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西宁地区老年期痴呆41例CT测量径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期痴呆与头颅CT的关系。方法:通过Hackinski缺血计分及头颅CT检查区分血管性痴呆(VD)及阿尔彩默痴呆(AD),进行头颅CT检查,测量有关径线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对比。结果:AD组与VD组在脑萎缩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0.01)。VD组与对照组在脑萎缩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AD组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老年期痴呆的患者经头颅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且AD的脑萎缩程度重于VD。中8度以上脑萎缩与痴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初发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追踪观察5年后胰岛功能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变化状况,与口服降糖治疗患者对比观察。方法初发糖尿病住院患者随访未脱落者共59例,糖尿病宣教后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28例)和口服药组(31例),糖尿病病程<6月,入院前未行任何药物治疗,治疗时记录体质量及腰围,行标准OGTT试验,同时测胰岛素及C-肽水平和舒张压、收缩压、血脂六项、C-反应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等,彩超测定颈动脉中膜内膜厚度,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泵14 d强化治疗后出院,门诊追踪观察的5年中,所有患者都被要求尽量控制血糖。5年时复查上述各项指标。结果初发糖尿病治疗前与治疗后5年对比,两组间的血糖、血压、HbA1c、BMI、血脂差异无显著性;INS组治疗5年后的CRP较基线水平降低,有显著性差异;且较OT组有明显差异;5年后INS组的IMT值较前下降,而OT组IMT值略有升高,有显著性差异;INS组与OT组有明显的差异;两组5年后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R均较基线水平下降,组间无差异;胰岛素强化组5年后较口服药组HOMA-βcell水平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初发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后5年内心血管内皮炎性反应指标优于口服降糖药,且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恢复程度优于口服降糖药。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的聚集情况及其与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变化的关系。方法依据超声影像学检查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216例,以GGT或ALT〈50U/L者为观察组,以GGT或ALT≥50U/L且≤200U/L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GGT、ALT、空腹血糖、血脂、血压及腰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均低,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GT与腰围、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呈正相关,ALT与三酰甘油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GGT、ALT与腰围、血压、空腹血糖及血脂紊乱相关,其中GGT敏感度较高。  相似文献   
24.
高海拔地区初诊糖尿病患者61例,个体化治疗基础上全部加用二甲双胍1.5g/d治疗14 d.平均海拔2 260米和2 780米两地区(海拔差580米),氧分压相差3.5 mm Hg(1 mm Hg=0.133 kPa),初发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前血乳酸水平即高于正常值.高海拔地区中青年组及老年组治疗前血乳酸水平均较高[(3.90±0.85对3.65±0.70)、(4.67±0.80对3.69±0.78)mmol/L,均P<0.05],中青年组糖尿病患者加用二甲双胍14 d后血乳酸水平未显著上升[(4.50±0.50和3.79±0.62)mmol/L,P>0.05],老年组糖尿病患者加用二甲双胍14 d后血乳酸水平明显上升[(5.59±0.55和5.27±0.43)mmol/L,P<0.05].因此,在高原地区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与骨密度的关系,为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骨量分为骨量正常组(n=137)、骨量减少组(n=81)和骨质疏松组(n=38),比较3组一般资料及血清PTH、25-羟维生素D水平和骨密度。根据不同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n=23)、维生素D不足组(n=64)和维生素D缺乏组(n=169),比较血清PTH水平和骨密度。分析血清PTH、25-羟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病程、PTH均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P均0.05),体质量指数以及全髋、股骨颈、L2—4骨密度均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P均0.05);维生素D缺乏组血清PTH水平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和维生素D不足组(P均0.05),全髋、股骨颈、L2—4骨密度均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P均0.05)。校正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年龄和体质量指数后,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5-羟维生素D与股骨颈骨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PTH与全髋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和L2—4骨密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血清PTH水平明显升高,骨密度与血清PTH、25-羟维生素D水平有一定相关性,血清PTH水平升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骨量减少或者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6.
非酒精性脂肪肝能较直观反映体内脂肪沉积的各种危险因素,内脏脂肪堆积与糖尿病和心血管风险的关系是连续的还是存在一个切点,这是目前国内外代谢病研究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酶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量化划分,观察糖脂代谢相关因素的情况,以及脂肪肝相关肝损害指标与糖脂代谢的密切关系,尝试应用肝酶指标找出糖脂代谢紊乱的切点.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的聚集情况及其与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变化的关系.方法 依据超声影像学检查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216例,以GGT或ALT<50 U/L者为观察组,以GGT或ALT≥50 U/L且≤200 U/L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GGT、ALT、空腹血糖、血脂、血压及腰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GT与腰围、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呈正相关,ALT与三酰甘油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GGT、ALT与腰围、血压、空腹血糖及血脂紊乱相关,其中GGT敏感度较高.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青海高原不同海拔人口聚居区常驻居民冬季和夏季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分析其与高原季节和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关系,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观测本地区低温气候天数,对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青海不同海拔地区同一批次常住人群年龄21~45岁健康居民冬季303名(11月)及夏季253名(7月)采集基础数据并测定25(OH)D、PTH、β-CTX及PINP水平,评估不同海拔、不同季节常住人群的维生素D水平,分析不同维生素D水平状况下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并对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地区符合冬季气温天数为226 d,不同海拔常住人群夏季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占95.6%,冬季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占99%;不同海拔人群相比维生素D及PT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批人群,冬季和夏季比较,25(OH)D、骨代谢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OH)D、PTH水平在不同季节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夏季25(OH)D与年龄、PTH呈负相关(P<0.05),冬季25(OH)D与年龄、PTH、βCTX、PINP呈负相关(P<0.0...  相似文献   
29.
西宁地区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MRI诊断与临床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核磁共振(MRI)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Hackinski缺血计分及头颅CT检查区分血管性痴呆(VD)及阿尔采默氏痴呆(AD),并对多部位梗塞灶的VD患者行MRI检查。对颅内径线进行测量,与无认知障碍的病人对比;结果:VD患者发生多部位硬塞时,发生脑室扩大,大脑皮层萎缩的程度较无痴呆的多发性脑梗塞患者明显,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脑梗塞部位、大小、范围与痴呆有密切关系。VD患者合并有多部位脑梗塞时,其脑萎缩程度明显重于无痴呆的多发性脑梗塞病人。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究低氧/冷暴露对肥胖大鼠模型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高脂喂食构建肥胖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低温组、低温低氧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体脂的变化,利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脂肪组织细胞形态变化并比较脂肪细胞面积,利用免疫荧光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脂肪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2(PPAR-γ2)、PR结构域结合因子16(PRDM16)和解偶联蛋白1(UCP-1)基因的表达及UCP-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低氧组、低温组、低温低氧组大鼠体质量、体脂均降低,且低温低氧组大鼠体质量、体脂低于低氧组、低温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氧组、低温组、低温低氧组大鼠脂肪细胞面积减小,且低温低氧组大鼠脂肪细胞面积低于低氧组、低温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氧组、低温组、低温低氧组大鼠肩胛棕色脂肪组织PPAR-γ2、PRDM16、UCP-1基因表达均升高(F=378.495、102.061、322.443,P<0.05),肾周白色脂肪组织PPAR-γ2基因表达均降低(F=4.5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