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38篇 |
免费 | 344篇 |
国内免费 | 21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8篇 |
儿科学 | 54篇 |
妇产科学 | 63篇 |
基础医学 | 323篇 |
口腔科学 | 48篇 |
临床医学 | 784篇 |
内科学 | 383篇 |
皮肤病学 | 35篇 |
神经病学 | 110篇 |
特种医学 | 21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473篇 |
综合类 | 1996篇 |
预防医学 | 1022篇 |
眼科学 | 39篇 |
药学 | 580篇 |
9篇 | |
中国医学 | 598篇 |
肿瘤学 | 1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96篇 |
2022年 | 104篇 |
2021年 | 153篇 |
2020年 | 174篇 |
2019年 | 108篇 |
2018年 | 139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279篇 |
2013年 | 243篇 |
2012年 | 346篇 |
2011年 | 367篇 |
2010年 | 304篇 |
2009年 | 313篇 |
2008年 | 327篇 |
2007年 | 335篇 |
2006年 | 279篇 |
2005年 | 285篇 |
2004年 | 280篇 |
2003年 | 203篇 |
2002年 | 180篇 |
2001年 | 251篇 |
2000年 | 256篇 |
1999年 | 180篇 |
1998年 | 167篇 |
1997年 | 153篇 |
1996年 | 164篇 |
1995年 | 153篇 |
1994年 | 139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90篇 |
1991年 | 82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49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46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对照分析由甲状腺中间人路行腔镜甲状腺手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新人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微创中心采用甲状腺中间人路完成的腔镜甲状腺切除术192例(腔镜组)和开放甲状腺切除术240例(开放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为(112.5±42.7)min,明显长于开放组(52.6±30.8)min,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腔镜组术后第1天的引流量为(192.5±45.2)ml,明显多于开放组(44.0±28.7)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甲状腺中间入路新手术径路行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具有美容效果好、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 探讨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总结该处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 回顾手术治疗198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的手术方式、Siewert分型、病理分期及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 198例患者均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转移度为27.99%,淋巴结转移率为66.67%.淋巴结逐站转移130例,占98.48%(130/132例),跳跃式淋巴结转移1.52%(2/132例),分别转移置胃左动脉及腹腔干周围和隆凸下区.Ⅰ、Ⅱ型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隆凸下淋巴结(6.25%、3.33%)、胸下段食管旁及下纵隔淋巴结( 25.00%、14.67%)、贲门右淋巴结(47.92%、52.00%)、贲门左淋巴结(31.25%、36.67%)、胃小弯淋巴结(43.75%、43.33%)、胃大弯淋巴结(27.08%、22.00%)、胃左动脉旁及腹腔干周围淋巴结(27.08%、30.00%).T1 +T2期者淋巴结转移率40.43%,T3+T4期者淋巴结转移率74.8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ewert Ⅰ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27.08%)显著高于SiewertⅡ型者(14.67%),两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iewert Ⅰ、Ⅱ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有明显的胸、腹双向转移的趋势,应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术,改良左胸切口能满足手术需要.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药湿热敷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湿热敷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效果好,且操作简便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适用于各期周围性面瘫患者.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和耐药性,及其与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致病菌与耐药性,探讨其与转归的联系。结果116例次培养阳性,培养总阳性率达68.6%,近5年高达87.7%。致病菌中G^+球菌占58例次(50%),G^-杆菌45例次(38.8%),真菌6例次(5.2%),G^+杆菌、G^-球菌及混合感染7例(6%)。G^+球菌中最常见为葡萄球菌(56.8%);G^-杆菌中大肠杆菌阳性率最高(62.2%)。从耐药性看,G^-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76.7%),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2.9%、3.4%)。G^+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利福平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2.1%、7.9%)。腹膜炎致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退出率为10.1%(17/169),以真菌腹膜炎为主。结论近5年本中心培养阳性率较高,及时采用血培养瓶留取标本很关键。G^-杆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而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宜作为抗G^+球菌的经验用药。真菌性腹膜炎是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膜前腹股沟直疝修补术关闭疝环缺损的手术流程和预防术后血清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行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的80例腹股沟直疝患者资料,根据对疝环缺损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术中用3-0倒刺缝线5针法缝合疝环缺损,“十”字法贯穿缝合假疝囊;对照组术中旷置假疝囊。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血清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t=5.291,P<0.001),两组间住院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7、-0.493,P=0.055、0.623);研究组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s 22.5%,χ2=5.165,P=0.023)。结论 腹腔镜经腹膜前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采用倒刺线改良缝合关闭疝环缺损的方法操作简便且安全,能够有效预防血清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8.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衰竭(CRF)为内科常见病,多见于肾脏疾病的晚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从而出现氮质血症及一系列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中癃闭、关格、水肿、虚劳、肾风等范畴. 相似文献
79.
副乳由胚胎乳腺始基发育而成,亦称异位乳腺、多乳腺症或多乳畸形,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最常见的生长部位是腋下。副乳是一种返祖现象,副乳越大,畸形越严重。大的腋下副乳对腋窝的外观影响较大,往往需要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 NAC)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手术治疗124例NAC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临床资料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提出预防和处理方法.结果 124例术后发生乳头坏死18例(14.52%),皮瓣感染、坏死9例(7.26%),皮下积液7例(5.65%),上肢淋巴水肿5例(4.03%),胸肌挛缩伴同侧上臂运动障碍3例(2.42%),术腔继发性出血2例(1.61%).结论 精细的手术操作能有效降低保留NAC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保留NAC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积极处理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