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目的探讨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技术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开通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5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评分、血管再通分级[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m TICI分级≥2b为血管成功再通]、一次再通率、股动脉穿刺至成功再通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出院NIHSS评分以及患者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0~2为预后良好)。通过SPSS23. 0软件对组间相关数据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中,男12例,女3例;年龄36~74岁,平均(57±12)岁,合并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12例,心房颤动6例,卒中史2例,吸烟史8例; ASPECT评分6~10分,平均(8. 5±1. 4)分;入院NIHSS评分7~16分,平均(12. 0±2. 9)分。15例患者均实现闭塞大动脉再通成功,自股动脉穿刺至成功再通时间20~120 min,中位时间43. 6(31. 3,47. 2) min,一次实现血管再通成功12例(12/15),无严重的操作相关并发症。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0~12分,中位评分3. 4(2. 7,3. 8)分。术后90 d随访,患者预后良好12例。结论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结合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假瘤的临床、影像学、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假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间断性头痛伴右侧肢体无力,头颅MRI显示左侧顶叶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结果 行开颅手术切除病变,术后效果良好,病理同报浆细胞肉芽肿;术后3个月MRI检查显示病变消失,脑组织水肿较术前明显减轻.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假瘤病例少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尢特异性,术后病理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手术全切除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急诊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共16例。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M1段闭塞2例,M2段闭塞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颈内动脉闭塞2例,椎-基底动脉闭塞8例,对其中6例大动脉重度狭窄基础上的闭塞者,同期行急诊血管成形术。结果16例患者的闭塞血管均获得有效再通,术后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3级12例,2b级4例;1例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而死亡,无血管内治疗操作相关的并发症;90 d改良Ranks量表评分0分8例,1分2例,2分3例,3分2例,6分(死亡)1例。结论初步临床经验显示,对于伴有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常规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进,以提高模型动物的长期存活率。方法将60只体质量250~270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术中显露并结扎翼腭动脉,术后自主进食;灌胃组手术方法同对照组,但术后辅助灌胃;改良组不结扎翼腭动脉,但仔细分离颈部动脉与迷走神经,尽量避免操作时牵拉迷走神经,术后辅助灌胃。在模型制作前、后,连续称量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造模后3、14、28d,分别计算各组大鼠的存活率;造模后28d,计算各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结果①改良组模型制作的平均时间为19.5min,低于对照组和灌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造模后第3天,改良组大鼠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和灌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28天,改良组大鼠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造模后3组大鼠的体质量均下降,从造模后第7天开始,各组存活大鼠的体质量均开始回升,在第7、14、21、28天,改良组大鼠的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和灌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造模后3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进的脑缺血模型制作方法,可缩短制作时间,使大鼠体质量恢复较快,能有效地提高大鼠脑缺血造模后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设计一种大鼠长期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模型中微导管体外端的保护装置,并证明其有效性。方法 24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12)和应用装置组(n=12),术前1 d和术后第1、3、7天行转棒和热水甩尾试验,检查置入装置对大鼠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影响情况。计数术后大鼠导管保留情况,利多卡因试验证实导管性能。结果本次试验两组大鼠术后均无死亡及明显瘫痪情况;术前及术后1,3,7 d转棒实验及热水甩尾实验均未见两组明显差异(P>0.05,独立样本T检验,);对照组体外导管末端在术后几天内被损毁或拔出无法进行进一步实验,术后第7天应用装置组所有导管末端仍保持完整,利多卡因实验显示导管功能良好(P>0.05,χ2检验)。结论该装置可有效保护置入大鼠腰蛛网膜下腔导管的体外端,非常适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腰蛛网膜下腔注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颅内外血管搭桥结合间接血运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42例成人缺血型烟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2例采用脑-硬脑膜-动脉贴敷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EDAS)进行治疗,观察组20例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直接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astomosis combining with encephaloduromyosynangiosis,STA-MCA+EDMS)进行治疗,将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局部脑血流灌注指标、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所有患者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表现、并发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在局部脑血流灌注、mRs评分及DSA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直接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成人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局部脑灌注。  相似文献   
17.
1病例报告术后血肿(post-craniotomy hematoma,PCH)是开颅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有报道认为其发生率是1%~20%[1,2]。术后血肿会直接影响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的愈后。以下为我科一例脑膜瘤术后当日出现异位血肿的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行荧光血管造影(indocyanim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烟雾病搭桥手术中的应用,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7月行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的24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行ICGA检查。结果ICGA发现吻合口狭窄3例,根据造影结果对吻合口进行调整,术后通过复查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显示吻合血管通畅。结论ICGA可以及时有效地判断吻合血管通畅与否,指导手术医师术中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2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短暂而剧烈的阵发性面部疼痛,可被三叉神经分布区内轻微的皮肤刺激“扳机点”所触发,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1]。目前,颅内血管对三叉神经的压迫是导致三叉神经痛发作的主要原因已经被广大学者所接受[2]。微血管减压手术是针对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进行治疗,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3]。我科自2009-02至2012-05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患者56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