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71.
目的探讨术中回收的自体血红细胞质量。方法选取全麻下行择期脊柱手术同时行术中自体血回收的患者30名,术中取患者术野活动性出血及经血液回收机回收处理后的浓缩红细胞,同时另取库存9~15d采用CPDA保养液保存的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悬液各30份。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计算异常形态红细胞的百分比;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红细胞膜蛋白的二级结构。结果回收血异常形态红细胞的百分比均低于术野血和库存血红细胞。3组间红细胞膜蛋白α-螺旋结构吸光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下回收自体血红细胞的形态优于术野血及库存血红细胞;膜蛋白的二级结构不是造成红细胞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敲除多聚磷酸激酶(polyphosphate kinase,PPK)基因后对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逃避巨噬细胞免疫清除的影响.方法:通过同源重组的原理构建H.pylori PPK敲除菌株.提取PPK敲除菌株体内多聚磷酸盐,转化为ATP进行定量,并与野生型菌株内多聚磷酸盐水平进行比较.将PPK敲除菌株及野生型菌株分别与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共同培养,比较存活的H.pylori数量.结果:成功构建敲除PPK的H.pylori菌种.Western blot显示该菌无PPK蛋白表达.对敲除PPK的H.pylori菌株中的多聚磷酸盐定量结果显示,其内PP含量为0.46±0.25nmol Pi/mg Protein,显著低于G27野生菌种(175.33±21.22nmol Pi/mg Protein,P<0.01).将该菌株与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共同培养,2h时间点,G27及G27ΔPPK菌种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无显著差异;而在24h时间点,G27ΔPPK菌种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率显著低于野生型G27菌种,巨噬细胞内的BacLightkit染色结果显示,G27ΔPPK菌种在巨噬细胞内获得染色的活菌显著低于野生型G27菌种.结论:PPK是H.pylori合成多聚磷酸盐的关键酶.敲除该基因后,H.pylori合成多聚磷酸盐的能力显著下降,其逃避巨噬细胞清除的能力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73.
王伟  杨宾  孙浩杰 《临床荟萃》2004,19(20):F002-F002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儿科常见病,但对其早期诊断较困难,特别是需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进行鉴别时更困难。我们对60例持续黄疸患儿作了^99m锝二乙基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99mTc-EHIDA)肝胆显像,以探讨该方法对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4.
常规应用于成人的气管内插管方法对儿童可能发生困难,既使是个别的。选择适当大小的气管导管是病儿插管成功的关键。本研究是属前瞻性评估,在选择性气管内插管下直接比较,以年龄基数公式和以小儿第Ⅴ指的宽度来选择导管大小的精确性。研究者事先不了解麻醉医师认为合适的导管管径,而在插管后监听导管周围漏气声,如果漏气介于5~40cmH_2O间认为是可接受的。术后检查每一病儿第Ⅴ指的宽度、直经和第Ⅴ指甲的宽度。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术中输入羟乙基淀粉、红细胞悬液及血浆对食管癌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方法48名食管癌患者,分别随机分为4组,盐水组,羟乙基淀粉组,红细胞悬液组,血浆组,每组12名,分别于术前、术后d1、d5、d10、d15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CD16+56~+)的变化。结果4组患者术后d1:CD3~+,CD4~+,CD8~+,CD16+56~+显著低于术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d5:输血浆组CD3~+,CD4~+,CD8~+,CD4~+/CD8~+,CD16+56~+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悬液组CD3+显著降低(P<0.05),3组及输红细胞悬液组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d10,血浆组CD16+56+仍较低(P<0.05)。组间比较,术后d1、d5输血浆组CD16+56~+显著低于盐水组和羟乙基淀粉组(P<0.05);术后d5,血浆组CD4~+显著低于盐水组和羟乙基淀粉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可出现一个可逆性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过程,输血浆可加重免疫抑制,而输红细胞悬液对机体的免疫抑制较轻,羟乙基淀粉输入对机体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在牙周病免疫病理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按照牙周炎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0例)、中度组(35例)与重度组(33例),选取同期进行牙周检查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间临床牙周指标[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菌斑指数(plag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 index,BI)]、外周血中Th细胞表达(Th1、Th2、Th17)、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间PD、PLI、BI等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3组PD、PLI、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中、重度3组AL指标相比差异显著(P<0.05);中、重度组PD、AL、PLI、BI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且重度组PD、AL、PLI、BI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轻、中、重度3组Th1、Th2、Th1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Th1、Th2、Th17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且重度组Th1、Th2、Th17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轻、中、重度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且重度组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与PD、AL、PLI、BI、Th1、Th2及Th17等指标呈正相关(P<0.05)。H-E染色中、轻度组淋巴细胞较少,中度组淋巴细胞数目明显增加,重度组淋巴细胞表现为密集状态,同时在细胞间质中出血明显;IL-12蛋白阳性染色结果均在牙龈组织淋巴细胞质中表达,可见明显棕褐色,轻、中、重度3组IL-12蛋白阳性染色在牙龈组织中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着色随着轻、中、重度炎症变化而加重。结论:IL-12参与牙周病的免疫调节机制,可能是牙周炎发生的关键促炎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77.
线粒体不仅合成ATP供给细胞能量,而且在细胞氧化还原状态调节、Ca2+稳态及细胞信号转导方面起重要作用.器官组织缺血再灌注可导致细胞钙超载,为维持Ca2+稳态,线粒体从细胞浆摄取大量Ca2+,使线粒体积聚超量的Ca2+,诱发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开放而发生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1],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神经元的坏死或凋亡.异丙酚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时具有脑保护作用[2],其机制是否与线粒体有直接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8.
围术期输血的免疫抑制与综合性血液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术期输血引起机体免疫抑制,使肿瘤复发率和术后感染率增加。本文就其免疫抑制的机制、影响因素及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三方面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血管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通过新生儿胸腹部正位x线平片利用特定骨性结构测量定位以计算得出PICC导管在体内血管内行径的长度,以此评价其对于预估导管头端位置准确性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新生儿科病房内因病情需要,经患儿下肢静脉血管置入PICC管成功的新生儿共82例。传统体表测量法:所有82例新生儿置管前均以传统体表长度测量方法估算相应的长度,之后行PICC置管术,术后即刻行x线摄片定位,并视导管位置深浅判断是否需要调整。x线平片测量定位法:测量时选取患儿置管前的胸腹部正位片,测量从第8胸椎上缘水平-第4腰椎水平-腹股沟区(拟穿刺侧)的分段长度并计算总长度,并与传统体表测量法进行比较。结果:82例新生儿单下肢PICC置入成功率为100%。但一次性PICC位置满意率不高,仅为53.7%(44/82例);其中腹股沟区一次性置管位置满意率为59.3%(35/59)略高于腘窝区39.1%(9/23);余下38例导管异位中有24例为插管过深、经摄片定位后重新拔出适当距离以调整导管头端位置,调整置管的长度范围为5-40mm,平均11.8mm;另有14例为一次性插管位置较浅,无法进一步调整。传统体表法导管长度预估值范围为:100-185mm,平均值141.72±20.09mm;平片定位法导管长度预估值范围为:108.6-169.1mm,平均值131.23±14.53mm;两组方法之间进行配对t检验,t值为7.83,p<0.05,说明两者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在X线平片上以最终调整位置的导管尖端为起点,测量其至第4腰椎-腹股沟区的分段长度并计算总长度,并与传统体表测量法所得值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t值为0.815,p=0.417(>0.05),说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新生儿经下肢PICC置管成功率高,但一次性位置满意率总体不高,穿刺前如采用胸腹部摄片测量相应骨性结构的长度对于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更为准确直观,对于评估所需导管实际长度及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99Tcm—MIBI SPECT脑显像与MRI对脑胶质瘤术后残留与复发的影像特征,并客观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15例正常对照者,27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其中术后残留7例,术后复发9例,无复发者11例)行99Tcm-MIBISPECT脑显像并同时行MRI显像.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正常对照者。99Tcm-MIBI SPECT显像脑实质内无核素浓聚,MRI显像未见明显异常。胶质瘤术后组(7倒残留厦9倒复发者)99Tcm-MIBI SPECT脑显像均表现为核素浓聚,其它11例无复发者表现为无核素浓聚,MRI显像表现为真阳性者8例、真阴性者7例。假阳性者4例。假阴性者8例。99Tcm-MIBI SPECT脑显像诊断胶质瘤术后残留与复发的灵敏度、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7%、96.3%和100%,MR分别为31.3%、44.4%和63.6%,两者比较灵敏度、准确性有差异(P〈0.05),特异性无差异(P〉0.05)。结论 99Tcm—MIBI SPECT、脑显像对早期发现胶质瘤残留覆术后复发比MRI更优越;对分析确定胶质瘤术后残留与复发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