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甲状腺功能减退危象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章 《实用医学杂志》1997,13(12):817-818
甲状腺功能减退危象(甲减危象)又称粘液性水肿昏迷,是甲减未能及时得到诊治,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晚期阶段,虽然临床发病率较低,但其病死率极高,可达50%,如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大多数病人能转危为安。本文就我院近年收治的2例典型甲减危象患者的诊治结合文献进行探讨。1病例介绍例1女,54岁。因反复乏力、纳差、消瘦、浮肿3年,加重1月,昏迷10小时入院。患者约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渐起乏力、纳差、逐渐消瘦,伴四肢浮肿,因症状逐渐加重到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查血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T、T。)明显降低,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 ,19岁 ,1年前因怕热、多汗、心悸、突眼、颈前肿大、失眠、乏力、消瘦 ,在当地医院查T3 、T4增高、TSH降低 ,诊断为“甲亢” ,给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因患者不规则用药 ,病情未能有效控制。2 0 0 1年 10月起自行停用抗甲状腺药物 ,11月 3日因上述症状较前明显加重 ,伴眼眶剧痛 ,畏光流泪 ,视野缩小及活动后气促收入本院治疗。查体 :T 3 6 7℃ ,R2 6次 /min ,HR 13 0次 /min ,BP 198/89mmHg。神清 ,查体欠合作 ,甲状腺呈Ⅲ度肿大 ,质地中等 ,未触及结节 ,随吞咽活动 ,可闻血管杂音 ,颈前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双肺可闻及湿性罗音及…  相似文献   
13.
对8例正常人和6例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进行13NNH3正电子断层(PET)显像,发现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垂体显影延迟,影像缩小,垂体血流灌注减低,垂体组织摄取13NNH3减低,13NNH3PET显像对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综合征和LADA型糖尿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比较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和LADA(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型糖尿病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情况,探讨胰岛素作用不足及糖尿病并发症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 分析505例入选人群:代谢综合征组118例、LADA型糖尿病组56例、健康组125例和单纯2型糖尿病206例血同型半胱氨酸的特点,观察胰岛素抵抗或缺陷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对存在不同糖尿病并发症数目的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505例总体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态分布,代谢综合征组和LADA型糖尿病组的C肽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HOMA-IR(改良公式)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密切相关,合并两个以上并发症的人群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合并两个及以下并发症的糖尿病人群(P<0.01).结论 代谢综合征和LADA型糖尿病人群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胰岛素的浓度及敏感指数有关,较多的糖尿病并发症同时伴有较高的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N)患病情况及其特点,比较Ewing试验及心率变异性(HRV)两种常用评价方法对诊断CAN的差异。方法以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4家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9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其中男5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7±1)岁。以同期4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1名,女19名,平均年龄为(45±2)岁。所有受试者均接受Ewing试验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分析HRV指标以诊断CAN,对比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Ewing试验显示糖尿病组CAN阳性率[22.2%(20/90)]高于对照组[7.5%(3/40),X2=4.12,P〈0.05];糖尿病组Ewing试验总评分(92.5分)高于对照组(7.0分,Z=-3.72,P〈0.01),Ewing试验各指标(Valsalva指数、深呼吸心率差、立卧位心率变化及血压差)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99、-2.23、-1.99、-2.36,均P〈0.05)。(2)HRV分析显示糖尿病组CAN阳性率[34.4%(31/90)]高于对照组[12.5%(5/40),X2=6.66,P〈0.05];糖尿病组HRV中反映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指标[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问期(N—N)的标准差、连续5min正常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及低频功率]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6、2.24、6.48,均P〈0.05),而代表交感神经功能的指标(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相邻R—R间期差异≥50ms的百分数、高频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7、0.15、1.40,均P〉0.05)。结论Ewing试验和HRV检测均显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CAN阳性率较高,且以副交感神经损害为主;HRV检测较Ewing试验的CAN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酮症及酸中毒9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7例2型糖尿病并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者的临床生化及治疗特点,分别与23例1型糖尿病并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者及20例不伴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有如下特点:(1)发生率8.7%,发作≥2次者占15.5%,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发作而首诊占28.9%。(2)感染为常见诱因,其次为不明原因,占38.1%。(3)体重指数偏低。(4)酮症程度轻,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后酮症消退较快,后需胰岛素量少,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不容忽视,应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及并发症的监测,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是指糖尿病患者血管和神经病变造成供血不足和感觉障碍,使踝关节以下部位出现溃疡、坏疽和感染,此病特点是创面愈合慢,甚至迟迟无皮肤生长,是老年2型糖尿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占下肢非创伤性截肢的50%~70%。现将我院1996~1998年收治的34例D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4例患者均符合WHO(1985年)关于2型糖尿病的确诊标准,男19例,女15例,年龄56~72岁,60岁以上25例,占735%,病程5个月~21年,平均102±57年。坏疽按Wagner’s6级分类标准[1],Ⅰ级15例,…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s)、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CCB)、噻嗪类利尿剂及 β 受体阻滞剂均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尽管ACEI或ARBs类药物有独立于降压以外的优势 ,但也要建立在血压良好控制的基础之上。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最重要的是要达标 ,即 <130 / 80mmHg。常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物 ,才能使血压达标 ,而最常用的联合用药方案是ACEI或ARBs加小剂量的利尿剂和 (或 )长效的CCB。  相似文献   
19.
杨华章 《家庭医生》2010,(17):15-15
这样的场景,在医院的体检中心并不鲜见:一直以为自己无比健康的人,却在体检之后被医生告知糖耐量异常。于是,困惑涌上心头:糖耐量异常是怎么回事?难道不远的将来,自己将被糖尿病的阴影所笼罩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空腹血糖相关危险因素随时间变化趋势,以便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糖尿痛预防策略.方法:利用同一地区相隔十年两次横断面调查所收集数据,按空腹血糖程度不同进行分组:空腹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6.1 mmol/L)、空腹血糖升高组(空腹血糖≥6.1 mmol/L).比较两次调查及每次调查各组间差异.比较分析两次调查空腹血糖相关危险因素差异及变化趋势.结果:(1)1983-1984年血糖升高占被调查人数1.06%(75/7066),1993-1994年血糖升高占被调查人数5.55%(353/6362).(2)多元线形回归分析:1983-1984年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G)、年龄进入方程.1993-1994年:除上述因素外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身高腰围比(Whtr)、腰臀围比(WHR)、高密度脂蛋白(HDL)也进入方程.(3)logistic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显示1983-1984年有年龄、TC、TG进入方程;1993-1994年除上述因素外还有糖尿家族病史、职业、血压、Whtr进入方程.结论:空腹血糖危险因素随时间的迁移有明显的增多细化趋势.增龄、血脂紊乱为空腹血糖升高持续稳定的危险因素;高血压、Whtr不是20世纪80年代空腹血糖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