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通过观察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 Vm)和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对外伤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104例和健康体检者40例,用脑血管多普勒(TCD)检测MCA Vm,同时测定全血低切黏度(LWBV)、全血高切黏度(HWBV)、血浆黏度(PV)和纤维蛋白原(Fi)含量,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重型颅脑外伤组术后第1天,MCAVm、LWBV、HWBV、PV和Fi含量明显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术后第1、3、5、7、14天的MCA V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者术后5个时间点MCA Vm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者(P〈0.05)。ROC曲线对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外伤性脑梗死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血浆Fi含量尤为灵敏,TCD检测大脑MCA Vm联合血浆Fi含量测定预测外伤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53.1%。结论脑血管痉挛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颅脑外伤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参与外伤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TCD检测MCA Vm联合血浆Fi含量测定可明显提高外伤性脑梗死预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热休克蛋白70(HSP70)、IL-18和S100B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及脑脊液HSP70、IL-18和S100B水平,统计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血浆及脑脊液HSP70、IL-18和S100B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脑室积血及生存率均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血浆及脑脊液HSP70、IL-1吕和SIOOB水平对脑出血后1周内死亡均有显著预测价值(均P〈0.05),且有较高或中等的特异度和灵敏度,血浆及脑脊液S100B水平与入院时GCS评分及血肿量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及脑脊液HSP70和IL-18水平较入院时GCS评分及血肿量曲线下面积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HSP70、IL-18和S100B共同参与了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临床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S100B水平预测脑出血死亡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神经外科于2009年11月~ 2012年8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治疗的32例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术后30例患者(93.4%)疼痛完全消失,1例偶疼痛但不需服用药物,1例疼痛服药可控制,整体有效率96.8%;术后进行18~51个月(平均28个月)的随访,3例轻度复发,2例重度复发,效果满意.术后手术同侧面部麻木31例(96.8%),咀嚼肌无力19例(59.3%),面部感觉异常2例(6.2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作为复发性三叉神经痛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4.
食管癌组织3p、18q位点微卫星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3p 14.3~3p21.1、18q 22.3~18q23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频率与人食管癌发生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alized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对28例食管癌中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28例食管癌标本中23例鳞状细胞癌9例LOH阳性,5例食管小细胞癌4例LOH阳性;LOH与肿瘤的病理分级、PTNM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无相关性(P>0.05);3P位点上有较高频率的LOH发生。结论 LOH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等参数无相关性(P>0.05);食管癌在多个染色体位点均存在LOH现象,3P是食管癌相关的热点区域,3p位点基因的改变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具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杜权  张建民  李晓 《浙江医学》2007,29(4):339-340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较少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0.5%~1.7%。PCNSL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大多数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应激性高血糖的不同影响,为老年患者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防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60岁以上行胆囊切除、胆管取石的老年患者60例,术后随机分为EN组及PN组,每组30例,比较术后血糖及胰岛素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以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EN组应激性高血糖发病率明显低于PN组(P<0.01),术后并发症以及伤口愈合情况均优于PN组(P<0.01)。结论术后肠内营养对预防老年患者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67.
68.
ECG深静脉置管深度定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庆祥  胡弋  马永达  刘宿  杜权  葛衡江 《重庆医学》2006,35(20):1895-1896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深度定位仪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由操作者实施颈内静脉穿刺.并依据个人经验性放置导管再根据深度定位仪确定放置深度,术后床旁X线确定导管前端在上腔静脉的位置。结果在小儿组,深度定位仪的准确性明显优于经验性放置;成人组,没有明显差别。结论深静脉置管深度定位仪对于确定导管在上腔静脉的位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手术后并发尿崩症以及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4例鞍区肿瘤术后尿崩症以及低钠血症患者,通过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立诊断,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除1例患者继发细胞毒性脑水肿、肢体瘫痪、记忆、定向神经功能低下外,其余33例病人恢复良好.结论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肿瘤切除术后易发严重的尿崩症以及低钠血症,绝大多数为脑性耗盐综合征,应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相区别,均匀适度及时地补盐,补充血容量,适度抗利尿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0.
犬心肺复苏前后红细胞流变学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非失血因素导致的心跳骤停复苏前后红细胞流变学变化入手,对影响后期脑复苏及重要器官保护的其中一个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实验选用健康杂种家犬8只,体质量11~20.5kg。将狗麻醉后,于右胸及左心尖的皮下电极以交流电(50~80V)刺激,诱发室颤至循环停止。8min后开始机械通气及心肺复苏,复苏成功行常规后续支持治疗。心跳骤停前5min,心跳骤停中第5秒,心肺复苏后30,60,90,120min于股静脉采集血液标本测定红细胞聚集指数(RBC aggregation index,RAI),红细胞变形指数(RBC deformation index,RDI),红细胞刚性指数(RBC rigidity index,RRI),全血高切黏度(hish—shear blood viscosity,HBV),全血低切黏度(low—shear blood viscosity,LBV),卡松黏度,卡松屈服应力(Casson yield stress,CYS)。结果:心跳骤停中5min,复苏后30min与复苏前RA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复苏后60min,90min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7,2.42,P&;lt;0.05);复苏后120min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46,P&;lt;0.01)。心跳骤停中5min与复苏后120min RDI(0.96&;#177;0.09,0.91&;#177;0.13)和复苏前(0.88&;#177;0.0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复苏后90min(1.01&;#177;0.12)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7,P&;lt;0.05);复苏后30min(1.05&;#177;0.13),60min(1.07&;#177;0.15)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07,3.08,P&;lt;0.01)。心跳骤停中5min,复苏后30,60,90min,120min RRI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67,6.19,5.06,10.37,7.75。P&;lt;0.01)。心跳骤停中5min,复苏后5,30min LBV,CYS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复苏后60,90min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复苏后120min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62,6.48,7.02,6.48,P&;lt;0.01)。结论:犬非失血性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后,红细胞的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较复苏前均有显著增加。而反应宏观血液流变学性质的参数全血低切黏度及卡松屈服应力在复苏后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