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李方财  陈其昕  徐侃 《中国骨伤》2003,16(9):522-524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6只SD大鼠造成T10节段脊髓急性压迫损伤后,随机分为三组:高渗盐水治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观察损伤后1、4周两时间段;评价动物神经功能,观察各时间段脊髓病理改变,计算脊髓残留组织保留率.结果①高渗盐水治疗组动物神经功能恢复更快、更完全,与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②损伤后1周,高渗盐水治疗组脊髓组织炎症反应、水肿明显减轻;③损伤后4周,高渗盐水治疗组脊髓残留组织保留率显著增加,与其它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高渗盐水能减轻脊髓组织病理改变,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损伤后脊髓组织的炎症反应及水肿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2.
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下腰椎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以及它在腰椎间盘退变时的变化规律.方法129例研究对象依据椎间盘退变情况分成3组对照组27例,共54个椎间盘(L4,5、L5S1椎间盘各27个);腰椎间盘退变102例,共158个椎间盘(L4,5椎间盘84个,L5S1椎间盘74个),按退变程度分为2组腰椎间盘轻度退变组,共99个椎间盘(L4,5椎间盘53个,L5S1椎间盘46个);腰椎间盘重度退变组,共59个椎间盘(L4,5椎间盘31个,L5S1椎间盘28个).所有病例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MR检查,将X线片及MR图像输入计算机.在MRI正中矢状面T2加权像上测量终板凹陷角,并观察退变椎间盘相邻椎体骨髓的MRI信号改变;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的相对前高、后高和矢状径.结果①终板凹陷角在男女两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终板的凹陷角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增大,两两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退变椎间盘的上下位椎体的相对前高、后高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而相对矢状径逐渐增大,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④椎间盘轻度、重度退变组的相邻椎体骨髓的MRI信号改变率分别为24%和4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病变间隙椎体终板凹陷角增大、终板倾向平坦化,其平坦化程度与退变的严重程度有关.终板的平坦化是椎间盘退变时椎体骨重建结果,可能是对椎间盘退变时生物力学变化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33.
【摘要】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DLS并行后路长节段脊柱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7例,年龄50~72岁,平均61.4岁。根据术中DIV的选择不同分成两组,L5固定组(A组):选择L5作为DIV,共44例;骶椎固定组(B组):选择S1作为DIV,共19例。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数进行比较,测量并记录每例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位移、冠状面平衡(骶骨中垂线与C7铅垂线的距离)和矢状面腰椎前凸角(T12上终板和S1上终板垂线间的夹角)、胸腰椎后凸角(T10上终板和L2下终板垂线间的夹角)、矢状面平衡(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分析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固定节段数平均少于B组1.36个(P=0.022);A组手术后各脊柱测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B组Cobb角、顶椎位移、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则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入射角无改变(P>0.05);A组手术后骨盆倾斜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有增大(P<0.05);而B组此2项骨盆参数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矢状面失平衡、内固定松动、需翻修的L5/S1椎间盘退变、需翻修的骶骨固定等远端固定椎相关并发症A组7例(15.91%),B组8例(42.11%)(P<0.0001)。结论:采用后路长节段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IV选择L5或S1能获得相似的矫正效果;选择L5能有效保留L5/S1的活动度;而选择S1则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术中腰大肌内封闭对多节段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rene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CLIF)入路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接受多节段C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68例,根据术中是否进行腰大肌内封闭进行分组。封闭组在闭合切口前在腰大肌内填塞浸润得宝...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40例Cobb角为20°~60°的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LF与TLIF技术进行矫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恢复率、腰椎前凸角恢复率、脊柱冠状面平衡与矢状面平衡恢复率、SRS-22问卷及ODI评分.结果 获得完整随访资料者37例,PLF组18例、TLIF组19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87.8±63.5)min、(253.2±57.6)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66.7±554.1) ml、(1673.7±922.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和26.3%.两组侧凸Cobb角恢复率(分别为58.3%、63.1%)、冠状面平衡恢复率(分别为52.7%、48.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腰椎前凸角恢复率(分别为36.7%、62.5%)、矢状面平衡恢复率(分别为44.8%、64.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RS-22评估中,TLIF组疼痛及对治疗的满意度优于PLF组.ODI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LIF技术增加了手术创伤及并发症,但有利于改善腰椎前凸及脊柱矢状面平衡,对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对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平衡良好的患者,PLF仍然是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
颈椎稳定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稳定性评估是骨科医师面临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观点众多、意见不一.颈椎稳定性评估是对颈椎的稳定程度进行预见性评估,既是制定治疗方案前的必要评估,也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见意义.该文就颈椎不稳的含义及其检查手段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7.
影响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门诊筛选正常人群全长脊柱X线片106例,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人群按不同骨盆姿势分为38例高SS/低PT组:PI和LL均值各为(50.85±10.01)°,(49.41±9.84)°,回归方程LL=0.571PI+20.395,68例低SS/高PT组:PI和LL均值各为(49.14±12.00)°,(39.17°±10.98)°,回归方程LL=0.531PI+13.079。组内显示PI与SS、LL,SS与LL正相关,呈线性回归,组间显示PI无统计学差异,SS、PT、LL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1)PI不能单纯确定LL变化,必须考虑骨盆姿势的影响。(2)相同PI下,骨盆越前倾,LL越大;相同骨盆姿势下,PI越大,LL越大。  相似文献   
38.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影像学结果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1年1月对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55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8例,女87例;年龄6~75岁,平均45.6岁;新鲜齿状突骨折53例(AdersonⅡC型),游离齿突30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20例,不稳定寰椎骨折18例,寰枢椎旋转脱位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寰枢椎脱位11例,颅底凹陷症11例。影像学评价包括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情况、术后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对颈枕区疼痛缓解进行评价。结果:150例患者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置钉300枚,5例患者寰椎行挂钩固定。术后CT显示寰椎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275枚(91.7%),可接受置钉14枚(4.7%),不可接受置钉11枚(3.6%)。15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4个月,新鲜骨折患者均骨折愈合,140例植骨融合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术前VAS、JOA评分分别为(7.2±1.1)、(7.3±2.4)分,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3.2±1.1)、(13.3±2.4)分。结论: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并提供足够的机械稳定,获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对于年轻有较高活动要求的患者可选择后路固定非融合技术,并避免取髂骨植骨。  相似文献   
39.
寰枢椎旋转脱位是以斜颈、头颈疼痛、僵直与旋转受限为临床表现,以寰枢关节相对应关系变化为特征的一种病变[1].1968年Wortzman将其命名为寰枢关节旋转脱位和固定,1977年Fielding和Hawkins将其分为4型[2].该病多发生于儿童,与感染、轻微外伤和畸形等相关;成人罕见,多数由外伤引起,故常发生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目前对治疗方法也尚无一致意见.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成人寰枢椎旋转脱位12例,现将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CLIF)的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 以及CLIF治疗伴严重关节突退变(3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应用C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6例共269个手术节段。根据术前CT影像, 按照Pathria分级对关节突进行分级, 0级19个节段、1级156个节段、2级67个节段、3级27个节段, 至少1个节段关节突为3级的患者共23例。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隙角度、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双侧椎间孔纵径(CT)、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MR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 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术后的平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 双侧椎间孔纵径、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均得到明显改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术前平均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明显小于1级和2级。术后3级关节突退变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