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目的 探讨双定位像结合Care Dose 4D和Care kV技术在肺部CT检查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临床确诊为肺部肿瘤行肺部CT扫描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单定位像(AP)结合Care Dose 4D和Care kV技术扫描,试验组行双定位像(AP和lat)结合Care Dose 4D和Care kV技术扫描。由2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两组图像和病变组织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整体图像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同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肺部CT检查,试验组整体图像质量评分为4.57±0.45,与对照组的4.73±0.4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图像SNR、CNR、病变组织SNR、CNR与试验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4、8.464、8.464,P<0.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有效剂量降低了33.3%。结论 较单定位像(AP)肺部CT检查,双定位像(AP和lat)结合Care Dose 4D和Care kV技术肺部CT检查可获得满足诊断及临床需求图像,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可成为肺部CT常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52.
移动CT头部扫描辐射剂量场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初步探究移动CT在进行头部扫描时产生的杂散辐射在空间中的分布,以期为移动CT的辐射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CareTom移动式多排CT头部序列进行单次扫描,用TLD(LiF:Mg,Cu,P)型热释光探测器测得辐射剂量值,并用Matlab软件绘制出辐射剂量场的空间分布。结果 移动CT前方的辐射剂量稍高于后方,周围空间辐射剂量场则大致呈从前向后的“倒三角”形分布。最大数值出现在中心水平层面,移动CT正前方距离扫描孔中心最近的测量点(距中心0.5 m),为0.255 mGy。结论 移动CT头部扫描产生的杂散辐射剂量较低,但为了避免长期低剂量辐射的损伤,检查技师和其他医护人员应尽量站在移动CT机的侧面和后方2 m以外的地方,并在扫描时尽可能地配置放射防护装备。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下正常二尖瓣在心动周期中形态和功能的动态变化特点. 方法对40名心脏正常的成人行64层螺旋CT扫描,重建心动周期10个时相,观察和分析各时相容积再现技术(VRT)二尖瓣的形态,在各时相心脏平行长轴和短轴位上测量二尖瓣环直径和面积、二尖瓣开口直径和面积、以及二尖瓣前、后瓣的开放角度. 结果二尖瓣环最大直径和面积、二尖瓣口最大直径和面积及最大前、后瓣开放角度分别为(29.3±3.5) mm和(962.8±149.3) mm2、(36.5±7.3) mm和(647.0±162.3) mm2、(68.3±5.6)°和(55.9±5.4)°,均见于舒张晚期.二尖瓣环最小直径和面积及前、后瓣开放角度见于收缩中期,分别为(9.8±1.7) mm和(76.2±27.3) mm2、(11.5±2.8)°和(9.6±2.8)°.结论 64层螺旋CT可动态显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二尖瓣的形态特征及定量测量二尖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对比植入第二代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与传统双腔起搏器所致患者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因心动过缓接受植入起搏器患者,按照植入起搏器类型将其分为AV组(n=30)与传统组(n=44);比较2组透视时间、空气比释动能(AK)、剂量面积乘积(DAP)、电影序列数及电影合计帧数。结果 AV组AK、电影DAP、电影序列数及电影合计帧数均高于传统组(P均<0.05);组间透视时间和透视D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X线辐射投射范围基本一致,且多分布于躯体左半侧。结论 相比植入传统双腔起搏器,植入Micra AV时患者所受电影采集辐射剂量更大,而透视所致辐射剂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评价颈动脉斑块特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10月132例行CT颈部血管造影患者的影像资料。对颈动脉斑块特征进行评价,重建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及曲面重建。结果 132例患者中,80例检出颈动脉斑块,最常出现钙化斑块的部位为海绵窦段和床突上段,右侧海绵窦段52例(65.0%)、左侧海绵窦段49例(61.3%),右床突上段37例(46.3%)、左侧床突上段30例(37.5%)。最常出现软斑块的部位为双侧颈总动脉,均为12例(15.0%)。最常出现混合斑块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右侧颈总动脉9例(11.3%)、左侧颈总动脉12例(15.0%)。颈动脉最容易轻度狭窄294处(294/1 440,20.4%),中、重度狭窄少见,分别为8处(8/1 440,0.5%)和6处(6/1 440,0.4%)。颈部动脉血管斑块最易出现钙化,总计249处(249/1 440,17.3%),其次是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均为39处(39/1 440,2.7%)。结论多层螺旋CT可准确评价颈动脉斑块特征。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讨新鲜血液成像(fresh blood imagine,FBI)技术无需对比剂结合心电门控技术对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5T磁共振成像仪(TOSHIBA EXCELART Vantage)对36例怀疑下肢病变的患者分别进行FBI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由两位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单独评价两组图像的整体图像质量、动脉解剖显示、静脉污染、运动伪影的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都成功完成了FBI和CEMRA动脉血管成像,显示了所有动脉节段,显示率均为100%。FBI组和CEMRA组的信噪比(SNR)分别为108.39±9.76和87.46±14.77(t=-6.782,P=0.001)。FBI的整体图像质量、解剖显示、静脉污染与CEM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47;χ2=0.000,P=1.000;χ2=0.681,P=0.409),CEMRA的运动伪影影响较FBI轻(χ2=8.744,P=0.03)。结论 FBI技术进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无需用对比剂即能得到较高SNR的下肢血管图像,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7.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随着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从健康体检到疗效评价都离不开影像学的支持。随着受检人群的增多,如何保障患者检查安全,提高影像诊断的精准性是放射科亟需解决的问题。X线辐射危害和对比剂不良事件是影像检查过程中主要的安全隐患。采用辐射防护新技术、优化检查序列,以及降低X线扫描剂量等方法可减少X线对患者的辐射。减少对比剂用量可降低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发生严重副反应的风险。应用无对比剂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新技术,使肾功能差或对比剂过敏患者同样可进行血管成像检查。能量、功能和分子等成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可提升影像诊断的准确性,使影像诊断从形态解剖学水平上升到功能和分子水平。影像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只有通过技术革新和检查方案的优化,才能不断满足临床对精准影像日益增长的需求。重视影像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件,避免重复检查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让被检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在诊断小肠急性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小肠急性出血60例,所有病例术前顺利完成了MDCT检查,其中53例同时进行了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计算MDCT和DS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病因定性准确性,将MDCT结果与DSA选择性小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MDCT诊断阳性40例,手术病理结果阳性38例;MDCT诊断阴性20例,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其中6例为假阴性,准确定性出血病因35例。在53例行DSA检查中检出阳性31例,手术结果证实25例,假阳性6例,准确定性出血病因12例。MDCT和DSA对于小肠急性出血诊断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准确性及病因定性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CT能快速准确诊断小肠急性出血,可以作为小肠急性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9.
赵利娜  帅桃  彭涛  陈坜桃  李真林   《放射学实践》2013,(12):1200-1203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A组30例,使用一代双源CT检查,扫描参数140/80kVp,55/243mAs;B组30例,使用二代双源CT检查,扫描参数80/Sn 140kVp.208/104mAs。比较两组图像的颈动脉血管平均CT值、图像噪声、血管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检查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01)、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统计方法采用成组资料两样本r检验。结果:两组间影像质量的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效剂量为(0.27±0.01)mSv,较A组的(0.37±0.02)mSv降低约30%。结论:相较于一代双源CT,二代双源CT脑血管双能量成像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同时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0.
原发性肝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16层螺旋CT对23例原发性肝癌及13例无肝脏疾病患者进行肝脏灌注扫描,并用其ExtendedBrillianceTM工作站灌注软件分别测量肝动脉灌注量、肝门静脉灌注量、总肝灌注量及肝动脉灌注指数等,以评价原发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规律性。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肝动脉灌注量、肝门静脉灌注量、总肝灌注量和肝动脉灌注指数分别为0·45±0·26ml·min-1·ml-1、0·31±0·22ml·min-1·ml-1、0·76±0·34ml·min-1·ml-1和0·61±0·21;对照组分别为0·19±0·06ml·min-1·ml-1、0·66±0·20ml·min-1·ml-1、0·86±0·20ml·min-1·ml-1和0·23±0·08。与对照组比较,原发性肝癌的组肝动脉灌注量和肝动脉灌注指数显著增高,肝门静脉灌注量显著降低,总肝灌注量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肝癌与正常肝脏CT血流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肝门静脉灌注量和肝动脉灌注指数存在显著差异;CT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原发性肝癌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