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观察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在缺血型烟雾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的21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接受同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2支血管吻合,16例接受同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单支吻合.结果 21例患者术中荧光造影显示吻合口全部通畅.16例术后1周内复查了CT血管成像,5例复查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其中20例显示吻合血管通畅,l例吻合血管闭塞.21例缺血型患者中有10例患者的运动或感觉障碍等症状在术后第2天即有明显改善.1例失语患者症状消失,4例头晕,4例头痛患者症状减轻.有2例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无明显改变.结论 应用直接联合间接血管重建术能明显改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侧脑室内立体定向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脑梗死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成功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BDNF组(n=16)和对照组(n=16),在两组大鼠侧脑室内分别注射10μ1 BDNF溶液(0.5 μmol)和1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液).注射2周后,2组大鼠分别行神经功能严重性评分(mNSS)及梗死面积测定,应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分析脑组织Bcl-2、Bax蛋白的表达,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DNF组脑梗死面积缩小,神经细胞凋亡数少,Bax蛋白表达低,Bcl-2蛋白表达高,短期内神经功能恢复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可能通过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改善脑缺血大鼠的功能.  相似文献   
33.
C臂CT是平板探测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上的一种新技术,随着成像技术的改进,C臂CT系统功能不断增强,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介入术,其在支架显影成像、软组织成像、灌注成像方面的应用给神经介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对C-臂CT系统在神经介入中应用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对临床工作的巨大指导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静脉溶栓或动静脉联合溶栓病例23例。卒中严重程度采用NIHSS评分评估,CTA,MRA或全脑血管造影评估再通情况,溶栓治疗后72 h内观察溶栓后非症状性和症状性出血,临床预后通过改良R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静脉溶栓组14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NI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动静脉联合溶栓后大脑中动脉再通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77.8 vs.28.6%,P=0.036),而术后出现症状性及非症状性颅内出血与静脉溶栓比较无明显差异,90 d达到mRS 0-2分患者比例与静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溶栓组高于静脉组。结论与静脉溶栓比较,应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 探讨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单纯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AA)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微导管复合塑形、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1例伴有fPCA的中小型破裂PCoAA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术中微导管塑形准确性、微导管塑形稳定性、栓塞操作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栓塞程度和后交通动脉保留程度、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1例51枚伴有fPCA的破裂PCoAA均通过微导管复合塑形技术成功完成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瘤体完全栓塞43例(84.3%),瘤颈残留8例(15.7%);后交通动脉均保留,49例血流无影响,2例部分影响。微导管塑形准确率为90.2%,其中微导管直接推送到位36例,回拉到位11例,导丝导引到位4例;栓塞中88.2%微导管位置稳定。仅1例术中发生破裂再出血。随访6~24个月显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48例(94.1%),3例(5.9%)预后不良,无患者死亡。术后6个月血管复查造影显示,Raymond 1级41枚(80.4%),2级8枚(15.7%),3级2枚(3.9%)。结论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伴有fPCA的急性期中小型破裂PCoAA术中应用微导管复合塑形技术,可使栓塞过程更稳定和安全,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伴髓周静脉引流的岩尖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连续性纳入2002年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伴髓周静脉引流的岩尖区DAVF患者30例,均经DSA确诊。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管构筑、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 (1)30例患者中,男25例(83.3%),女5例(16.7%);发病年龄19~68岁,平均(50±12)岁;病程0.3~24.0个月,病程中位数为3.0(1.0,5.0)个月。首发症状中,脑干或高位颈髓水肿者28例(93.3%),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例(6.7%)。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3.7±1.1)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为65.0(0.0,81.3)分。(2)来自颈内动脉的脑膜垂体干幕缘支(30例,100.0%)和来自颈外动脉的脑膜中动脉岩支(21例,70.0%)是岩尖区DAVF的主要供血动脉。(3)20例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7例患者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例在部分栓塞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10.0%),其中2例为周围性面瘫,1例为栓塞术后第3天再出血,经治疗完全恢复;因呼吸衰竭死亡者2例(6.7%)。(4)28例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9.5(26.0,93.8)个月。随访时mRS和BI评分分别为(1.1±0.7)分和95.0(92.5,100.0)分,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Z=-4.795,均P0.05)。25例(83.3%)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mRS评分≤1分,BI评分≥90分),3例(10.0%)患者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mRS评分为2分,80分≤BI评分90分)。结论伴髓周静脉引流的岩尖区DAVF患者多表现为脑干或高位颈髓水肿症状,具有较高的致死风险,但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使多数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宽颈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支架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7例多发宽颈动脉瘤患者,共34个动脉瘤,与同期采用开颅夹闭术18例多发动脉瘤患者,共夹闭36个动脉瘤,平均住院日、瘤颈残余率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对比。结果全部动脉瘤均致密或近致密栓塞,与采用夹闭术患者瘤颈残余率无明显差别。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于开颅夹闭患者,平均住院日低于开颅夹闭患者。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多发宽颈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9.
目的总结垂体转移癌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确诊为垂体转移癌病人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包括尿崩6例,动眼神经麻痹4例。行经蝶窦手术6例,开颅手术2例。结果肿瘤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生存期30~260 d,平均151 d。结论垂体转移癌为罕见鞍区恶性肿瘤,手术可明确病理诊断及缓解临床症状。术后需综合治疗,同时积极寻找原发灶。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视力保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总医院神经血管外科从2009年6月—2013年5月连续收治的17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额外侧入路及翼点入路行手术治疗,比较肿瘤全切除率、视力改善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额外侧入路8例患者,获SimpsonⅠ级切除3例,Ⅱ级切除5例。经翼点入路9例患者,获SimpsonⅠ级切除4例,Ⅱ级切除3例,Ⅲ级2例。术后视力损害和视野缺损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3例,2例视力无改变,术后视力下降2例。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2例出现下丘脑受损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手术无死亡病例,效果满意,术后随访1个月~4年均恢复良好。结论根据肿瘤不同生长方式选择恰当手术入路,应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手术全切率,术中注意对鞍区重要结构的保护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