访期限。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