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9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34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1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综合类 | 45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药学 | 8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分为外向性行为问题,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违纪、攻击、反社会行为,和内向性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和退缩等.中国22城市协作调查组使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对24013名中小学儿童的调查表明:4~1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全国各地在6.32%~16.0%之间不等[1].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复习和回顾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国内外文献,结合国内目前该领域的现状,探讨宗教文化的内涵、宗教文化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及与心理治疗的相关问题,使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能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的视野为心理障碍者提供更具文化适应性的康复服务。方法:检索Medline1995/2004年发表的关于宗教文化、精神病学及心理治疗文献为主,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综述、讨论。结果:宗教文化是一种人类普遍的现象,在不同文化的群体体现出以精神性体验为特征的文化谱。宗教文化在心理疾病的发病及康复中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个体的精神系统因自我界限的丧失而表现出精神病态,另一方面,使个体精神系统走向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对宗教体验中不同意识状态的再整合达到进一步的精神成熟是心理治疗师和精神卫生人员值得尝试的努力。结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宗教文化中的核心信念、认知图式、行为仪式通过文化的认同而内化到个体的精神结构中,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精神卫生人员了解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关系有助于对特定个体的精神障碍的理解,在心理治疗中利用宗教文化的更具适应性的一面,为心理障碍的个体提供更具文化适应性的心理卫生服务,使患者的精神功能达到新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患儿 ,男 ,1岁 1 0个月 ,主因怕呆在家里 ,反复说“走”、“怕” ,哭闹 1 0天入院。患儿于入院前 1 0天因“上感” ,表现鼻塞流涕 ,曾发热39 3℃ ,无抽搐。当时在睡眠中被抱到医院静脉给予抗菌素一次后退热 ,鼻塞流涕消失。后强迫灌服中药 ,行超声雾化巩固治疗。当时患儿哭闹反抗 ,之后入睡。醒后出现不愿呆在家里 ,要父母带他外出 ,否则哭闹 ,不断说“怕”、“走”。表情紧张恐惧。到别人家玩耍时也很快出现上述表现。但说怕的次数较在家时少。夜眠差 ,易醒。患儿一旦到空旷、开阔的地方 ,或有小朋友玩耍的游乐场所 ,其情绪及言行即表现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和生理的中介机制.方法 以30名健康成人作对照,对90名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因素,血浆ACTH、血清SIL-2R、IL-6及血小板5-HT进行研究,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Ⅰ组)和常规治疗加帕罗西汀组(Ⅱ组),治疗两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HbAlc、HAMA、HAMD量表评分及上述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 患者在客观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方面与常人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人格特征及述情方式方面不同;患者组的HAMA、HAM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之间血小板5-H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且都低于常人;治疗后,Ⅰ、Ⅱ组血糖控制水平均有改善,Ⅱ组更为明显;治疗后HAMD减分率与ACTH及IL-6下降率呈正相关,HAMA减分率与ACTH下降率呈正相关,并与血糖水平的改变有相关性.结论 在2型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中,起关键基础作用的是患者内在神经活动类型;2型糖尿病与抑郁症可能存在生物同源性;抑郁、焦虑负性情绪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影响着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抗焦虑、抑郁治疗应作为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电针刺激厌恶疗法治疗酒依赖的疗效。方法:于2006-04/07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35例男性患者,均符合CCMD-3酒依赖的诊断标准,且自愿参加本实验,无电针刺激厌恶治疗禁忌证。平均年龄(41.4±8.2)岁,平均饮酒年限(21.3±8.0)年,平均日饮酒量350~1200mL(乙醇含量50~60mL/L)。采用简单随机方法随机分为电针刺激厌恶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1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种族及饮酒史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症状(其评分为0~4分,5级:0-无症状,1-轻,2-中等,3-重,4-极重)。自编饮酒渴求程度量表评估患者饮酒渴求程度(包括想到酒、看见酒、闻到酒及其他触发事件共4项,每项以0~7分评定(0=无,7=经历过的最高渴求程度,总分28分)。入院后第1周,两组均接受生理性脱毒治疗,包括苯二氮类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第2周开始,两组均进行饮酒渴求程度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并参加团体心理治疗。电针刺激厌恶治疗组同时接受1个疗程的电针刺激厌恶治疗:治疗所用仪器为韩氏穴位刺激仪,治疗时将电极安放在前臂,将电流从小到大逐渐增加,直至患者难以忍受,再取其1/4的值为基本电流,治疗中视患者反应可略加调整;选择单一的饮酒行为作为目标行为。治疗开始时给患者呈现其既往最常饮用的酒(种类、浓度及酒具应与平时一致),令其想象一个饮酒情境,当患者饮酒欲望出现时,立即给予电刺激,电流强度以求助者出现不愉快情绪体验及相应生理反应为宜,每次持续电刺激10min,然后休息5min,再重复进行1次前述操作;在治疗过程中应予言语暗示增强其厌恶体验。电针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电针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饮酒渴求程度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结果: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住院第2周时饮酒渴求程度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不显著。②两组治疗后的饮酒渴求程度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治疗后电针刺激厌恶治疗组饮酒渴求程度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前:饮酒渴求程度评分:19.75±1.86,20.27±2.46,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17.90±4.05,18.60±4.21;治疗后:饮酒渴求程度评分:1.45±1.28,4.27±3.03,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2.45±2.46,6.33±4.37,P<0.001,P<0.005]。③出院后2个月随访中,电针刺激厌恶治疗组有4例复饮,复饮率20.0%,对照组有5例复饮,复饮率33.3%,两组复饮率差异不显著。结论:电针刺激厌恶治疗可有效消退饮酒行为,复饮率倾向于更低。酒艹卓依赖的理想心理治疗方案应在其他治疗模型的基础上加以电针刺激厌恶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4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
期共植入86枚种植体,随访2年,于术前、术后每年行X线检查,比较种植体的存留率、边缘骨吸收情况等.结果 术后6月86枚种植体脱落3枚,存留率96.5%; 术后6-12月种植体脱落1枚,存留率98.8%,累积存留率95.3%;随访2年种植体累积存留率95.3%.术后12月及24月剩余骨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0.05);术后24月上颌窦底新骨形成高度低于术后12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月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高于术后12月,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0.05).结论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对上颌后牙缺失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可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舍格伦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类似于人类舍格伦综合征(SS)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运用SD大鼠颌下腺组织匀浆与完全弗氏佐剂(CFA)混匀多点注射大鼠皮下,再注射百日咳疫苗加强免疫,产生类似于人类舍格伦综合征(SS)的唾液腺改变及临床表现。结果:给SD大鼠注射同种颌下腺抗原CFA6周后,其颌下腺出现程度不一的淋巴细胞浸润,唾液流率显著减少。结论:建立的SD大鼠动物模型具有类似于人类SS表现,可作为研究SS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第十二届世界精神医学大会会议纪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世界精神病学会第 12届大会于 2 0 0 2年 8月 2 4~ 2 9日在日本横滨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万余名精神卫生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 ,其中有近百名中国代表。现对这次会议的学术内容摘要介绍于下。一、精神分裂症日本神经精神医学会已通过决议 ,将精神分裂症更名为“综合失调症” ,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称谓意味着疯狂、危险、慢性和无法治愈 ,对家属及患者打击太大 ,是造成歧视的根源之一 ;而新的名称有利于消除偏见 ,且更能反映本症的核心障碍。这种做法在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韩国等也得到一定的认同。一些学者认为 ,反歧视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10~16岁双生子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双生子儿童行为问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随机选取64对10~16岁的双生子,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其行为问题,估算双生子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性别、卵型分布特征。结果 10~16岁双生子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6.25%,低于全国非双生子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P=0.004 5);不同性别、不同卵性双生子之间行为问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91;P=0.258);在双生子儿童的行为问题中,以交往不良为主,占总行为问题的38.46%。结论 10~16岁双生子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低于非双生子;在双生子儿童的行为问题中,以交往不良为主。 相似文献
20.
强迫症的神经内分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探讨强迫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状态及强迫症与抑郁症的生物联系,作者对30例未服药的强迫症患者的基础血浆皮质醇、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及氯丙咪嗪治疗前后的血催乳素含量进行测定,并以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皮质醇、DST和血催乳素测定值作对照。结果显示:强迫症患者基础血浆皮质醇和基础血催乳素含量高于对照组,但DST无一例呈脱抑制反庆;患者经氯丙咪嗪治疗后,血浆催乳素含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