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186篇
内科学   15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1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243篇
预防医学   84篇
药学   101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5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目的:近年来,树突状细胞参与调节作用的研究较多。实验拟验证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介导癌胚抗原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后其的免疫调节作用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6/2006-11在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基因治疗中心完成。①实验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自愿捐献),采用改良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取贴壁细胞,分为rAAV/CEA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均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成熟,将成熟树突状细胞与末梢血淋巴细胞按比例混合培养,可得到激活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②实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变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γ-干扰素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10表达。结果:①rAA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的CD14较空白对照组降低,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3、CD86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高。②成熟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表达中,rAAV/CEA转染组的白细胞介素12较空白对照组升高,白细胞介素10降低。③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AAV/CEA转染组能高表达CD8 T细胞和其表型CD69,CD8/CD56的T细胞比例上调,CD25 CD4 的T细胞减少。④rAAV/CEA转染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达相对较高水平的γ-干扰素,与杀伤实验结果相吻合。结论:rAA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能够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与树突状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标志变化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942.
目的 了解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并对干预措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2月检出CRE患者信息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建立“感控+临床+医技”多学科协作干预模式,遏制CRE感染的增长。结果 7年共监测住院患者634 228例,CRE医院感染304例,感染发现率为0.048%。不同年份及季度CRE感染呈现波动性;男性CRE感染发现率高于女性(χ2=54.40,P<0.001),≥65岁老年患者CRE感染发现率为<65岁患者的3.10倍(χ2=102.91,P<0.0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9.54%,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占总体79.93%。科室分布以ICU为主,占50.66%。干预后,CRE感染发现率由0.070%降至0.044%(χ2=9.890,P=0.002)。结论 通过开展CRE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可找出相应高危人群、高危科室等,建立多学科协作防控,可以实现CRE医院感染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4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变化与冠状动脉(冠脉)内皮损伤及相关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54例冠心病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测定其冠状窦和外周血中ox-LDL、一氧化氮(NO)及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比较两组与正常对照组(20例)间相同和不同部位之间指标的差异。结果UA组、SA组患者冠状窦血中NO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ox-LDL和CEC均明显增高。冠状窦血中NO含量均明显低于外周血,ox-LDL和CEC均明显高于外周血。对照组冠状窦与外周血相比三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别。结论冠心病患者冠脉局部ox-LDL升高与冠脉内皮损伤相关,并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一致,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病情恶化以及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44.
目的 建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表达的人卵巢癌细胞株OVCAR3裸鼠腹水移植瘤模型,探讨AvastinTM联合顺铂对荷卵巢癌裸鼠腹水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VEGF高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OVCAR3建立裸鼠腹水瘤模型.用Avastin、顺铂、Avastin联合顺铂及PBS分别处理各组裸鼠,观察其对腹水形成、腹水中VEGF含量、腹膜渗透性、脉管密度和肿瘤细胞及红细胞的作用,并比较与化疗药物顺铂联合应用的疗效.结果 使用Avastin治疗组裸鼠的腹水量、腹膜渗透性受到明显抑制,腹水中的红细胞、癌细胞、VEGF及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明显减少,除腹膜渗透性外,Avastin与顺铂联合治疗进一步加强上述治疗效果.结论 Avastin联合细胞毒药物的生物化疗治疗模式有望成为治疗癌性腹水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45.
目的:应用CT立体定向术对脑深部及功能区的病变进行病理学诊断和治疗.方法:自1990年以来采用CT立体定向技术对68例脑深部和功能区的颅内囊性肿瘤进行了定向病检,排除囊液,瘤腔内放置Omaya管和瘤腔胶体磷酸铬内放疗,功能区脑脓肿定向排脓,脑深部病灶定向病检.结果:31例囊性颅咽管瘤经12~66个月随访,25例(80.7%)瘤腔持续消失,3例较前显著缩小,3例瘤实质增大;7例囊性胶质瘤中,2例25~38个月无复发,5例13个月后相继复发;3例囊性转移癌虽在6~18个月内死亡,但颅内放疗病灶无复发;5例功能区脑脓肿全部治愈而无明显后遗症.22例脑深部病灶20例获得病理学诊断,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和无死亡率.结论:CT立体定向瘤腔内放疗对治疗脑深部和功能区囊性为主的肿瘤应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46.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大骨瓣开颅(COC)、CT引导血肿微创穿刺引流(CTGA)和微骨窗入路(KHA)三种手术方法,分析手术疗效。方法手术治疗493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例,完成3个月随访,采用对照研究方法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疗效。结果493例中大骨瓣组128例,微骨窗组82例,微创穿刺引流组283例。1个月累计病死率19.3%,3个月累计病死率21.1%。术前Glasgow昏迷评分(GCS)≤8分的病人,术后3个月病死率是GCS/〉8分的3.5倍。结论微骨窗入路及CT引导微创穿刺引流术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病死率与致残率优于大骨瓣开颅组。  相似文献   
947.
目的量化研究在乙状窦后入路基础上磨除内耳道上区骨性结构前后显露颅中窝、上斜坡的变化情况。方法在8~12倍手术显微镜下对成人颅骨标本10例、10%甲醛溶液固定头颅标本18例进行研究。经乙状窦后入路开颅,磨除内耳道上结节和部分岩尖,采用实体和CT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内耳道上结节、岩尖的切除范围,记录内耳道上结节、岩尖切除前后颅中窝、上斜坡的显露面积和三叉神经的显露范围。结果内耳道上结节左右方向、前后方向骨性组织可全部切除,将内听道的上壁轮廓化切除其上下径;岩尖的前后、左右方向、上下方向骨性组织均不能完全切除。颅中窝扩大显露范围为(144.6±13.9)mm2,上斜坡扩大显露(90.3±16.7)mm2。结论采用乙状窦后经内耳道上入路,可将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野扩大到颅中窝的中线侧和上斜坡侧方,并可显露Meckel腔内的三叉神经。  相似文献   
948.
目的介绍经颅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显微操作技术与经验。方法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侵袭性垂体瘤患者47例,并对肿瘤与垂体柄和下丘脑的关系及处理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近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7例。术中发现垂体柄并得到保护36例,术后发生下丘脑损伤表现2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二年无肿瘤复发。结论术前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术中仔细辨认和正确处理肿瘤与垂体柄和下丘脑的关系,可有效保护下丘脑-垂体系统。  相似文献   
94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继发脑缺血性脑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128例患者的130个动脉瘤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术后根据相应部位有无脑功能障碍,CT检查阻断血管供应区有无新鲜梗塞灶为标准判断是否造成缺血性脑损伤,并将性别、年龄、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手术时机、阻断部位、时间、次数、方式、术中破裂、有无高血压、高血糖、载瘤动脉硬化斑块等14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探讨动脉阻断后可能导致缺血性损伤的原因。结果在130个动脉瘤中,共临时阻断166次,平均每个动脉瘤阻断1.28次,阻断时间为3~45min,平均每个动脉瘤阻断时间约为(9.8±7.8)min,有18例术后出现与载瘤动脉阻断有关新的脑缺血灶(14.0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蛛网膜下腔出血、阻断时间≥20min和动脉硬化斑块对术后发生脑缺血具有较高危险性(均P〈0.05)。结论载瘤动脉临时阻断继发缺血性脑损伤与阻断部位、阻断时间、阻断方式、侧支循环的个体差异、病人术前状况等因素有关。阻断时间〈20min,临时载瘤动脉阻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50.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的重要措施之一[1].Onyx 液体栓塞剂的出现使单独应用血管内栓塞治愈AVM的可能性增加[2],而术中或术后早期颅内出血则是Onyx栓塞治疗AVM最严重的并发症[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