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9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53篇 |
内科学 | 10篇 |
特种医学 | 67篇 |
外科学 | 143篇 |
综合类 | 151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54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黎鳌院士是国内外名烧(创)伤医学专家,我国烧伤医学的奠基人之一,烧伤理论研究的先驱,卓越的学会组织与领导人,学识渊博的一代名师,我国烧伤医学领域的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参与和促进了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他主持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有独创性、行之有效的烧伤治疗方案,并不断完善,为我国烧伤治疗水平持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高瞻远瞩,率先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缩短了我国在烧伤理论研究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他成功创建了已发展成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的第三军医大学全军烧伤研究所;他是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的发起人和组织之一,担任全军烧伤专业组组长达28年;他与宋儒耀教授共同倡议,创办了《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外源性人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转染对人胚胎成纤维细胞(hEFs)寿命的影响以及基因转染后细胞是否存在恶性表型。方法应用脂质体法将pIRES2-EGFP-hTERT正义重组质粒及pIRES2-EGFP空载质粒分别导入原代培养hEFs,Westernblot检测hTERT蛋白及I、III型胶原表达。染色体核型分析、裸鼠皮下致瘤性实验、DNA倍体实验以及形态学观察分析转染细胞是否存在恶性表型。结果外源性hTERT基因转染的胚胎成纤维细胞hTERT蛋白和I、III型胶原表达增加,体外传代次数增加,传至75代仍保持以2d的倍增周期生长,并且染色体仍为23对,均为正常二倍体细胞;裸鼠皮下不具有成瘤的能力;而hEFs和空载转染细胞传至60代左右平均五六天传代1次,出现生长停滞现象。结论外源性hTERT基因转染使胎儿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寿命延长,且不具有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43.
严重烧伤早期肠黏膜组织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烧伤后早期肠黏膜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大鼠烫伤模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伤后3、6、12、24和48h不同时间点肠黏膜组织内HSP70及热休克因子1(HSF1)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烫伤后3h肠黏膜组织内HSP70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分别在伤后6h和12h达高峰,伤后48h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伤后3h大鼠肠黏膜组织HSF1出现一过性降低,伤后6h其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直至持续到伤后48h(P均<0.01)。结论严重烧伤早期肠黏膜组织HSP70及HSF1表达均显著增加,提示严重烧伤早期即可引起肠黏膜组织细胞的应激反应,可能与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启动有关。 相似文献
44.
45.
大鼠烧伤早期血浆内皮素变化及其对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烧伤早期内皮素变化及不同浓度ET-1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动态观察了大鼠30%Ⅲ度烧伤早期血浆内皮素变化规律及其对内皮细胞通透性的直接影响。结果表明:血浆ET浓度伤后迅速升高,6小时达峰值,以后虽有所回落,但24小时内仍显著高于基础水平(P<0.01);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单层与0,1,10,100nmol/L ET-1孵育后,其对Hank’s液或白蛋白灌注液的滤过流量、滤过系数均明显增加,而对蛋白渗透压反射系数显著减少,且存在剂量依赖性。提示烧伤后异常增高的ET除发挥其强大的缩血管作用,调节血流分布外,还直接促进了烧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47.
49.
50.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后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的聚集机制及相关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动物实验大体标本进行肝组织观察和检测,人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培养,并利用微管吸吮系统,流式细胞术,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CAM-1)单抗的应用,观察了烧伤病人(烧伤面积50%以上,Ⅱ~Ⅲ度48小时内)血清对 P-选择素和 ICAM-1在两种细胞中表达的影响,两细胞间粘附力的变化及 ICAM-1单抗的影响。结果①烧伤后各时相点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明显增高,形态学观察有中性粒细胞聚集;②在正常血清培养下未检测到肝细胞表面 P-选择素和 ICAM-1,烧伤血清作用后从1小时开始检测到 ICAM-1增多(P<0.05),6小时达到高峰(P<0.01),以后仍维持在高水平。肝窦内皮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可检测到少量 P-选择素和 ICAM-1,烧伤血清作用后增多的状况和肝细胞相同;③正常血清对肝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复合培养,其粘附力渐增加,用烧伤血清后其粘附力于1~2小时较对照组增加显著,随后粘附力下降,与对照组无差异,到24小时反较对照组为低,ICAM-1单抗有降低粘附力的作用。结论严重烧伤后早期粘附分子 P-选择素和 ICAM-1在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表面的增加是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聚集的关键,介导了中性粒细胞对肝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