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多因素分析对于医院内感染控制是很有意义的数学工具。近年来 ,若干数学模型已经被用来调查医院住院患者耐药菌株传播的动力学。Markov链模型通过运算法则 ,阐述在一个范围较小的环境内 (如ICU病房 )不同传播途径的重要性 ,从而采取不同的感染控制措施来遏制感染的蔓延。该数学模型反应了观测量与模型变量相互间的关系 ,可以从监测资料中获得最有价值的模型参数值。Ross -Macdonald模型为定量分析传播的动力学和评价各种控制措施的作用提供了模式。这一模式根据病房内微生物学的监测资料 ,来确定一些基本流行病学参数 ,并通过使用简单的数学公式 ,计算出感染控制程序的作用。了解数学模型在感染控制中的建设性作用 ,对于院内感染的控制 ,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2.
1995~2002年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调查1995~2002年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方法: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耐药性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软件。结果:1995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医院共收集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菌5558株。标本来源主要为痰、尿液及和伤口及其分泌物,分别占53%~65%、9%~12%和2%~13%。阴沟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除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外,8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增加了20%以上。2002年的结果表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此外,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双重敏感率在逐年下降,双重耐药率在逐年增加。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抑菌圈直径的均值也在逐年减小。结论 菌耐药性问题是抗感染治疗的主要威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性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3.
目的通过对内科、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和门诊患者分离的粪肠球菌耐药性分析,探讨不同来源菌株耐药率间的差别。方法药物敏感性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用WHONET5软件分析结果;耐药率的显著性比较用χ2检验。结果2001年共分离粪肠球菌1408株,其中从内科、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和门诊患者分离的粪肠球菌为1152株,占全部粪肠球菌的81.8%。内科患者分离的粪肠球菌的标本主要来自痰、尿和血,外科为引流物、尿和胆汁,重症监护病房和门诊主要为尿、生殖器标本。门诊患者分离的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低于住院患者的分离菌株,且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外科和ICU分离菌株(P<0.01),与内科之间无明显差异。内科和外科分离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高浓度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与ICU有显著性差异(P<0.01)。内科、外科之间未见明显差别。结论调查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一般住院患者和重症患者粪肠球菌的耐药率间的差别,对临床抗感染治疗的经验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原发脊柱肿瘤外科分区,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本组共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9-59岁,病程平均5.5个月。其中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8例。手术方法有:(1)全脊椎切除5例,(2)椎体切除7例,(3)矢状扇形半脊椎切除2例,(4)椎体附件扇形切除1例。8例患者使用脊柱前路或后路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局部疼痛和放射痛缓解,肌力改善,有坚强内固定者术后2周在支具(石膏)保护下离床活动。7例良性肿瘤平均随访4.5年,均无局部复发、恶变与转移现象,8例恶性肿瘤平均随访3.4年,1例于术后死亡,1例骨髓瘤患者术后半年局部复发,截瘫症状加重,行二次减压手术。结论:根据WBB脊柱肿瘤外科分区而提出的手术计划是一个积极的探索,本组结果表明脊柱肿瘤切除较彻底,复发率低,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分析内、外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探讨不同来源菌株耐药率间的差别。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2001年内、外科及ICU分离的108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析,用WHONET5软件分析结果;耐药率的显著性比较用x~2检验。结果:2001年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1314株。其中从内、外科和ICU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为1083株,占全部鲍曼不动杆菌的82.4%。内科住院患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复方磺胺甲噁唑和氯霉素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外科和ICU患者分离的菌株,并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明显低于ICU患者分离菌株(P<0.005)。外科和ICU患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之间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里、环丙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调查各科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对临床抗感染治疗的经验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6.
粪肠球菌已成为人类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可引起心内膜炎、菌血症、尿道和盆腔感染等。由于该菌固有的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使其不易从感染部位清除 ,而导致病死率增加。此外 ,由粪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在医院内感染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1] 。因此 ,调查和研究住院患者分离菌株的同源性关系 ,对于医院内感染的监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北京友谊医院 2 0 0 1年 1月 1日至 2 0 0 1年 12月 31日收集的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耐药性分析 ,并对内科病房住院患者分离菌株以多种抗菌药物抑菌圈直径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 ,以探讨聚类分析在粪肠球菌流行病…  相似文献   
117.
大肠埃希菌是肠杆菌科中最常见的菌种 ,该菌若侵入肠道以外的组织器官 ,可引起菌血症、脑膜炎和尿路感染等[1] ,该菌在医院内感染中占重要地位[2 ] 。特别是近年来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ESBLs)菌株引起的医院内感染。调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现状 ,阐明菌株间的相关性 ,对医院内感染的监控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 0 0 1年外科住院患者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分析 ,并以菌株对抗菌药物抑菌圈直径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 ,探讨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相关性。1 材料和方法1 1 菌种来源和鉴定2 0 0 1…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分析鸡肠道内共生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整合子携带状况以及其与多重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从甘肃、湖北、北京、四川地区养殖场鸡粪便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的耐药性,WHONET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筛选出的ESBLs菌株进行整合子的PCR检测和基因测序. 结果 通过药敏试验从鸡粪中分离的224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产ESBLs的菌株54株,分离率为24.1%.产ESBLs的菌株中I类整合子的携带率为63.0%,I类整合子可变区发现的耐药基因有addA1、aadA2、aadA5、aadA22,dfrA12、dfrA17、dfrI,aar-3,分别介导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生素以及利福平的耐药性.aadA22是在国内菌株中首次报道.Ⅱ类整合子携带率为5.6%,携带的耐药基因包括sat、ereA、aadA1.Ⅲ类整合子酶阳性的有3株菌,但其可变区未检出任何耐药基因. 结论 I类整合子主要介导氨基精苷类抗生素和甲氧嘧啶的耐药性,在大肠埃希菌ESBLs菌株的多重耐药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养殖动物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以及整合子携带状况的监测,对防止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改善临床抗生素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9.
152株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及血清分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 了解武汉地区肺炎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血清型分布.方法 琼脂稀释法测定152株肺炎链球菌对15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荚膜肿胀试验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 152株肺炎链球菌中,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MIC≥0.12 mg/L)的发生率为42.76%;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依次降低,分别为94.08%、50.66%、41.45%和11.18%;红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4.21%、88.82%、89.47%和18.42%;新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32%;血清分型共涉及20个血清型、群,主要集中在19、23、6、15和14血清群,PRSP分布在6、19、23和未分型血清群.结论 武汉地区肺炎链球菌耐药性高,应注意合理选择用药;血清分型,尤其多重耐药株以6、19和23血清群为主,推荐疫苗免疫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0.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崔生辉  李景云  马越 《中国药房》2007,18(2):148-150
<正>作为人工合成药物,氟喹诺酮在临床使用仅经历了不到20年时间,目前世界各地不同菌属的耐药细菌已频繁出现,我国的细菌耐药情况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尤为严重。已知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有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喹诺酮耐药性质粒、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以及膜通透性的改变。本文结合近期氟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对不同耐药机制的作用及不同机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述,并对不同耐药机制对耐药菌传播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1喹诺酮类药物的历史1962年,人们成功合成了以萘啶酸(Nalidixic acid)为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