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目的:分析Morison间隙区域巨大占位病变的CT表现特点,探讨其诊断要点。材料和方法:Morison间隙区域8cm以上占位47例,其中肝源性23例,肾上腺源性9例,肾源性10例,后腹膜源性5例。均在Siemens公司Somatom Plus机上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肝源性占位时,肿块与肝组织界限不清;下腔静脉向左移;胆囊向前内移位。(2)肾上腺源他占位,肿块与肝组织间有一脂肪层间隙;下腔静脉向前内移位,右肾向后下推移且旋转;胆囊向前外推移。(3)肾源性占位,肿块与肝组织间有脂肪层间隙,胆囊移位不明显;下腔静脉向前内移位;肾脏向后下移位无转轴;肿块与肾脏交界处呈“杯口”状。(4)后腹膜源性占位,下腔静脉和肾脏移位方向不定,腰大肌常受侵犯及变形。结论:(1)肿块中心位置与肝脏之间的关系、胆囊和下腔静脉的移位情况以及肾脏有无转轴对肿块的定位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像意义。(2)肿块内部密度是否均匀,与周围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无向周围侵犯,是鉴别良恶性的关键,囊性占位均为良性。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乳腺实质x线分型与乳腺癌相关性,对乳腺癌高危人群实行干预性治疗和定期追查,达到降低乳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目的。方法对500例乳腺癌和1000例对照组病例进行乳腺x线分型,将对照组不同亚型组织切片与乳腺癌组癌周组织切片对照研究,分析乳腺不同亚型乳腺癌的危险度,同时分析乳腺不同亚型在各年龄段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度。并通过统计学方法作类型分析和乳腺癌发生统计。结果①最低危险组OR〈0.3,癌发生率在2%以下的亚型有Ⅰa,Ⅱa,Ⅲa,Ⅳa。②低危险组OR〈0.3,癌发生率在2%~5%以下的亚型是Ⅰb型。③危险组OR〉0.3癌发生率在5~10%的亚型:Ⅰb,Ⅱb,Ⅲb,Ⅳb。④高危险组OR〉I,癌发生率超过10%以上的亚型Ⅲc,Ⅳc。乳腺癌高危险年龄段:Ⅳc型和Ⅲc型35~55岁,Ⅲc型可延长至60岁,IVb型31—50岁,Ⅲb和Ⅱb型50~60岁。结论Ⅲc和Ⅳc型属于高危险型,其人群约占癌数的67.4%。是乳腺普查追踪的主要对象,其中35—55岁必须每年复查一次。必要时进行干预性治疗,达到预防乳腺癌,降低乳腺癌发生率及早发现早治疗,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超短回波时间(UTE)-T 2*成分分析技术在参加马拉松赛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跟腱形态及生化变化动态监测中的价值。 方法:招募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广东省珠海市业余马拉松运动员29名,其中男25名,女4名,年龄24~50(40±6)岁。所有运动员于马拉松赛前1周、赛后48 h内及...  相似文献   
94.
探索非创伤性检查方法进行肝纤维化的诊断成为众多肝病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检测磁共振成像(MRI)中的T1值、T2值和弥散加权成像(MR—DWI)中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部分血清生化和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MRI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 探讨集成磁共振(synthet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yMRI)技术在正常成年人海马定量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连续收集20~72岁健康成年人139名,男性61名,女性78名.按照年龄分为三组:20~35岁36名,36~55岁72名,56~72岁31名.所有受试者均采用GE SIGNA Pioneer 3.0 T MRI进行头颅检查.扫描序列包括3D T1WI毁损梯度回波序列(3D T1WI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3D T1WI-SPGR)和SyMRI序列,应用SyMRI后处理软件对全脑进行自动配准及数值提取.不同侧别间的海马T1、T2及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值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性别分组间的海马T1、T2及PD值采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年龄组间采用方差分析,不同年龄分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139名健康成年人的T1、T2、PD均值分别分别是(1258.43±110.59)ms、(105.88±16.05)ms、(74.71±1.52)pu,T1值、T2值、PD值的范围依次是(1070.16~1725.59)ms、(86.43~190.71)ms、(70.72~80.21)pu.不同侧别海马T1和P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T1和PD值左侧均大于右侧.而不同侧别海马T2值以及不同性别间的T1、T2和PD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T1、T2及PD值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5岁组和36~55岁组与56~72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5岁组与36~55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成磁共振技术能够提供不同年龄及性别正常成年人海马定量参考值,为海马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 探讨脊柱骨转移瘤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目的 、方法 和临床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脊柱骨转移瘤56例,原发灶:乳腺癌17例,肺癌8例,结肠癌11例,前列腺癌7例,横纹肌肉瘤、眼黑色素瘤、甲状腺癌、宫颈癌、胃癌各2例,原发灶不明确3例.术前神经受累34例,按Frankel分级:B级13例,C级16例,D级5例.结果 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9.5个月,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38例疼痛完全或基本消失.术前有神经症状者,随访时,C级14例,D级12例,E级8例.结论 综合考虑患者一般情况、预期生存时间、脊柱骨转移瘤的部位、类型、集中不稳定的程度、神经受累的情况及原发灶的性质制定手术适应证.外科综合治疗脊柱骨转移瘤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并实现一个适合于人体腹部解剖教学与学习的图谱系统。方法采用基于Loop细分曲面的拟合方法和基于三维纹理映射的体绘制方法,探讨了截面多边形数目的确定及三维场景的数据组织管理方式。结果针对教学与学习的特点。给出了一个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结论利用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学习腹部组织、全方位观察腹部组织的三维几何模型及理解它们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且可以检验学习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100.
【摘要】 目的:在CT引导下经皮纤维环穿刺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验证其退变过程及效果。方法: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8只,体重2.7~3.3kg,雌雄不限,术前均行X线及MRI检查。每只兔在螺旋CT引导下,用18G穿刺针经侧方皮下穿刺兔L5/6椎间盘(穿刺组),确认刺入椎间盘纤维环深度约为5mm,并对L4/5椎间盘进行假性穿刺(穿刺达椎间盘边缘,但不刺入纤维环内;假穿刺组),L3/4椎间盘作为对照椎间盘(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随机选取6只兔行X线片及MRI检查,观察各组椎间隙高度、邻近骨质改变及椎间盘信号改变,以“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前椎间隙高度×100”计算椎间盘高度相对值(DHRV),并进行椎间盘改良Thompson分级法分级;X线片及MRI检查结束24h内处死动物,选取对照、假穿刺和穿刺组椎间盘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及假穿刺组术后4、8、12周,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无降低,无终板骨质硬化与骨赘形成;MRI T2加权成像图像示各椎间盘均呈高信号;组织学检查见髓核细胞数量较多,分布均匀,纤维环排列呈同心圆层状;免疫组化分析髓核呈Ⅰ型胶原染色强阳性,Ⅱ型胶原染色阴性,在各时间点表现无明显差别。穿刺组椎间盘在术后4周X线片即可见椎间隙高度轻度降低(DHRV=70.78±4.55),MRI示椎间盘信号强度轻度下降,组织学上见纤维环结构紊乱、髓核细胞轻度减少;术后8周椎间隙高度明显降低(DHRV=50.63±4.04),开始出现终板骨质硬化,MRI示椎间盘信号强度明显下降,组织学上髓核被胶原组织分裂为含较多椭圆形细胞的细胞岛,出现纤维软骨细胞,纤维环层状结构变形、部分断裂;术后12周椎间隙高度继续下降(DHRV=44.78±2.61),骨赘形成、终板骨质硬化明显,MRI示椎间盘信号强度继续减弱,组织学上见髓核被纤维软骨组织所代替,纤维环层状组织碎裂、解体;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示术后4、8、12周髓核Ⅰ型胶原染色逐渐增强,Ⅱ型胶原染色逐渐减弱。各时间点对照组椎间盘的DHRV及改良Thompson分级与假穿刺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穿刺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DHRV降低、改良Thompson分级增高与对照组及假穿刺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穿刺时间的延长,穿刺组DHRV呈进行性降低趋势,改良Thompson分级进行性升高,两者在术后4、8、12周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纤维环穿刺法诱导兔椎间盘退变模型构建成功,操作方法简单、创伤小,经影像学及病理学证实其退变过程为渐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