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给肿瘤患者进行化疗配药时 ,需同时配戴眼罩和口罩 ,但是戴上后往往出现眼罩模糊不清 ,用肥皂水等涂抹后 ,效果也不佳 ,影响了配药的质量和速度。半年来我们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经多次实验 ,成功配制了一种眼罩防雾液 ,现将配置方法介绍如下。在一清洁容器中加入 2 0 %肥皂水和医用甘油共 2 0ml,其容积比例为 2∶1,滴入 2滴松节油 ,摇匀后备用 (即为防雾液 )。戴眼罩前用两根棉棒蘸取防雾液 ,然后均匀的涂抹在镜面 (里面 )上。戴上后即可工作 ,视野清晰 ,不起雾 ,持续时间可达 2~ 2 5小时。因其取材方便 ,经济实用 ,特别适用于在实验室、传…  相似文献   
12.
MR成像技术发展迅速,各种类型MR成像仪及各种成像技术不断被开发研究。我院1994~1996年使用0.5T超导MR机检查患者共4850例,阳性检出率达79.1%,现着重报告该机临床应用情况,并就扫描技术作一总结。1临床资料1994~1996年检查患者共4850例,阳性4106例,阳性检出率79.1%。检查部位包括头颅、脊柱、胸、腹部、盆腔、四肢、心脏等。增强检查5卫1例。2设备及方法2.卫设备:Elscint公司GYREXVDlx0.5T超导型MR机。体部线圈、头线圈及其他相应部位表面线圈。2.2方法:常规扫描每个部位3个以上序列,即横轴位的同层TIWI和TZW…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用乳康舒与消乳散结两种药物对大鼠乳腺增生模型的病理结果对比,筛选临床上适合未孕女患者的药物.方法采用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改进法制作大鼠乳腺增生模型,对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数量、小叶腺泡数量和腺泡的平均面积、周径、腺泡腔内分泌物做定量定性对比.结果乳康舒较消乳散结对模型大鼠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数量减少不明显,小叶腺泡面积和周径减小明显,腺泡腔内分泌物减少或消失,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康舒治疗临床上以小叶增生为主的未孕女患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 fibromatosis,DTF)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26例腹部DTF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自行发现或体检时偶然发现腹部肿块24例(92.3%),腹部不适2例(7.7%)。有腹部手术史10例(38.5%)。术前确诊DTF2例(7.7%),诊断为腹壁肿瘤20例(76.9%),余4例分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结肠癌、小肠肿瘤、盆腔肿瘤各1例(各占3.8%)。26例均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 DTF多见于经产妇女,好发于既往有手术史者,以腹壁发病率为最高,肿瘤病理表现虽为良性,但临床上具有浸润性生长和易复发的特点,多发生于深部软组织,手术为该病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腔镜脾切除(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和开腹脾切除(open splenectomy,OS)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LS术20例和OS术21例治疗HS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 d血红蛋白升高量、术后3 d红细胞的升高量。结果:41例手术均获成功,LS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3 d血红蛋白升高量、术后3 d红细胞的升高量与O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S,LS的近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OS,是一种具有安全有效、微创、恢复快等优点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急性白血病骨髓MRI定性和定量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白血病治疗前后骨髓的MRI表现和T1及对比噪声比 (CNR)的测定 ,对照临床、病理资料 ,探讨急性白血病骨髓MRI定性和定量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选择经临床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的患者 38例 ,缓解组 2 5例 ,对照组 35例进行MRI检查及T1值和CNR的测定。结果 急性白血病T1WI:治疗前组 38例 ,腰骶椎、髂骨及股骨近段均表现为信号降低 ;化疗缓解组 2 5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信号增高。T2 WI :38例治疗前组和 2 5例化疗后组各椎体、髂骨、股骨上段呈等信号。外周血B %、骨髓B %、腰椎T1值、腰椎 /皮下脂肪CNR、股骨骨髓 /皮下脂肪CNR于急性白血病治疗前组与正常对照组、治疗前组与缓解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不同细胞类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腰椎T1值于不同性别、年龄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前组骨髓B %与腰椎T1值、腰椎 /皮下脂肪CNR ,外周血B %与腰椎T1值、腰椎 /皮下脂肪CNR及腰椎T1值与腰椎 /皮下脂肪CNR之间成直线相关 (P <0 .0 5 )。结论 急性白血病的MRI检查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在估计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价简便实用 ,为避免多次重复骨髓穿刺检查以及全面  相似文献   
17.
髓外硬膜下肿瘤磁共振定性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MRI对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髓外硬膜下肿瘤69例、83个瘤灶(其中1例转移癌为随访证实),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1)神经源性肿瘤多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T1/T2得分比值为0.31±0.2,信号不均匀,可见肿瘤血管,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但不均匀;(2)脊膜瘤T1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多为等或稍高信号,T1/T2得分比值为0.85±0.19,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增强效果不如神经源性肿瘤高,可见脊膜尾征;上述肿瘤的T1、T2、T1/T2得分比值及强化效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3)其它脂肪瘤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转移癌MRI表现可类似脊膜瘤.结论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极高,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8.80%,定性诊断正确率为95.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爆破碎石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总管远端结石嵌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LCBDE中应用体内微电极碎石仪iMES-I-C治疗胆总管远端结石嵌顿的2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均碎石成功,术中取净结石27例,1例残留小结石,术后7周胆道镜取石成功。碎石过程中未见胆道损伤及出血等并发症。结论LCBDE中采用微爆破碎石治疗胆总管远端结石嵌顿操作简单安全、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 80%的肝癌病人合并有肝硬化,同时出现不同程度 的门静脉高压症。约15%~28%死于食道静脉曲 张破裂出血[1]。因此在治疗肝癌的同时能否有效地 处理门静脉高压症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肝癌病人的预 后。我科对1998年4月~2004年6月收治的30 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进行总结,进 一步探讨治疗的合理性。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 龄36~56岁,平均47.2岁。均有术前影像资料以及 术后病理。其中巨块型肝癌18例,多发性癌结节5 例,小肝癌(直径<3cm)7例。29例乙型肝炎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脏缺血预处理(经典缺血预处理IPC)的第一保护窗(FW)与肢体缺血预处理(远端缺血预处理RPC)的第二保护窗(SW)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成5组:I/R组不行预处理;IPC组以肝缺血5 min行预处理;RPC组以双后肢缺血5 min,反复3次行预处理;RPC+IPC组先行RPC,24 h后行IPC作预处理;S组仅行开腹,不行其他处理。3个预处理组及I/R组均行肝缺血1 h再灌注3 h。取血用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检测。切取肝组织用于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湿干比(W/D)及观察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I/R组比较,IPC组,RPC组及RPC+IPC组ALT,AST,W/D及TNF-α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HSP70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肝脏的显微及超微结构损伤减轻;IPC,RPC,RPC+IPC组3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C的FW,RPC的SW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肝脏I/R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三者在保护强度上无明显差异。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的产生、诱导保护性蛋白HSP70的表达、减轻肝脏水肿、改善肝组织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