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探讨Time-slip(time-spatial labeling inversion pulse)技术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利用呼吸门控对肾动脉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TOSHIBA EXCELART Vantage1.5T磁共振对32例患者进行Time-slip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肾动脉成像,分别测量肾动脉的信噪比(SNR)、肾动脉与肾周脂肪的对比噪声比(CNR),再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由2位丰富经验的医生单独评价2组图像的MIP图像质量、肾动脉显示及静脉污染情况.结果 Time-slip和CEMRA血管成像分别显示了32例患者总共67支肾动脉(64支主肾动脉和3支副肾动脉).Time-slip组和CEMRA组的SNR分别为102.7±16.2和83.9±17.7(t=-4.625,P<0.001),CNR分别为97.8±16.1和78.8±18.3(t=-4.554,P<0.001).Time-slip的MIP图像质量较CEMRA好(Z=-2.318,P=0.02),且图像肾静脉污染程度较CEMRA轻(Z=-4.895,P=0.001).结论 Time-slip技术进行肾动脉成像,无需用对比剂即能得到较高SNR的肾动脉图像,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儿童腹膜后肾周间隙肾脏与肾周起源肿瘤的主要CT征象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腹膜后肾周间隙肿瘤40例,以病理结果为依据,将其分为肾脏肿瘤组(n=14)和肾周肿瘤组(n=26),并对其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肾脏肿瘤组的定位及起源征象以"新月征"、"鸟嘴征"、"肾脏嵌入征"、"肿瘤供血动脉征"多见,而肾周肿瘤组以肾脏移位伴肾轴旋转、肿瘤中心层面位于肾轮廓外多见.肾脏肿瘤组肿瘤的主要CT征象以"假包膜"、"囊变、坏死"、肿瘤血管丰富、下腔静脉内瘤栓及远处转移多见,而肾周肿瘤组以"分叶征"、"瘤内钙化"多见.结论 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用于儿童腹膜后肿瘤的位置、起源及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的观察,其相应的CT征象有助于儿童腹膜后肾周间隙肾脏与肾周起源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双源CT胸痛序列心胸血管一站式成像低剂量技术在急性胸痛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102例临床要求行胸部血管检查的患者,采用胸痛序列血管成像。应用心电脉冲剂量调控技术,对不同的心率选择不同的全剂量曝光时间窗。心率≤75次/min,分为常规辐射剂量(A)组28例、低辐射剂量(B)组25例;心率76~120次/min,分为常规辐射剂量(C)组24例、低辐射剂量(D)组25例。对各组患者的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计算每例患者辐射有效剂量,并进行A组与B组、C组与D组比较。结果各辐射剂量组均获得满意图像,A与B组、C与D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剂量A组(7.09±0.95)mSv较B组(5.01±0.34)mS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4.79±0.91)mSv较D组(2.48±0.43)mS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胸痛的患者,在心率相对平稳的情况下,采用低剂量胸痛序列对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快速明确地诊断,为临床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4.
目的应用磁共振氢谱(1H-MRS)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心肌三酰甘油含量进行定量评价,探讨心肌三酰甘油含量与心功能参数、血清生物化学指标等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确诊的52例T2DM患者。测定患者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并应用1H-MRS扫描评价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心肌三酰甘油相对含量。采用Dixon技术行腹部磁共振成像扫描评价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心肌三酰甘油含量与心功能参数、血清生物化学指标等的相关性。结果腹部Dixon技术评价显示,合并NAFLD组T2DM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高于未合并NAFLD组患者[(14.99±5.21)% vs (3.51±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09,P<0.01)。1H-MRS分析结果显示,合并NAFLD组T2DM患者的心肌三酰甘油相对含量为(1.87±0.55)%,高于未合并NAFLD组患者的(1.1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5,P<0.01)。T2DM患者心肌三酰甘油相对含量与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室间隔厚度(IVS)、空腹血糖及左心室重构指数(LVMVR)均呈正相关(r=0.582、0.293、0.318、0.282,P=0.001、0.035、0.021、0.042)。结论 1H-MRS可无创定量评价T2DM合并NAFLD患者的心肌三酰甘油代谢异常,且心肌三酰甘油相对含量与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IVS、空腹血糖及LVMVR有关。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联合主动脉一站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检查头颈血管和胸腹血管患者40例,根据检查方法分为A、B两组,A组进行CT头颈血管和胸腹部血管的一站式扫描;B组分别行头颈血管CT扫描和胸腹部血管CT扫描。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统计分析。结果:A组与B组CT血管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A、B 2组血管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弓、腹主动脉以及髂总动脉的CNR及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及颈总动脉CNR和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NR均高于A组,B组SD均低于A组;2组主动脉弓、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04.70±10.62) mL]对比剂使用剂量和B组[(146.10±12.48) mL]对比剂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97,P=0.000)。 结论:头颈血管联合胸腹部血管扫描图像能够满足诊断的需求,减少患者检查次数和对比剂的使用量,优化检查流程。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三低”(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及低对比剂流速)技术联合人工智能迭代算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AIIR)在主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33例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的患者,按复查时间先后分为A、B 两组。A组为对照组(100 kV, 0.8 mL/kg, 5 mL/s);B组为“三低”组(70 kV, 0.5 mL/kg, 3 mL/s)。A组使用Karl迭代重建图像,B组分别使用Karl和AIIR重建得到B1和B2组。测量3组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左髂动脉及右髂动脉的CT值和SD值、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同时对图像质量行主观评分。记录A、B组辐射剂量参数。  结果  3组各管腔节段CT值、SD值、SNR及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2组CT值、SNR、CNR高于B1组,SD值低于B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B2组与A组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各管腔节段的SD值、SNR和CNR均优于A组(P<0.017)。3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B组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较A组分别降低84.14%、37.08%。  结论  “三低”联合AIIR算法可以获得和常规剂量扫描相当的主动脉CTA图像质量,而患者的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及对比剂流速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ure FISP)对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的MR影像和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结果 对比. 结果 按照Bismuth分型法进行分型,15例中Ⅰ型3例,Ⅱ型7例,Ⅲ型5例.所提供损伤的部位及损伤程度,与术中所见相同.MRCP与Ture FISP序列分型准确15例. 结论 MRCP与Ture FISP序列对医源性胆管损伤部位和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9.
目的:运用多排螺旋CT多层面重组(MPR)技术评价额窦引流通道(FSDP),为前组鼻副窦病变的诊断和鼻内窥镜手术提供实用的影像学信息。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10月在华西医院行鼻部检查50例患者的CT图像资料,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16~62岁,平均37岁。所有病例均行薄层螺旋CT高分辨扫描,扫描平面从硬腭至额窦上缘,准直0.75~1mm。冠状和平行于筛漏斗方向斜矢状重建,层厚及层距均为1mm。结果:斜矢状MPR上,共90侧(90.0%)FSDP由上、下两部构成。上部较宽,呈锥形68侧(75.6%),不规则形15侧(16.7%),卵圆形7侧(7.8%);下部窄细,为筛漏斗者36侧(40.0%),中鼻道者53侧(58.9%)。10侧(10.0%)不能分辨FDSP上下两部。冠状MPR上,共见钩突99侧,1侧缺如。钩突附于颅底35侧(35.4%),筛漏斗为FSDP下部;附于筛骨纸板63侧(63.6%),中鼻道为FSDP下部;附于中鼻甲1侧(1.0%),筛漏斗为FSDP下部。钩突气化3侧,其中1侧伴中鼻道变窄。筛泡增大32侧(32.0%),其中8侧(25.0%)伴有筛漏斗和半月裂变窄。双侧钩突附着部位相同者41例(82.0%),不同者8例(16.0%)。结论:多排螺旋CT能良好显示FSDP的结构和形态,为该部位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术前计划制定提供有价值的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颞骨低剂量CT扫描结合1 024 × 1 024矩阵重建的可行性及重建矩阵大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联影160层CT对12具成年男性离体头颅标本分别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双侧颞骨CT扫描。常规剂量CT采用512×512矩阵和1 024×1 024矩阵重建两组图像,低剂量CT采用1 024×1 024矩阵重建一组图像。比较三组图像的CT值、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15个颞骨解剖结构的可视化评分以及听骨链三维重建结果。   结果   低剂量组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组降低约50%。常规剂量512×512矩阵、 1 024×1 024矩阵和低剂量1 024×1 024矩阵三组图像空气、软组织和骨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1 024×1 024矩阵图像噪声较大,但对于颞骨结构的显示远优于传统常规剂量512×512矩阵图像。常规剂量1 024×1 024矩阵和低剂量1 024×1 024矩阵的三维重建较理想且无明显差距,均可清晰展示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和迷路的形态、大小、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听骨链在颅中的定位。   结论   采用1 024×1 024矩阵重建行颞骨低剂量CT检查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与常规剂量512×512矩阵图像相比,可显著提升图像空间分辨率和颞骨解剖结构可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