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ESM)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今在我院乳腺外科就诊且经病理证实的209例患者,所有患者1周内均行双侧乳腺超声(BUS)、全视野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和CESM检查。对病理标本进行定性分析并测量病灶最大径。观察FFDM、FFDM+BUS和CESM的表现,对病灶进行定性诊断,测量图像上病灶最大径,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3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效能,采用Z检验比较曲线面积(AUC)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Bland-Altman法探讨3种检查方法与病理结果所测病灶最大径的一致性。结果 209例患者共检出227个病灶,其中恶性病灶65个,良性病灶162个。FFDM、FFDM+BUS、CESM诊断乳腺疾病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6.9%、66.7%、69.6%; 86.2%、80.2%、81.9%; 90.8%、84.6%、86.3%,AUC分别为0.78、0.87、0.92,CESM与FFDM、FFDM+BUS与FFDM、CESM与FFDM+BUS的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07、3.22、2.87,P均<0.05)。FFDM、FFDM+BUS、CESM测得的病灶最大径和病理测得最大径的差值均值分别为1.6 mm、0.1 mm、-0.9 mm,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7.4~14.3 mm、-11.6~11.7 mm、-11.6~9.7 mm,提示CESM所测结果更接近病理结果。结论 CESM能提高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52.
多层螺旋CT肺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检查的放射剂量评估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肺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检查的X线辐射剂量,为低剂量多层螺旋CT普查早期肺癌提供剂量参数. 资料与方法肺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共54例.其中,低剂量扫描24例,扫描参数为:120 kV,20 mAs,准直器4×5 mm,重建层厚8 mm,床速30 mm/周,螺距为7,扫描时间0.5 s/周;常规剂量扫描30例,扫描参数为:120 kV,90 mAs,准直器4×5 mm,重建层厚8 mm,床速30 mm/周,螺距为7,扫描时间0.5 s/周.观察并计算两种扫描剂量的权重CT剂量指数(CTDIw),有效mAs,总mAs,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 结果肺部低剂量扫描的CTDIw为1.38 mGy,是常规剂量扫描(6.21 mGy)的22.2%;低剂量扫描的DLP为44 mGy*cm,明显低于常规剂量扫描的189 mGy*cm(P<0.01);低剂量扫描的总mAs为459,是常规剂量扫描(1 308)的35.1%;低剂量扫描的X线最大有效辐射剂量为0.9 mSv,明显低于常规剂量扫描的4.2 mSv(P<0.01). 结论多层螺旋CT肺部低剂量扫描(20 mAs)的有效辐射剂量为常规剂量扫描的21.4%,适用于高危人群普查早期肺癌.  相似文献   
53.
呼吸控制法在下肺野HRCT扫描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提高下肺里小病灶CT检出率的辅助方法。方法:对120例下肺小病变,在常规全肺螺旋CT扫描基础上,于膈上2cm和病变明显处各作一层HRCT扫描。其中60例行腹部加压,另60例未作腹部加压。结果:腹部加压组HRCT与同层螺旋CT图像的符合率高于常规组(P≤0.005);且重扫次数低于常规组(P=0.001)。结论:腹部加压辅助呼吸控制法能提高下肺野小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4.
低剂量螺旋CT肺部扫描对肺密度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剂量、层厚是否对肺密度有影响 ,以决定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测得的肺密度值能否适用于低剂量螺旋CT。资料与方法 对 2 0名志愿者进行胸部螺旋CT扫描 ,采用 5种不同参数重复扫描 :低剂量 (5 0mA) ,层厚 8mm、5mm、3mm ;常规剂量 (2 0 0mA) ,层厚 5mm、3mm。分别在主动脉弓、气管隆突、下肺静脉干平面测量肺密度 (HU) ,计算不同剂量、层厚平均肺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低剂量CT扫描 3种层厚中 8mm的肺密度值为 - 793± 4 5HU ,5mm为 - 80 0± 4 6HU ,3mm为 - 80 2± 5 1HU ,三者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层厚 5mm的肺密度值 ,低剂量为 - 80 0± 4 6HU ,常规剂量为 - 80 1± 37HU ,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层厚 3mm的肺密度值 ,低剂量为 - 80 2± 5 1HU ,常规剂量为 - 80 5± 4 9HU ,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扫描剂量和层厚对肺密度没有显著影响 ,低剂量螺旋CT值可以参考常规剂量扫描测得的肺密度值来判断有无肺气肿等异常。  相似文献   
55.
杨沛  唐静  舒意  程巍  李真林   《四川医学》2021,42(11):1143-1149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探讨骨密度(BMD)和体质成分的增龄性改变及两者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于我院行腰椎QCT的BMD检查的患者224例,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indways QCT Pro6.1软件测量L1~L3椎体的BMD及L2椎体和L3椎体的各体质成分,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其与BMD的相关性。结果腹部总脂肪、腹腔内脂肪、肌间隙脂肪含量(面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骨密度却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60岁以下皮下脂肪含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6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而腹腔内脂肪与皮下脂肪之比(腹脂比)则与之相反。男女的腹脂比和年龄、女性的腹腔内脂肪、椎旁肌的肌间隙脂肪含量与BMD均呈负相关(男性腹脂比r=-0.349,P=0.030;女性r=-0.259,P=0.000;男性年龄r=-0.633,P=0.000;女r=-0.577,P=0.000;女性腹腔内脂肪r=-0.177,P=0.016;右侧肌间隙脂肪r=-0.349,P=0.000;左侧肌间隙脂肪r=-0.363,P=0.000)。结论各体质成分随着年龄的变化发生改变,年龄与骨密度呈负相关,60岁以上男性腹腔内脂肪与BMD呈正相关,女性椎旁肌的肌间隙脂肪与BMD呈负相关,说明在60岁以上女性椎旁肌的肌间隙脂肪含量、男性腹腔内脂肪含量可能是引起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6.
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组织之间的隐性契约,反映了相互之间的心理期待关系,其核心是双方内隐的责任和义务.抗击新冠疫情特殊时期,构建以情感、尊重和信任为基石的心理契约,并通过心理契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并发挥创造力.  相似文献   
57.
引言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是继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医学影像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凭借高密度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对病灶定位和定性准确、可以为临床提供直观可靠的影像资料等优势,CT检查已成为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价管电流调制技术降低多层螺旋CT(MSCT)胸部扫描剂量的程度,以及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受检者随机等分成两组(管电流调制组和管电流恒定组).分别统计CT剂量权重指数(CTDIw)、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毫安秒(mAs).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三级进行评判,并记录评价结果.数据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管电流调制组有效mAs为(87.69±2.74)mAs,较恒定组(100 mAs)降低约12%(P<0.001).管电流调制组CTDIw(6.16±0.23 mGy),明显低于恒定组(7.0 mGy)(P<0.001).管电流调制组DLP(202.03±18.27mGy·cm)约为恒定组(230.13 mGy·cm)的87.7%(P<0.001).相同扫描条件和图像后处理方式下,管电流调制组的图像质量不仅未降低,而且还可选择性地改善(P>0.05).结论管电流调制技术可有效降低CT剂量,并不牺牲图像质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9.
上腹CT扫描总时间对图像强化质量的影响李真林,陈宪,李福海华西医大附一院放射科CT扫描过程中,在血管中保持造影剂高浓度时间的长短是影响图像强化质量的主要因素。压力注射器(MCT)的应用,使扫描与注射造影剂同时进行,可保持较高浓度时间,但MCT延长时间...  相似文献   
60.
MRI 3D-VIBE 序列评价胆道梗阻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和MR梯度回波(GE)2DT1W序列增强扫描比较,探讨MRGE快速三维容积式插入法屏气检查(3D-VIBE)序列在诊断胆道梗阻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132例疑有胆道梗阻性病变而接受包括3D-VIBE序列在内的全套MR检查患者,通过与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对照,比较三种MR成像序列对胆道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①病灶检测及定位:118例有明确梗阻部位,共计160个病灶中。MRCP检出149个(93.1%),优于3D-VIBE序列及2DGET1W序列(P<0.05);②定性诊断:132例患者中,三种方法准确率分别为3D-VIBE97.7%(129/132)、2DGET1W91.7%(121/132)、MRCP84.8%(112/132),3D-VIBE占优(P<0.05);③推断病灶组织学来源:三种方法准确率分别为3D-VIBE97.0%(128/132)、2DGET1W87.1%(115/132)、MRCP76.5%(101/132)。它们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VIBE效果最佳。结论MR3D-VIBE序列对胆道梗阻性病变(特别是非结石性病因)显示出较佳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