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检测骨桥蛋白(OPN)、CD44v6在垂体腺瘤中表达并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垂体腺瘤组织中OPN和CD44v6蛋白的表达,并对二者表达与垂体腺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OPN、CD44v6在垂体腺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3%、65.0%,OPN、CD44v6的表达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无关,但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复发组及非复发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二者在垂体腺瘤中表达呈正相关(r=0.585,P<0.01).结论 OPN和CD44v6蛋白在垂体腺瘤中高表达与肿瘤侵袭性生长及复发相关,且两者在肿瘤侵袭性改变中可能起协同作用,二者联合检测有望更客观评价垂体腺瘤的侵袭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s of osteopontin (OPN) and CD44v6 in pituitary adenomas an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s and invasiveness of the tumor.Methods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s of OPN and CD44v6 in 80 pituitary adenomas,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xpressions of OPN and CD44v6 and the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were also analyzed.Method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OPN and CD44v6 were 66.3% and 65.0% respectively in the pituitary adenomas.Both OPN and CD44v6 expressions were different statistically in invasive group and recurrent group(P<0.01 ),but not correlated with patient' s age,sex and histological types.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OPN and CD44v6 expression in pituitary adenomas (P<0.01 ).Conclusion The increased expressions of OPN and CD44v6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vasiveness and recurrence of pituitary adenomas.They might have a synergetic effect in the invasive growth of the tumor,which can be taken as leading candidates for evaluating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相似文献   
52.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手术(PBC)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 PBC 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其中80岁以上高龄患者25例;施行 PBC 时在 X 线监视下应用 Hartel 前入路法,通过鞘管导入4号 Fog-arty 球囊进入 Meckel 腔压迫半月节,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及疗效观察.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住院3~9d,平均5.2d,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67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总有效率为97.3%;术后患者感患侧面部麻木60例(83.4%),张口咀嚼略乏力40例(55.6%),口角疱疹34例(47.2%),复视2例(2.8%),症状多于1~6个月内好转或消失.结论 PBC 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十分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尤其对于高危或三叉神经第Ⅰ支疼痛的患者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3.
傅林  许培源  朱强  陈锋  杜权 《浙江医学》2004,26(1):39-40
多发性脑膜瘤是指颅内2个或2个以上的独立而相互不连的脑膜瘤,临床症状多样,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上少见,约占脑膜瘤的0.9%-8.9%[1].老年人脑膜瘤临床较少见,而老年人多发性脑膜瘤更为罕见.本院1998年2月至2002年10月收治65岁以上老年人多发性脑膜瘤7例,约占同期86例脑膜瘤的8.1%.现对其诊断和手术治疗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54.
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腺瘤术后易并发尿崩症以及低钠血症,其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我科自1996年5月至2003年3月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出现尿崩症和低钠血症1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5.
我院1974~2000年共收治海绵窦动静脉瘘(CAVF)10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诊疔,获得一定的疗效,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29~67岁.  相似文献   
56.
目的检测OPN、CD44v6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与脑胶质瘤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胶质瘤和60例减压手术中切除的正常脑组织中OPN和CD44v6的表达水平,并对两者的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OPN、CD44v6表达阳性率在脑胶质瘤中分别为75.0%、66.7%,在正常脑组织中分别为16.7%、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胶质瘤中OPN、CD44v6的表达水平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无关(均P>0.05),但在复发与非复发者、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与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两者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1)。结论 OPN和CD44v6在脑胶质瘤中高表达,两者均反映了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并与患者预后有关,且OPN和CD44v6的表达之间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7.
杜权  俞文华  胡强 《浙江医学》2016,38(5):329-331,347
目的对比微血管减压术(MVD)联合电凝术与单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6例原发性TN患者按手术方案分为两组,MVD联合电凝术治疗131例(MVD+电凝组),单纯MVD治疗195例(MVD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MVD+电凝组和MVD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2%和9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血管压迫无法充分减压及无明确责任血管的患者手术有效率MVD+电凝组高于MVD组(95.2%vs67.7%,P<0.05);MVD+电凝组术后近期(≤6个月)术侧面部麻木发生率高于MVD组(21.4%vs7.7%,P<0.05),远期(>6个月)术侧面部麻木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6%vs2.6%,P>0.05)。结论MVD联合电凝术和单纯MVD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TN,相较于单纯MVD,MVD联合电凝术可以改善术中血管压迫无法充分减压及无明确责任血管的原发性TN患者的术后疗效,不会增加患者远期术侧面部麻木发生率。  相似文献   
58.
目的通过观察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 Vm)和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对外伤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104例和健康体检者40例,用脑血管多普勒(TCD)检测MCA Vm,同时测定全血低切黏度(LWBV)、全血高切黏度(HWBV)、血浆黏度(PV)和纤维蛋白原(Fi)含量,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重型颅脑外伤组术后第1天,MCAVm、LWBV、HWBV、PV和Fi含量明显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术后第1、3、5、7、14天的MCA V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者术后5个时间点MCA Vm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者(P〈0.05)。ROC曲线对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外伤性脑梗死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血浆Fi含量尤为灵敏,TCD检测大脑MCA Vm联合血浆Fi含量测定预测外伤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53.1%。结论脑血管痉挛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颅脑外伤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参与外伤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TCD检测MCA Vm联合血浆Fi含量测定可明显提高外伤性脑梗死预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神经外科于2009年11月~ 2012年8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治疗的32例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术后30例患者(93.4%)疼痛完全消失,1例偶疼痛但不需服用药物,1例疼痛服药可控制,整体有效率96.8%;术后进行18~51个月(平均28个月)的随访,3例轻度复发,2例重度复发,效果满意.术后手术同侧面部麻木31例(96.8%),咀嚼肌无力19例(59.3%),面部感觉异常2例(6.2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作为复发性三叉神经痛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0.
食管癌组织3p、18q位点微卫星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3p 14.3~3p21.1、18q 22.3~18q23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频率与人食管癌发生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alized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对28例食管癌中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28例食管癌标本中23例鳞状细胞癌9例LOH阳性,5例食管小细胞癌4例LOH阳性;LOH与肿瘤的病理分级、PTNM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无相关性(P>0.05);3P位点上有较高频率的LOH发生。结论 LOH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等参数无相关性(P>0.05);食管癌在多个染色体位点均存在LOH现象,3P是食管癌相关的热点区域,3p位点基因的改变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具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