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目的建立YMDD耐药突变株HBV转基因小鼠,为乙肝防治研究提供转基因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受精卵显微注射法,将带有YMDD突变的对拉米夫定有耐药性的1.3拷贝HBV基因注入FVB/N单细胞受精卵的原核内,制备YMDD耐药突变株HBV转基因小鼠。采用PCR检测外源基因的整合和传代情况,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HBsAg在肝、肾中的复制和表达情况。结果注射受精卵3401枚,产269只F0代仔鼠,PCR阳性33只,外源基因的整合率12.3%。9只转基因鼠血清HBVDNA弱阳性,拷贝数低于103拷贝/ml;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组织和肾组织均有HBsAg表达,且肾组织中的表达强于肝组织。经传代产下47只F1代转基因鼠,目的基因PCR阳性率为27.6%,且肝组织和肾组织中HBsAg均有表达,分布特性与F0代一致。结论成功制备出体内有复制表达而且可以传代YMDD耐药突变株HBV的转基因小鼠。  相似文献   
22.
CpG基序对HBV DNA疫苗诱导小鼠产生抗-HB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CpG基序克隆入质粒载体后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疫苗诱导小鼠产生抗 HBs的影响。构建编码乙肝表面抗原中蛋白的卡那霉素抗性真核表达质粒pVAX CpGS2 S ,其中通过PCR克隆了若干个CpG基序到质粒载体中 ,按不同剂量一次性肌内注射免疫小鼠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 HBs。结果发现与不含CpG基序的对照组相比较 ,克隆了CpG基序的实验组一次性免疫BALB/c小鼠后诱导产生的抗体效价比对照组免疫效果好 ,但两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3.
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动物溃疡性结肠炎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系由机体局部免疫器官对肠道多种抗原的高敏状态而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属自发性炎症性肠病(IBD)。鉴于其致病机制尚待探讨且国内报道少见,本文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动物UC,分析比较实验动物病理、生化及组化指标,探讨了模型建立的方法及发病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动物:雌性BALB/c小鼠,体重20 g。Harty's豚鼠,雌雄各半,体重280~310 g。均购自中山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具Ⅰ级动物合格证。恒温常规饮食,豚  相似文献   
24.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腹部并发症引起的发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其中约有63%的病人,死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目前内科尚无确切有效的方法治疗与预防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外科疗法对消除脾功能亢进、治疗或预防食管与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虽有一定疗效,但除手术病死率较高外尚可发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肝性脑病、脑功能衰竭以及再出血等.其中发热与感染是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后较为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5.
杨富强  郭红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32-1833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阻断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A组126例采用对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注射;B组102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C组215例只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作为对照。检测分析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的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6/126)、4.92(5/102)和4.65(1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C组HBV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相比,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26.
目的调查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以制定预防与控制方案。方法对315例VAP患者感染病原菌的种类、耐药率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315例VAP患者的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多药耐药菌,其中,泛耐药株检出率达到5.4%。结论 VAP病原菌的耐药性已非常严重,应切实进行抗菌药物合理运用管理,遏制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电脉冲(EP)介导的治疗性双质粒HBV DNA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方法 将3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低(1mg)、中(2mg)、高(4mg)三个剂量组(n=10).于0、4、12、24周肌注联合EP导入治疗性双质粒HBVDNA疫苗.每个剂量组随机再分成两组(n=5),分别使用两种不同输出电压(36V和60V)导入DNA疫苗.观察受试者HBVDNA疫苗给药前后生命体征,物理学诊断指标(心电图、胸透、B超),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尿常规、血液生化、凝血酶原时间、甲状腺功能、肿瘤标记物),免疫学检测指标[干扰素y(IFN-γ)、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HBV血清标记物(HBsAg、HBcAb、HBeAg、HBeAb、HBV DNA)及抗HBs等的变化.结果 所有志愿者接受疫苗后,耐受性良好、生命体征平稳,个别受试者出现一过性体检指标升高或轻度异常,怀疑与用药有关,但均能自行缓解或恢复;抗HBs在大剂量36V组中有升高趋势,其中1例受试者给药后达17.22mU/ml.结论 EP介导的治疗性双质粒HBVDNA疫苗在低、中、高三个剂量组中均显示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且在大剂量组中具有一定的体液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从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入手,探索在农村地区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分析江西省2个县15个乡镇155家村卫生室的资源配置以及253名村医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的能力,以及相应的期望和建议。结果:“一村一所”管理模式下的村卫生室门诊量大,病人集中,更适合症状监测的开展;网络直报是症状监测数据报告的首选方式,但有12.5%的村卫生室负责人不会使用电脑;村医接触最多的五种传染性疾病是上感、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和痢疾,分别有84.6%和71.5%的村医能够通过临床症状诊断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75.9%的村医发现传染病人后会立即报告乡镇卫生院,77.1%的村医参与过传染病的调查核实。结论:依托村卫生室构建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具有可行性,但需完善村卫生室管理模式,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明确目标监测疾病,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搭建症状监测报告平台;大力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完善监测信号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29.
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疫苗系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的编码病毒蛋白性抗原S或C区基因真核表达质粒 ,经肌注等途径转染宿主细胞进行复制、转录 ,并表达和分泌病毒抗原 ,分别通过局部组织抗原递呈细胞 (APC)的MHCⅡ类及宿主细胞膜上MHCⅠ类分子进行递呈 ,整个过程同病毒感染的自然过程近似 ,因此能更有效地诱导特异性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 ,有利于HBV感染的防治。在HBVDNA疫苗成功诱导健康小鼠体液免疫实验基础上 ,现应用编码HBV包膜中蛋白 (前S2 S)基因表达质粒单独或辅以人白细胞介素融合蛋白基因表达质粒免…  相似文献   
30.
异丙肌苷(Isoprinosine)是肌苷与2-羟丙二甲基铵4-乙酰氨基苯甲酸按1:3的比例组成的分子复合物。经体内外实验显示,该药能抑制多种DNA及RNA病毒的复制,并具有增强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功能的免疫调节效果。作者对其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AH-B)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作者选择了治疗前连续观察HBsAg、HBeAg及HBV DNAP呈阳性至少1年的39例CAH-B病例。21例为异丙肌苷治疗组,18例作为对照。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